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簡陽落魂橋胡豆散文日誌1200字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炒胡豆,一直是我比較拿手的菜,二十年不下廚,做起來味道仍舊是當年的味道。勞碌一天,全家人坐下來,暈上一杯白酒,閒聊幾句家長裏短,無須好菜,一口胡豆,一口酒,簡單的農村生活,看似清苦卻又不失閒雲野鶴般的悠然自得。

簡陽落魂橋胡豆散文日誌1200字

二十年,很多記憶煙雲散盡,二十年,很多人兒河東河西,自從告別牆角的那把鋤頭後,一直在城市的闌珊燈火裏遊離,艱辛的謀生,四處的漂泊,再也沒有心情安安靜靜坐下來炒一盤胡豆下燒酒。

一盤胡豆,一盤山河,一盤輪迴的時光,印象中胡豆的做法無外乎油炸,幹炒,再不然就是生吃,不過我認爲最妙的還是“汲”胡豆,不耗油,不耗鹽,吃出的味道原始而純粹,不花裏胡哨。、

五歲時,我就開始做飯了,雖然個子夠不上竈臺,燒火已經成了我當仁不讓的工作,母親系着圍裙負責掌竈,我一把又一把的往竈裏添火,金黃的胡豆在大鐵鍋裏噼裏啪啦的跳着舞,翻着跟斗,柴火熊熊,把母親的嬌好的面龐映得非常美麗慈祥,農村的母親是偉大的,沒有單位依靠,沒有節假日,忙完了農活忙竈臺,把最好的年華留華在了春耕秋收裏。

胡豆佐酒,安逸的是生活,胡豆泡豆瓣,滋潤的也是生活。

記得上高中時,爲了節約生活費,父親每週都會走上二十幾裏的山路,給我送祕製的胡豆泡豆瓣,每每揭開粗糙的罈子,撲鼻的胡豆香味彌散開來,舍友們貪婪的圍在一起,有的用瓢舀,有的用筷子夾,有的甚至用開水把壇底舀不到的也席捲而空,往是飯還剩一大半,胡豆卻沒有了。父親看到孩子們勞紹的樣子,總是會開心的報以一笑,每次到學校能夠多帶就儘量多帶。如今,父親已經不再做胡豆了,也不會再走二十幾裏的山路給我送胡豆了,這份難以忘卻的味道卻留在了心底。

炒胡豆,旺火約莫需要十來分鐘,待胡豆基本上表面發黑了,母親會把一碗準備好的泡菜水淋入鍋中,恰到好處的淹沒了胡豆,隨着鍋裏一陣地動山搖的翻滾冒泡之後,再放入幾片柔嫩的`青綠色茴香葉子,一道鄉壩頭最爲常見的“汲”胡就大功告成了,夾起來嘗一口,原本硬邦邦的胡豆下變得酥柔化渣,老少皆宜了,又軟又酸,爽口開胃據說還是防止動脈硬化的好菜,堪稱妙手偶得了。

百度胡豆,才知道胡豆又叫茴香豆,從小吃胡豆,也不知道究竟吃了多少回,依然不能像孔乙已一樣準確的說出茴字的幾種寫法。

落魂橋的葫豆如今已遠近聞名,在百度地圖上光兒墳和關門石一樣成爲了我們資陽的地理座標,從遠處看,光兒墳是一塊凹型的山地,相傳此地曾是“陽安窯”的生產基地,大大的凹字就是當年燒窯的傑作,說起來也非常神奇,凹型範圍內種植的胡豆口果實飽滿,甘脆酥軟,口感出奇的好,早些年曾是郫縣豆瓣的胡豆供應基地。

專家們說這一帶胡豆好吃,得益於凹型地得天獨厚的礦物質,民間用大鐵鍋和熊熊的柴火烹製胡豆,更是把綠色環保天然用到了極致,怪不得城裏人迷上了柴火雞,迷上了大鐵鍋,迷上了汲胡豆。

如今,城市化的腳步已經踏碎了村莊寧靜的當下,裊裊炊煙漸漸成爲了傳說,與其說人們吃的是胡豆,不如說吃的是回憶。落魂橋的胡豆個頭小,表皮有褶皺,牙一咬嘎崩崩的,用泡菜水一汲,酥軟無骨,一直深受食客們的喜愛,早在明代,落魂橋的胡豆就賣到了川西壩子,民間現在仍有“擔挑胡豆上鷂子壩”的說法,一到收穫季節,有很多成都人開着小車親自到田間地頭採摘。

胡豆中帶有“胡”字,表明胡豆是外來物種,《漢書?食貨志》記載簡陽胡豆源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西城胡豆,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種植與改良,仍然保持着開小花,植株低,耐乾旱,果實小而結實的特點

胡豆鏖兵又建功,

川軍虎豹勁東風。

雄州江月三千里,

獨照青山書國忠。

聽老年人講,陳書農將軍手下有一個姓蘇的營長,特喜歡吃落魂橋的炒胡豆,臨出川時,他讓自己的老婆劉氏在山坡上種一坡的胡豆,等待抗戰勝利後自己回來吃個夠,交待完了,自己扛上一大袋胡豆上了前線。在息縣,蘇連長的隊伍穿着草鞋,忍着飢餓執行任務,徒中與日軍一個小隊遭遇,幾個來回的激戰,川軍被打散了,蘇連長只得帶着幾個戰士往山區撤退。日軍見川軍裝備奇差,一片放槍一邊窮追,蘇連長見狀靈機一動,把隨身帶的幹胡豆扔了一地,一邊組織身邊的幾個戰士藏進了小樹林裏,帶隊的日軍見川軍敗得連糧食都丟了,索性帶着幾個鬼子兵衝進去,一番白刃戰後,幾個日軍都丟了性命,蘇連長撒胡豆敗中求勝的事蹟也成了佳話。幾年後,抗戰勝利,蘇連長回到簡陽家中,老婆劉氏一顆胡豆也沒有留下,原來自從蘇連長上前線打鬼子後,劉氏牽掛丈夫安危,毅然把自己種的胡豆全部捐給了川軍將士。誰又曾想到,一粒小小的胡豆竟然有着一段事關家國的故事,不得不讓感概一番。

一口胡豆,一口酒,思緒卻飛到了光陰之外,落魂橋胡豆,家鄉的味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