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歷史典故

本文已影響 2.23W人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山木》和(漢代)韓嬰《韓詩外傳》。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歷史典故

【釋義】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後面。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之間爭戰不斷。一年夏天,吳王又命人徵集糧草,調兵遣將,準備攻打楚國。他擔心大臣們會前來勸諫,便下令:“敢來勸阻攻打楚國者,殺無赦!”

大臣們權衡了吳楚兩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認爲此時伐楚,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還會給別國以可乘之機,絕非明智之舉,所以,大臣們都想勸吳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吳王有令在先,誰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個膽識超羣的年輕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進諫必招致殺身之禍,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冒死諫阻吳王伐楚。但是直截了當地勸吳王,肯定不會成功,既要進諫,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須採取迂迴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剛亮,年輕人就背上彈弓,揣上彈丸,來到吳王經常散心的花園,在樹下走來走去,不時地擡頭張望,好像在尋找什麼。這樣一連好幾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報告了吳王。吳王也發現了年輕人的舉動,有些納悶,就命人把年輕人召來,問道:“你每天拿着彈弓,待在花園裏幹什麼?”

年輕人回答說:“啓稟大王,後花園裏有一株大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喝着露水,一邊得意地鳴叫着。它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後,悄悄舉起前爪,準備捕捉它,然後飽餐一頓。螳螂也不知道,有一隻黃雀正在它的頭上緊緊盯住它,隨時準備將它吃掉。可是黃雀哪裏想到,我正在樹下,拿着彈弓瞄準了它,準備把它殺掉。那蟬、螳螂、黃雀,都是隻顧眼前利益,並沒有想到禍患就在它們的身後潛伏着。大王,如果人也同它們一樣,做事目光短淺,那可就太危險啦!”

吳王聽到這裏,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藉機對我勸諫啊!”吳王細想一下,覺得年輕人的.話非常有道理,只顧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長遠。自此,吳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頭。

【成長心語】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養一雙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質、看到全局,才能選擇一條正確的路。

“不要因爲一片樹葉,而放棄整個森林”,當我們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爲可以“隱身”的樹葉時,那一整片的森林便會從我們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攝影時聚焦一般,焦點永遠只有一個。爲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樹葉”,而讓自己的人生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實在不是一種明智之舉。眼前的東西,很快便會消失,我們唯有將目光放長遠,才能在一個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