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哪個朝代167年間皇帝沒召見過大臣

本文已影響 2.7W人 

在中國歷史上,實在很難再找出一個王朝,能夠像明朝這樣,涌現出如此衆多的愚君昏君:土木堡之變葬送了數十萬大軍的明英宗正統皇帝;那個在民間非常有名的喜歡寡婦和有夫之婦的明武宗正德皇帝;以崇信道教出名,23年不上朝的明世宗嘉靖皇帝;還有那位30年不理朝政,導致整個帝國50%以上的官員職位空缺的明神宗萬曆皇帝;以及喜歡玩木工結果培養出個九千歲魏忠賢的明熹宗天啓皇帝,個個都是“天縱英才,非常人所能比及”。

哪個朝代167年間皇帝沒召見過大臣

而且,明王朝的奸臣權相以及宦官小人也很多,著名的有嚴嵩、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相反,數得出來的忠臣名將和大政治家卻不多,最著名的是張居正、海瑞、于謙、戚繼光、袁崇煥等。最值得稱道的大事是鄭和下西洋。

令人奇怪的是,在這些糟糕皇帝的統治和太監奸臣的禍害下,明朝居然還存在了兩百多年,實在是讓人一頭霧水。

在史學界,明史是一個大的分支,研究者衆多,包括許多大家。如當年的國學大師陳寅恪、曾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以及今天名聲很大的海外學者黃仁宇等等,但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在民間的通俗文學中,有關明王朝的內容卻很少。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劉基、徐達、常遇春等以外,老百姓對明朝近兩百多年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知道得並不多。學界之熱與民間之冷,形成很大反差。

明王朝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此前,中國是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帝國,而從14世紀中葉開始,當朱元璋掃平天下建立明王朝以後,中國卻步履蹣跚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潮流。明王朝可以看做是中國由強轉弱的一個分水嶺。

  一個強勢的開國皇帝,往往會給整個的王朝打下深深的印記。明王朝的所有弊端,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朱元璋那裏。

在中國曆代封建帝王中,朱元璋可以說是出身最爲低微的一個。在元末的動盪中,朱元璋的父母家人在旱災和饑荒中相繼去世,朱元璋和僅餘的一個兄長無力安葬親人,嚐盡艱辛。隨後朱元璋爲了餬口,出家做了和尚,其時還未滿16歲。而且據說朱元璋的相貌非常“怪異”。

朱元璋貴爲九五之尊後,是一個非常精明能幹勤奮的皇帝,城府極深,手段毒辣——這些都與他的出身和艱苦經歷有很大關係。

由於他的卑微出身和經歷,朱元璋坐上龍椅後,幾乎不相信任何人,與他一道開國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幾乎沒有一個得到善終:在幾次大的政治清洗中,有接近五萬人送命。

據說,朱元璋的殘忍連太子朱標都看不下去了,爲功臣求情。朱元璋命人取來一根長滿了尖刺的荊棘條扔在太子面前,命令太子拿起來。太子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說:“上面有尖刺,你不好拿吧?我現在除去這些人,就是爲你剪除這些尖刺啊,你還不明白我的用意嗎?”

太子卻不領情,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才有堯舜之民啊!”朱元璋大怒,因爲馬皇后的關係,纔沒有追究太子之罪。可這位比較仁義的太子朱標,還是沒有等到繼位,就病死了。他的兒子雖然被立皇太孫,後來登基做了皇帝,但沒坐幾天就被燕王朱棣奪去了龍椅。

在殘酷的政治清洗中,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案,廢除了政治制度中的丞相制,實行特務恐怖統治,將所有的權力高度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這是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大的破壞,是一個開歷史倒車的行爲。

在以往的政治制度設計中,丞相是一個很重要的權力分支,他是行政最高長官,是對皇權的一種有效制約。漢唐之時,丞相均有很高和很重要的地位,宋時,丞相的地位雖然有所下降,但趙氏歷代對讀書人是非常尊重的,丞相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到了朱元璋時期,他不相信武將,也不相信文官,只是相信他的特務組織——錦衣衛。但國家如此之大,政務如此繁忙,朱元璋自己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於是新設立了一個內閣作爲他的祕書班子。

內閣大學士剛開始的地位並不高,還在六部尚書之下。但這些祕書參與機要的時間久了,其地位也日漸提高,及至明王朝的中後期及以後的清王朝,大學士實際上就漸漸地有宰相的意思了。

起初的內閣作爲一個祕書班子,是沒有實際權力的,它的職能應該是起草些文件,給皇上批閱奏章的“硃批”打打草稿之類的文字事務工作。在朱元璋時這個職能是很清楚的,但到了後來,朱元璋的龍子龍孫們卻另類得很,沒有幾個傢伙對政治有太大的興趣——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自憲宗成化以後,一直到熹宗天啓,前後167年,皇帝都沒有召見過大臣!這也真是亙古未有的奇蹟了。

在這種情況下,內閣的職能演變就出乎朱元璋的.本意了。而且更出乎他意料的是:太監也攪和了進來。朱元璋本來是最煩太監干政的,曾專門製作了一塊鐵牌掛在宮裏,刻着:“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但他的子孫們老不上朝,內閣總要把文件遞進來,這樣太監就得以在其間上下其手。甚至有的皇帝嫌麻煩,就叫太監替自己批閱奏章,而太監有時再一犯懶,居然就把大臣的奏章當作包魚包肉的廢紙用。所以,有史學家說:在明朝最黑暗的時候,大太監纔是真正的皇帝和宰相,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

朱元璋爲了朱家的天下,絞盡腦汁地剪除了許多所謂的“尖刺”,但由於他對原本比較完善的政治制度的破壞,卻爲他的子孫後代種下了“毒瘤”!

大明王朝總計17個皇帝中,像樣的不過兩三個而已;政治制度和框架又有內傷;不男不女的太監又穢亂朝綱——所以明王朝的這兩百多年,總體來說乏善可陳,政治舞臺上充滿了陰謀權術,其間雖然有耿直忠介之士,如海瑞、楊繼盛等,但終歸難以迴天,也沒有大的政治作爲,難以歸入大政治家的行列。

  惟一值得一書的是張居正,儘管這也是個爭議極大的人物。

張居正是明萬曆年間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從秀才、舉人、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他的一系列政策使萬曆時期成爲明王朝最爲富庶的時代,後人曾讚揚他是“宰相之傑”和“救時宰相”。要知道,對一個政治家來說,這都是很高的稱譽,整個歷史長河中也沒有幾個人獲得過這樣的榮譽。也有人將張居正與商鞅、王安石並列,稱爲中國封建社會初期、中期與後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著名歷史學家黎東方對張居正有這麼樣的評論:以施政的成績而論,張居正不僅是明朝的惟一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強可以與他相比。諸葛亮的處境比他苦,不曾有機會施展其經綸於全中國。王安石富於理想,而拙於實行,有本事獲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沒有才幹綜覈僚佐與地方官的名實。

但是,張居正生前大權在握時聲勢顯赫,炙手可熱,聖眷優渥,無與倫比,但死後不久即被追奪官階,家產盡抄,殃及家族,禍連八旬老母,子孫慘死狼藉:張家子孫十幾人,被關在屋子裏活活餓死,大兒子被拷打後自殺。這一點上,張居正和被車裂的商鞅差不多,遠不如王安石幸運了,不是說張居正政治才幹不如王安石,實在是明王朝的政治大環境與北宋相比相差太遠。

直到萬曆末年,才又有人爲之說公道話,有文士公開譽之爲“救時宰相”。到天啓朝時,許多大臣申請爲張居正“平反”。於是熹宗下詔“復(張居正)故官,予葬祭”,最後明王朝官方對之做出的政治評價定論是:

在張居正執政的十年間“海內肅清……荒外警服……力籌富國,太倉粟可支十年……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一時治積炳然。”“故輔居正……肩勞任怨,舉廢飭馳,弼成萬曆初年之治。其時中外義安,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