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顏師古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爲“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爲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內容簡介

《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爲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祖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漢書》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爲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爲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爲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東漢歷史學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班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羣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著有《白虎通德論》六卷,《漢書》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創作背景

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爲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採其舊事,旁貫異聞”爲《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鉅作。

  體例沿革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

《漢書》把《史記》的“本紀”改稱“紀”,“列傳”改稱“傳”,“書”改稱“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爲《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

《刑法志》系統地敘述了國家律令,爲研究我國律法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地理志》記錄了當時行政區劃、戶口,物產、經濟、民情等內容。

《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流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

《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而來,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的《百官公卿表》後人非常推崇,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封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爲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朝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

《漢書》史料來源,武帝前爲《史記》。後一爲其父書,二爲各家所續《史記》,三爲其它記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