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導語:《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歡迎借鑑!

西遊記的手抄報(一)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西遊記的手抄報(二)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2張

  西遊記的手抄報(三)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3張

  西遊記的手抄報(四)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4張

  西遊記的手抄報(五)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5張

  西遊記的手抄報(六)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6張

  西遊記的手抄報(七)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7張

  西遊記的手抄報(八)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8張

  西遊記的手抄報(九)

西遊記的手抄報資料 第9張

西遊記手抄報內容資料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名爲《西遊記》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其一爲元道士丘處機的地理著作《西遊記》;其二爲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其三爲“華陽洞天主人”(一般認爲是吳承恩或李春芳)的小說《西遊記》。《西遊記》經無數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後,於明朝中葉,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編撰而成。此書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傳奇歷險故事。

西遊記是吳承恩所著,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優秀的神魔小說,也是一部規模宏偉、結構完整、用幻想形式來反映社會矛盾的鉅著。

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講述了五百年後,觀音向孫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須隨唐三藏到西方取經,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孫悟空遂緊隨唐三藏上路,途中屢遇妖魔鬼怪,二人與豬八戒、沙僧等合力對付,展開一段艱辛的取西經之旅。

作品寫於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通過故事提出批評。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萬餘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九九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大鬧天宮;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作者介紹

生平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爲生,大約活了82歲。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爲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文才出衆

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爲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爲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爲文才出衆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爲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着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着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8年。

青年時代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着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爲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爲“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癡?”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品嚐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小說集《禹鼎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