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2015 民族團結手抄報的內容

本文已影響 3.94W人 

  民族團結的辦報內容:民初民族主義

2015 民族團結手抄報的內容

民國初期,從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角度自覺公開地標舉再造現代“中華民族”旗幟的第一人是李大釗。1917年2月19日和4月18日,他發表《新中華民族主義》和《大亞細亞主義》兩文,針對日本人宣揚的以日本民族爲中心的大亞細亞主義,提出了中國人應該激發出以各民族融合爲基礎的“新中華民族主義”的自覺,“則前之滿雲,漢雲,蒙雲,回雲,藏雲,及至苗雲,瑤雲,舉爲歷史上殘留之辭,今已早無是界,凡籍隸於中華民國之人,皆爲新中華民族雲。”李大釗這裏的“中華民族”指的是融合中華各個民族後的新民族。可是融合論是背叛了民族學,民族的融合必須是“一切被融合民族特徵和民族差別的完全消失,被融合民族的消亡”。顯然,談融合就是否定了56個民族的存在

民族團結的手抄報

1922年,最早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梁啓超撰寫《歷史上中國民族之研究》,他在書中一方面指出“中華民族”通常指的是漢族,同時又指出“中華民族”包括中國各民族認同的一體特徵,他說:“凡遇一他族而立刻又‘我中國人’之觀念浮於斯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並具體指出“故凡滿州人今皆中華民族之一員也”。明確指出:“近四百年來,民族主義日漸發生,日漸發達,遂至磅礴鬱積,爲近世史之中心點,順茲者興,逆茲者亡。”梁啓超毫不動搖的堅信,要使中國不亡,必須推行民族主義。但是一個民族的融合必須是語言文化宗教習慣的融合。從政治上談融合勢必被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所不恥。

1924年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義,孫中山先生則認爲構成民族有“五種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統”,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語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風俗習慣”,這五種力,是天然進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來的。孫中山的理解是正確的符合了日本以及西方對於民族的理解。

1926年蔡元培在北京寫《說民族學》一文,認爲民族的特徵是“血系、語言、住所、習慣、宗教、精神體系”。這也是對民族的正確解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