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描寫論語的手抄報內容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論語中的故事—第八章】

描寫論語的手抄報內容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說:先生的文章我們都聽過。夫子關於天性和天道方面的言論,我們很少聽到。

文章:指與禮樂制度相關的學問,諸如禮樂史書一類。性:人之性。天道:古人有效天法地的思想,認爲制度是先人仿效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而制定出來的,所以比禮樂制度更本質的就是天道。而天道領悟起來確實非常難,如果感興趣的,可以去看老子的《道德經》,那裏面說的多是天道。

所謂不可得而聞並不是孔子不談或者不懂,而是很少論及。雖然很少論及,比如那句著名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但是性,還是性之源,是最基本的人性,但是《論語》中並沒有載錄,西方到了中世紀之後才明確提出類似的理念。

一、《論語》中有二章有關人性的記載,第一章在季氏篇,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說,作爲君子要注意三點: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要注意在色上的修持,莫要沉迷於其中;到了血氣方剛的年齡,要警惕逞強好勇;到了年老了,血氣已衰,要警惕貪婪。

作爲人性,定義它、在頭腦中形成這樣的概念相對容易,難的是認定究竟什麼屬於人性,只有準確界定它,纔有指導意義。只有那些古今中外都通用、亙古不變的人性,纔是真的人性,比如上述一章。

年輕的時候,在色上是很難把持的,孔子曾經對宰我白天睡覺很生氣,爲什麼?過去沒有ktv,沒有夜市,晚上可供消遣的地方基本沒有,你就是想去天上人間逛逛,也很難找到這樣的地方,因此大家睡覺通常都比較早,很少有覺不足的時候。當然,可供消遣的活動雖少,也不是沒有,比如說宴飲和夫妻之間的夜生活。宰我總是白天睡覺,可能跟夜裏活動太多有關,孔子因此要他在這方面節制。

古人尊重人性,不是去戒除,讓人們做苦行僧,而是認爲要適當,中庸嘛。這就是戒之在色的意義。

如果是人性,不獨對古人有意義,對於今天的人們也有借鑑意義,這一點看看周圍的情況就知道了,最近出了個案子,好像是一個年輕人殺了一個九十歲老太。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有度不是說不該有,或者說應該少有,而是說年輕人情竇初開,容易衝動,容易不節制,要注意。

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周圍的人爲了一個碰撞,一句話,一個眼神,釀造了多少血案?衝動的年輕人們爲之付出了多少代價?

血氣已衰,戒之在得,這一點,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人應該有不同的表現,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母親很難過地告訴我:你姥姥年紀大了。我很奇怪,姥姥年紀就是很大啊。母親說,不是這樣,原來我給她錢,她都不要,這幾次我給她,她都接着了,人要老的時候,就喜歡錢。

母親很孝順,特別是對姥姥,說這話的時候,母親流淚了。好像母親給我講完這句話沒幾年,姥姥去世了。

母親的這種理解說明了一點,在過去的民間,雖然大家未必都讀過《論語》,不能像孔子這樣總結的條理分明,但是這些通俗的道理大家都懂。

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的周圍,在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的時候,多給他們一些物質上的關懷,雖然他們未必能用得了多少,但是他們喜歡擁有,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當然,孔子講這些話的時候,不是爲了像我這樣將它通俗化。比如“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一句,他主要是提醒執政者在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要注意不要過於貪婪。

關於這一點,感興趣的人可以多去讀讀歷史,像《春秋》、晏子春秋一類的書,經常有這樣的記載與論述。

子曰:性相近,習相遠。

這是孔子論述人性的又一章節,記錄在陽貨篇裏。

孔子認爲先天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後天的教化才使人們出現了差異,有的好,有的壞,有的惡,有的善。這個好理解,類比一下不同家庭、不同國家的人的素養可以很容易的知道。

到了戰國時期,對於人性的研究出現了分歧,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那麼孔子主張什麼?

孔子認爲人生來是有慾望的,尋求滿足這些慾望的行爲是正常的行爲,它無所謂善惡。但是如果每個人不加限制地滿足私慾,將導致人們互相傷害,所以主張以禮法約束之,人們要將自己的行爲之納於禮法許可的軌道之中。善惡是有了道德法律這些社會規範標準之後纔有的對人們行爲的區分,沒有是非的標準也就無所謂善惡。

孔子的思想與荀子和孟子都有所不同,如果非要說接近於誰不可,荀子的觀點與孔子的思想更接近,孔子所謂的那些人與生具有的.人性,在荀子眼裏屬於人類固有的劣根性。

二、《論語》中也有與天道有關的一章,不過不是直書胸臆,如下: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知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

孔子說:我不想再講什麼了。子貢說:先生如果不講了,讓我們學習什麼呢?孔子說:天講過什麼話嗎?四季運轉,萬物隨之生滅。天講過什麼嗎?

很多人認爲這一章孔子似乎是在發牢騷,感到疲憊了。也許有這麼一點因素,窮年累月的講着相同的東西,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有點感慨也是正常的。讀到這一章的時候,我忽然想向那些教過我的老師們致敬,他們日復一年的重複着那些枯燥的東西。

不過,孔子說“天何言哉”可能不僅僅是在發感慨,而是在發感慨的同時,也告訴了子貢一件事情:所有的學問都在你身邊。

四季運轉,萬物生滅,背後就是天道,所謂天道,人們現在也叫它做自然規律,古人認爲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支配這種規律,而在他們心裏,天又是至高的,故稱之爲天道。

孔子對子貢講的話,莊子曾經用一句不怎麼雅的話表述:道在屎溺中。

禮樂制度的精神,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感知(溫故而知新),可以用忠恕的方法去推理,可以用自然的現象來比擬(天道),可以從自身來體會(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老師所能給與的,只是一個方向,更多的還是需要自己去努力。

對於這一點,顏回的故事似乎可以佐證,老師講,他就認真的聽,很少反駁,回去之後就去體會,去研究,不但能舉一反三,還能聞一知十,成爲了孔門之中爲老師和同學們都認可的最優秀的一個人,連孔子都感嘆:“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罕篇)

大家都是在聽老師講,爲什麼顏回得到的比別人多?這是值得深思的,自己努力地通過各種方式去尋找答案,會比等待老師的結論讓你收穫更多。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不是夫子不講,而是講了要懂,這句話大約也有這方面的含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