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如何教好中學語文現代詩歌?

本文已影響 2.39W人 

【摘要】本文以一個具體的教學實例爲突破口,分析了課堂教學中的長處及其問題,並對現代詩歌教學作了較深入的歸納總結,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如何教好中學語文現代詩歌?

【關鍵詞】現代詩歌 閱讀教學 朗讀 解構文本

現代詩歌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軟肋。中學語文老師每每遇到講授現代詩歌,要麼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式的一筆帶過,要麼乾脆棄之讓學生課外自學。究竟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爲老師們總覺得現代詩歌語言淺顯,抒情率直,主題鮮明,學生讀得明白,老師沒什麼好講的。即使講也就是讀讀記記,課堂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很多講優質課、研討示範課的語文老師都不願踏這個雷池。誠然,教好現代詩歌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但筆者認爲只要選好側重點,找準切入點,看似淺顯易懂的現代詩歌,教師就能在課堂教授中使之逐漸厚實起來。

下面以練海紅老師的課爲例,淺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現代詩歌教學中的“三點”:悟讀”、“解構”、“入情”.一、悟讀。所謂“悟讀”,就是對詩歌進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讀

練老師這節課在朗讀的教學上看來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上課之前播放有配樂朗讀,這雖不是師生的課堂朗讀,但這個教師精心設計的細節,有助於營造氛圍,激起情趣。在介紹完作者寫作背景後,再安排學生齊讀,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感性認識,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抒情基調。在老師引導學生對學生自己齊讀課文做出自我評價後,教師再範讀課文,引導學生比較自己和老師的朗讀效果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在比較中對老師的範讀表示由衷的讚賞,從而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慾望,激起學生朗讀興趣。

應該說,到此,練老師的朗讀教學開始收到效果。假如練老師能夠抓住教學機遇進一步深入下去,繼續引導,“爲什麼老師的朗讀比你們的要好”、“老師的朗讀注意了什麼”、“你們的朗讀在哪些地方還要下些功夫”、“你們應該怎樣讀出文章的感情”、“朗讀要體現詩歌什麼樣的感情”,……如此,由朗讀到有感情的朗讀,進而進入角色的悟讀,把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體悟和學生主觀感受,通過朗讀融合起來,從而實現詩歌教學“由讀入,再由讀出,淺入深出”的教學策略。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本是一門讀的學科”。語文教學,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戲曲,都應該有學生的悟讀、教師的範讀與領讀。筆者非常贊同“誦讀課文比製作課件難多了”的觀點,因爲誦讀需要的不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執教者內在的修養。難怪有人說,語文課就本質來說就是“讀書課”,詩歌教學更是如此。

二、解構。所謂“解構”,就是解釋詩歌的'意象(意境),進入詩歌的隱喻視界,再創詩歌的新的境界

從練老師這節課的重點來看,着重是在對《再別康橋》意象的解讀。在引導學生解讀本文意象之前,練老師安排了師生共同回顧幾首傳統的送別詩,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傳統的“離別詩”在表現手法、在意象的選取上的一些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比較《再別康橋》意象選取上的不同之處。

這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舊知識的結合,符合“將新知識的教學建立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的教學理念,好就好在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擴大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彰顯了教師較爲紮實的教學功底和語文教學視野。在經過這樣一個環節的鋪墊之後,練老師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再別康橋》意象的解讀上,教學設計也很精緻。比如先找出“意象”:雲彩、柳、青荇、泉、星輝、夏蟲。第二步找出修飾語“西天”、“金”、“油油”、“清”、“斑斕”、“沉默”,並引導學生分別說出這些詞語所體現的作者的情感態度。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導學生說出對這些意象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如“春戀、惜愛”、“清新、飄逸”、“無限的歡喜和眷戀”、“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揚”、“回到現實、惆悵低落”等。這樣的教學安排使課堂教學顯得很有層次感,也有利於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從字詞入手)和學生閱讀的認識規律(從感悟認識到審美體驗)。劉勰《文心雕龍》有曰“積字成句,積句成章”。這些說明,對文章的解讀應該從字、句開始,如果脫離了字和句,情感體驗、人文素養就只能飄浮在空中,無處着落了。辨詞析句,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離開了辨詞析句,又何以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呢?新課程非常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怎樣做到這一點?所謂“工具性”就是語文的基本知識的教學,“人文性”的體現應該從語文的基本知識的教學入手,比如字、詞、句,比如表現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讀訓練等等。

假如把對意象的解讀和師生的悟讀割裂開,就能使教學前後環節的銜接不夠自然流暢;但是,如能通過創設情境,讓師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隱喻性意象,建構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那麼就可使前一個教學環節自然過度而來,同時又關注並引導了學生“在解讀詩歌隱喻的過程中,憑藉詩歌語言進入彼類事物與此類事物建構的隱喻空間,調整自我的認知和情感,從而爲語文的個性化學習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夠從讀中“感”,從讀中“悟”,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內涵。

三、入情。所謂“入情”,就是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在詩歌創作背景材料的引導下,獲得詩歌審美的享受

從練老師的這節課來看,她在對詩歌意境(意象)的“解”上功夫有餘而在對詩歌意境(意象)的“構”上用力還不足。即對詩歌所塑造的意境所運用的意象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材料,融入學生自己的理解,進行審美的再創造;總感到練老師在引導學生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