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中國古代的警枕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中國古代有一種很少有人使用的枕頭,式樣簡單,截一段圓木綴上小鈴。枕在上面極不舒服,須小心翼翼,保持半睡半醒狀態,意在小憩,避免沉睡過上。否則,枕攲動,人驚醒。此枕被文人賦予了一個極爲美麗的名字:警枕。足見古人珍惜光陰用心良苦。

中國古代的警枕

與此相反,有一句我們經常用的成語也與枕有關:高枕無憂。源出《戰國策·魏一》:“爲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朝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兩千多年前,古人對枕就有了這樣深刻的理解。

古人使用的枕質地很多,不限於今人要求的柔軟。用陶土堆塑成型,入窯高溫燒成瓷枕,隋朝已見。唐以後,瓷枕漸多,至宋從質到量達到登峯造極。金元以後漸少漸衰,直至消亡。

談瓷枕,離不開宋。筆者見過的宋枕磁州窯的.爲多。形容宋枕,得用許多話,簡單地說,就是豐富。獸形枕中有龍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兒枕、仕女枕;幾何式樣中有長方、八方、橢圓、銀錠等;還有腰圓、雞心、雲頭、花瓣等隨意造型……

宋朝重商,商稅成爲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國都東京(今開封)商賈雲集,夜市不禁。於是,瓷枕中的名牌“張家造”應運而生。當然,還有“趙家造”、“王家造”等等。今天看來,千餘年前宋人生產的瓷枕仍可謂美不勝收。一鷺鷥置身蘆葦之中,雙腿岔開,回首相望,用筆寥寥卻生機一派;—孩童持竿垂釣,神情專注,幾條小魚欲咬欲溜,情趣盎然;兩束卷草,豐滿柔韌,舒展大方……

瓷枕發展總的來說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見不足一拃長的,人稱脈枕,是否爲中醫號脈專用,待考。宋枕尺寸適宜,金元以後,尺寸加大,可達尺半,顯得笨拙。瓷枕爲生活用具,常隨亡者下葬。因歷史淘汰,罕有傳世品。瓷枕爲平民百姓所用,皇帝大概嫌硬,另有所枕。於是,瓷枕中透着一股市井氣,說白一點是俗氣。

這股俗氣給後人帶來宋人的情趣。宋人圖安逸,不尚浮華,幹不出唐人那等輝煌熱烈的事來。兩隻鵪鶉,一行飛雁;頑童蹴鞠,趕鴨捉雀,無不流露宋人知足長樂的人生觀。你可以完全想見宋人在人口增殖、物阜民豐之際,陶醉於這種“小家碧玉”的風範之中,自得其樂。

在瓷器中,再沒有比文字裝飾更能直接反映當時人的思想了。唐代的銅官窯(長沙窯)中,書寫詩歌的不少,許多詩還可以在《全唐詩》中查到。顯然,這與唐代詩歌盛興有直接關係。而宋枕,卻大量書寫詞曲。如:“左難右難,枉把功名幹。煙波名利不如閒,到頭來無憂患。積玉堆金無邊無岸,限來時,悔後晚,病患過關,誰救得貪心漢。”一曲《朝天子》,把個枕頭主人的失意和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煙波名利不如閒”,宋人有點看破紅塵了,於是,大宋江山也就成全了趙佶(宋徽宗)這位國政庸碌無爲、藝術卻頗有造詣的皇帝。

枕頭與人的關係太密切了,要睡覺難免先看枕頭一眼。工匠們就利用這一眼,在枕面上寫上“衆中少語,無事早歸”,寫上“爲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寫上“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尋宿,雞鳴早看天”……寫上許許多多通俗的格言,這些格言與宋人生死不離,生時指點迷津,死後警醒來世。這又潛移默化地養成了中國人“忍一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秉性,充滿道家意味的風格。

宋人在忍與退中讓出了半壁江山,國都由北南遷至臨安(今杭州)。北宋與遼,南宋與金,“和平共處”,委屈求全。採取守勢的大宋王朝竟然也顫巍巍地度過了三百多年。

枕在宋瓷中有着極爲特殊的地位,它所擁有的天地記錄着宋人的生活哲學。宋人對生活的寄託流露在酒肆茶館,宋枕則裝有宋人身心放鬆、與世無爭的心態。追求琴棋書畫,追求醉鄉酒海,在風花雪月中高枕無憂,宋人的祈盼卻不能永遠保證“家國永安”(宋枕語)……

宋朝有個著名的史學家叫司馬光,他幼時聰慧,機敏過人,破缸救人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婦孺皆知,流傳千古。成年後的司馬光編纂了一部鉅著《資治通鑑》,全書洋洋三百餘卷,貫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至今仍是史學界重要的參考研究資料。可有一點恐怕鮮爲人知,這部鴻篇鉅製的編纂者,常睡警枕,就是那種十分不舒適又睡不踏實的枕頭。

往事越千年。今人的枕已科學化了,講究材料與質地,講究舒適與合理。前面說過,瓷枕年代越近,體積就越大。按照這個思路,枕越做越大,如今的鴛鴦枕長儘可同牀寬,看來也沒逃出歷史發展的趨向。其副產品——枕旁風當然颳得就更加情意綿綿,這一點卻是有追求的宋人沒能享受上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