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新五刑是哪個朝代的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說到五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多多少少都聽過一些故事,但是你對五刑的瞭解其實很少,下面就跟小編一起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吧,歡迎閱讀參考!

新五刑是哪個朝代的

  五刑起源

五刑最早源於有苗氏部落,另有一說源於上古時代蚩尤領導的九黎族。有苗氏亡於夏啓後,夏啓將有苗氏推行的刖、劓、琢、黥等刑加以損益,形成了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並使之成爲主要的刑罰體系。自夏以後、商、周及春秋之際,五刑一直被作爲主體刑而廣泛使用。奴隸制五刑在漢文帝時期因爲緹縈上書而被廢除,被封建制五刑取代。

  五刑兩個階段

以漢爲界,“五刑”大致可分爲兩個階段。秦以前爲墨、劓、剕(刖)、宮、闢。 “ 墨”是在罪犯面部、耳後、頸項、手臂上刺刻後塗以墨。“ 劓”是 割掉鼻子。“ 剕”是 斷足,春秋戰國時普遍施用此刑。齊國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現“屨賤踊貴”現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 宮”是剝奪犯人生育能力:對男犯施行割;對女犯則用暴力打擊其腹部,使其子宮脫垂,不能生育。“闢” 即死刑,其名稱和執行方式不盡相同,主要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斬、焚、踣、黥、轘、辜等。

可以看出,上古的五刑都是殘害肢體的刑罰,它反映出矇昧時期刑罰的野蠻。秦亡漢立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對人的生命的尊重,以墨、劓、剕(刖)、宮、闢爲主的舊五刑也逐漸爲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所代替。

奴隸制五刑

奴隸制五刑中除大辟爲死刑,其餘四種皆爲肉刑,並對人體造成的損害是不可復原的。

墨,又稱黥,在受刑者面上或額頭刺字,並染上墨。

劓,割去受刑者的鼻子。

刖,夏稱臏,周稱刖,秦稱斬趾。斬掉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有另一說稱臏是去掉膝蓋骨。

宮,又稱淫刑、腐刑、蠶室刑,割去受罰者的生殖器。

大辟,即死刑,分爲戮、烹、車裂、梟首、棄市、絞、凌遲等。

封建制五刑

笞,用小荊條擰成的刑具抽打受刑者臀部,清朝時刑具改爲竹板。分五等: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杖,用粗荊條擰成的刑具抽搭受刑者的背、臀和腿。也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

徒,強制犯人勞役。分五等: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三年。

流,將犯人流放到邊遠地區,不準回鄉。

死,隋唐之後,死刑一般爲兩種:絞和斬。宋後加凌遲。明清加梟首。

  上古五刑與中古五刑差異

魏晉南北朝時中國法制進入上承秦漢、下啓隋唐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刑制改革是向中古時期“五刑”的最後衝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中的刑種和刑等,是從這時進入法典並逐漸規範化的。

其改革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正式廢除了宮刑。從此,在中國古代,宮刑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第二,形成了五種刑種。經過魏晉南北朝各律的不斷改進,《北齊律》最終形成了接近“五刑”的五個刑種,它們是:死、流、耐、鞭、杖刑。實際上,與中古時期的“五刑”已十分接近。

第三,規定了刑等。上古時期的“五刑”只有刑種,沒有刑等。而魏晉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中,不僅出現了刑等,而且逐漸規範,並在律中作了明文規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