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日誌

我兒認得工分了日誌

本文已影響 2.37W人 

剛剛過去的農曆八月二十一日,是父親離開人世10週年的日子。兒年少時,您含辛茹苦將我送入學堂,並驕傲地對別人說道:

我兒認得工分了日誌

“我兒認得工分了”

我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父母靠着每天在生產隊掙到的工分供養着我們兄妹五人。我的兒時記憶中,父母與工分有解不開的情結,“工分”——這個特殊年代的產物,促成了父親堅決將我送進學堂裏的舉措

那年,父親扛着家中的`那個小方桌,母親手搬一隻小板凳,我則揹着前一天母親特地用二尺布票爲我扯回的草綠色卡嘰布縫製的書包,跟隨着父母來到村中的一所學堂。那所學堂其實就是生產隊上廢棄的一間倉庫,四面透風,屋頂還時不時漏雨,一側牆上懸掛着一塊用黑漆油漆過的不足一平方米的木板,那就是老師教我們認字的黑板。

父親簡單地向老師交待了幾句便留下了我,又急匆匆地去生產隊做工分去了。

那時候,生產隊有五、六條耕田用的水牛,平時需要社員家每天輪流去放養——牽着它們喝水、吃草,早晚整理牛欄。這樣的活計,一般的家庭都是由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完成,大人們都要搶着在生產隊幹工分,人們把這樣的孩子稱爲“放牛娃”。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也正值“放牛娃”年歲,許多人不解地問父親:“你家小傢伙正好能放牛掙工分,你爲什麼不讓他去放牛?”父親爽快地回答:“我不要我兒掙工分,我要我兒認工分。”

“認工分”,我一度不理解,工分只有掙的,哪有認的?後來,我纔在母親那裏得知:認工分其實就是念書、識字、學數數。原來,父親極力將我送去上學就是爲了這些呀!

小學三年級,我告別了生產隊那間倉庫教室,來到離家1.5公里外的大隊部所在地,那兒有一所正式的村小。這一年,老師教授的數學課幾乎全是珠算,也就是父親所說的打算盤,爲此,父親還特地在生產隊曠了半個工,花了8元錢爲我從縣城買回了一把算盤。珠算課上,老師捧着從生產隊記工員那兒借來的一本本工分表讓我們練習,具體的練習項目就是覈對每戶、每位社員工分表上的十天一小計,一個月一合計,一年一累計,看是不是同記工員累加的數字相符。那時候,我才真正知道什麼叫工分,爲什麼工分是社員們的“命根子”。當年的珠算期終考試,我獲得了全年級第二的好成績,並捧回了一張獎狀和一把別緻的算盤,那一刻,父親逢人便說:“我兒認得工分了。”

“我兒認得工分了。”我一直在父親的驕傲聲中上完了小學、中學,雖然與大學擦肩而過,但我一直得益於“認工分”時練就的珠算技能。這些年來,每逢村中或親朋好友家有紅、白喜事涉及到賬目時,我都會成爲他人羨慕的“管賬先生”一員

隨着時代的變遷,“工分”一詞已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父親當初送兒上學,不圖日後他兒榮華富貴,只爲他兒能認得那賴以生存的工分,父親的心是那般地低而現實。

“天堂”裏的父親!您過得還好嗎?“天堂”裏不需要工分,但兒還是奢望地想再一次聽到您說一聲:“我兒認得工分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