語文基礎課文

語文閱讀方法從誦讀課文到讀通課文

本文已影響 2.28W人 

一、在通讀課文中結合審題解題

語文閱讀方法從誦讀課文到讀通課文

“題好一半文”說的是寫文章時命題立意的重要;“以題統文”說的是讀文如能以題意提挈則事半功倍。兩者都說明了題目對文章的舉足輕重。郭沫若同志曾根據《說文》,解釋“題”的本義爲“額”,由於頭上最重要的部位是“題(額)”與“目”,所以就把文章的標識稱作“題”或“題目”。

教師應當以審題、解題爲契機,引導學生從初讀課文中探究,強化初讀的目標意識。

如一位教師教《撈鐵牛》時,初讀後先讓學生找出題眼“撈”,然後啓發大家思考:圍繞“撈”字,你覺得課文會告訴我們哪些問題?學生熱烈討論,教師引導歸結爲:(1)誰撈?(懷丙和尚)(2)什麼時候撈?(宋朝)(3)在什麼地方撈?(順天府)(4)爲什麼撈?(修浮橋)(5)怎樣撈?(利用水的浮力)(6)撈的結果怎樣?(把鐵牛撈上來了)然後,教師讓大家初讀全文。初讀的任務是找出幾句話把這6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懷丙和尚是宋朝人,他在順天府這個地方爲了修浮橋,利用水的浮力,把鐵牛撈上來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大家變換語序,“還可以有哪幾種說法?”(如先說“爲什麼撈”,或先說“在什麼地方撈”等等)訓練變換語序、靈活表達的能力。

這樣,把初讀課文與審題解題密切結合起來,可充分剖析課題對課文的畫龍點睛之妙,初識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構思,接近課文大意、結構和寫作特點,也同時強化了學生對初讀課文的興趣。

二、在通讀課文中結合字詞教學

在初讀課文時進行部分字詞教學是一項突出任務。如何使字詞教學真正融合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之中,既做到密切聯繫閱讀理解活動,又適當集中,爲讀課文打基礎,是初讀設計的難點所在。

把生字新詞分類滲透於初讀活動之中,是效果較好的可行策略。如《手影遊戲》一課共有十個生字:兔、鴨、英、鳳、影、戲、嘎、叫、蹦、追。一位教師將十個生字,分批進行教學:

1.引入新課,出示課題時教“影”、“戲”

2.觀察插圖時間:圖上的手影有哪些小動物?教“兔”、“鴨”。

3.初步瞭解課文大意時,讓學生說說課文中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叫什麼?確認哪個是小英,哪個是小鳳,哪個是小桃,爲什麼?(手影不同)教“英”和“鳳”。

4.通過引讀,結合動作和象聲演示,教學“嘎”、“叫”、“蹦”、“追”。教師在出示字詞的每一步,都要求學生讀相關的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這樣在讀課文中識字學詞,不僅使初讀課文不顯枯燥,而且由於讓學生在密切聯繫上下文中識字學詞,有充分的語境可供琢磨理解,學詞的教學效果往往也會特別好。

三、在初讀課文中結合粗知大意

瞭解大意,初知內容是初讀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師應當着意訓練學生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能估量其閱讀價值,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初讀訓練學生擷取課文大意的能力時要因文而異,循文導法,使學生不僅知大意,而且學會如何初讀課文才能粗知大意。

教學《閃光的小球》一文,一位教師的初讀訓練思路別具:今天我們學14課《閃光的小球》(板書)。從課題看好像是一篇狀物的課文,可實際上寫了一件意義十分重大的事。現在請大家初讀課文,注意按照以下要求來讀: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畫出難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2.找出一個能概括說明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的句子。

3.這件事中有六方面的人或物,請你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詞,並用箭頭表示他們之間的聯繫。(出示填空題)

4.按照課文說說這些事物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填空題如下:

這位教師採用抓故事中6個主要事物,並分析其中如何聯繫的方法,爲學生擷取課文大意提供幫助,並結合了語言文字訓練(填量詞),確實思路別具。也正是有了多樣的“粗知大意”的精心設計,才使學生能富有情趣地去初讀課文,主動地整體感悟課文。

四、在通讀課文中結合理清層次

初讀階段的理清層次,也就是大致弄清楚課文先寫了什麼,接着寫了什麼,最後又寫了什麼。有的可結合分清段落,但有的課文,分段比較複雜,就可以先理清層次而不急於分段,也不一定分段。這時的理清層次主要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初步感受作者思路,瞭解課文大意,豐富初讀課文的形式,併爲深讀研究打下基礎。

請看一位教師執教《赤壁之戰》一課時的初讀設計。

教師:剛纔把課文中各段瀏覽了一下。我們現在來討論整個戰役的經過,先怎樣,又怎樣,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

討論中,老師要幾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役各階段的小標題:

師:按照事情發展的過程說,一般應該有哪些要素?

生:起因、經過、結果。(教師在上述小標題的上方,板書“起因”、“經過”、“結果”。)

師:現在再想想,這六個小標題跟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應該怎樣對應起來?

生:“兩軍相對”是起因。因爲曹操率大軍南下要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才調兵遣將迎敵,兩軍相對,就要打起來了。

(教師在黑板靠邊處板書“率軍南下”、“調兵遣將”,並引導學生釋詞,同時指出“率”和“遣”是本課生字,並對“遣”和“遺”進行對比。)

生:從“黃蓋獻計”到“火燒敵船”是戰役的經過,最後一段“上岸追擊”是說曹操最後從陸地上逃走了,是戰役的結果。

師:(在板書中相應的地方劃線)我們能不能給起因、經過、結果三大段再各立一個小標題呢?

最後,師生共同確定“大軍犯境”、“妙計殲敵”、“大獲全勝”三個小標題,再由學生上來板書。這時,板書成爲:

這樣,教師把初讀、討論、提取大意要點、理清層次和試列小標題綜合起來讓學生演練,使通讀這一環節內涵豐富、整體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在通讀課文中結合初試檢查

初讀課文還應當輔以讀寫檢查,它既是對初讀成果的鞏固和加深,又是向“深讀課文”過渡的橋樑和中介。因此,初讀檢查的設計尤爲重要。

指名讓學生讀一遍課文,結合糾謬正誤,自然是最常見的。目的是要檢查一下是否真的讀通了課文。但若課課如此,就成下策。有的老師讓學生讀“你最喜歡讀的一段課文”;有的老師要學生“組閣”:“你喜歡哪幾位同學和你一道來分節把課文讀一遍”;還有的只要學生“挑一個你認爲最難讀的句子”,“挑一個你認爲寫得最美的句子”……如此等等,把選擇權充分交給學生,以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這樣,恐怕比每次都由老師指名學生讀,效果會好得多。

默寫詞語,聽寫句子,或完成填空題,這是初讀檢查常用的“寫”的形式。在這方面,更應當做到精心設計,因文而異,不落俗套。如《草船借箭》一課的初讀聽寫:

師:今天我採用新的默寫方法,每人選擇幾個詞語準備給上黑板的同學默寫,並想一想,你爲什麼讓他默寫這個詞。(學生各自準備,老師先找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報詞。)

生:“遲延”、“懲罰”。

師:請你說說爲什麼讓他默寫這兩個詞呢?

生:“遲延”這個詞兩個字都是半包圍結構,但偏旁不同,“遲”是“走之兒”,“延”字“建字旁”,很容易混淆。另外,“延”的第四畫是豎折,有的同學會誤認爲堅、橫兩面。懲罰的“罰”字是上下結構,下半部分常有同學寫成“訓練”的“訓”。所以我選擇了這兩個詞。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地方是不是很容易出錯。

生:(齊聲)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