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中國世界遺產手抄報

本文已影響 3.02W人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中國世界遺產手抄報

莫高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裏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歷代的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

隋唐爲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爲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祿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牆縫中插燈草時,發現牆裏面是空的,因此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裏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20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和文化內蘊之豐富。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爲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爲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係、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1987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屆會議上,基於如下標準,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標準I:莫高窟羣代表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成就,包括5層492個洞窟的空間架構以及2000多尊彩塑的創作,還有大約45000平方米的壁畫,其中許多都是中國藝術的傑作。

標準II:一千年來,從北魏(公元386~534平)到元朝(公元1276~1386平),莫高窟在中國、中亞和印度之間的藝術交流中起到關鍵性作用。

標準III:莫高窟的壁畫是中國古代隋、唐、宋代文明的優秀例證。

標準IV:千佛洞是佛教石刻藝術聖地的傑出範例。

標準Ⅴ:在19世紀末期到1930年曾被佛教僧侶佔用,後來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管理的莫高窟石刻藝術羣,保留着傳統寺院聚落的實例。

標準Ⅵ:這些洞窟與洲際間的往來和佛教傳遍亞洲的歷史密切相關。由於絲綢之路在敦煌綠洲附近分支,幾個世紀以來這裏成爲一箇中轉站,不僅貿易商品,而且交流思想觀念。洞窟中發現的中文、藏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甚至希伯來文的手稿證明了這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