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又不失語文的學科性該怎麼做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大致說來,王先生的語文教學方法論有以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又不失語文的學科性該怎麼做

  一、他比較重視教師教法的科學性

王先生曾說:

我認爲,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是由價值論、思維論、方法論三者構成的有機體系。價值論研究教學的目標的規定性,思維論研究教學教過程的規定性,方法論研究教學方法的規定性。三者互相聯繫,互相制約。(《我的語文教學觀》)

爲使語文教學的方法更加科學,王先生在多篇文章裏探討了這個問題。比如在《爲了使學生更聰明》)一文中,他曾編寫了“解詞析句”“分析與綜合”“個別到一般”“比較歸納”“推論因果”“聯想歸納”等六個單元,依序對學生進行了相應的訓練。

在《努力做到教法與學法的統一》一文中,王先生很鄭重地就當前語文界存在的各種不良方法進行了揭示。並且明確提出了“我們追求的是教法與學法的統一”的口號,強調了科學教法的客觀性。他說:

一切科學的方法,都有客觀的依據。凡是沒有客觀依據的方法一定是靠不住的。讀書的方法,來源於“書”的客觀存在和“讀書人”的客觀存在。所以,要指導學生“自能讀書”,就不能不研究、尊重這兩種客觀存在。

“法”要尊重客觀規律,還有一層意思。目前所倡導、所使用的許多方法,一般是與班級授課、師生互動的條件相適應的。這些法有現實的效應。但不能滿足於這個層次,這個階段。學生畢竟要長大,要獨立,要自去讀書。所以隨着年級的增高,要逐步強化獨立讀書、獨立學習的方法。這纔是真正爲學生的未來着想,纔是真的“人文主義”。

爲了使自己的教學法更有價值。王先生嘗試了教學中的策略思想。他提出:

要讓學生真能獨立讀書,還應在閱讀教學中增加“策略”思想。比如,“閱讀的材料選擇”“閱讀的問題導向”“閱讀的讀物配伍”“閱讀的循序漸進原則”“閱讀的博精相兼原則”“閱讀的實踐性原則”“ 閱讀的發現性原則”“閱讀的創造性原則”“閱讀的時間管理”“閱讀的快與慢的辯證法”,等等。

我們可以這樣認爲,在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王先生對於閱讀教學的這一觀點是獨一無二的。其思考還沒有人能出其右者。

而在語文教學的方法方面,王先生自己一直比較欣賞的是他嘗試的“五子”法,即:“選例子,指路子,做樣子,給場子,掛牌子”。

選例子,就是要選擇最有訓練價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例詞,等等。這個選擇很重要,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爲提高效率、減輕負擔創造了條件。

指路子,即通過對典型例子的分析,總結規律,形成方法,訓練思路。沒有這一步,上升不到規律性的認識,學生的認識不能形成飛躍,所謂思路和方法就無從談起,就只能停留在“囫圇”和“混沌”。

做樣子,這是老師的示範動作。你說這樣規律、那樣方法,這東西靈不靈?怎麼用?教師要帶頭把這規律、方法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去。這不僅是對規律、方法的驗證,也是對實踐的一種導引。有了這一步,學生會自覺地去學習。

給場子,就是提供實踐、練習的機會,就像給練武的人提供場地。有的教科書,例題之後必配有恰切的習題,這一步似乎不難。語文教材常常不是這樣,它不怎麼揭示規律,也很少有適用的練習題,所以教師要在這方面用些心思。還有一點,這種“給場子”的方針,是和“滿堂灌”“滿堂問”之類的做法不相容的。

掛牌子,就是要對做得好的學生及時獎以“金牌”。這是一種總結,一種激勵,對學生心理的成長很有意義。自然,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要及時指出,予以訂正。

爲了避免班級授課中個性與共性的衝突。王先生還考慮了教師教學方法的均衡性。他說:

教師授課,自然要考慮“一般”水平、“一般”需要,那麼如何滿足優秀生的較高要求,又如何照顧後進生的較低水平呢?筆者有一個方針:承認差別,提倡個性,鼓勵創造。在課堂上,儘量給學生個體活動的時間,在討論中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可以不必“統一”時就不去統一,以便進一步去思考。(《努力做到教法與學法的統一》)

正是因爲王先生對於語文教學的方法論思考得全面,思考得深入,高瞻遠矚,所以他對於那些不符合語文教學內在規律的現象往往深懷厭惡,常生恨鐵不成鋼之感。對於那些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淺豁行爲,庸俗態度,惡劣扮相,毫不留情。

在他看來,這樣的語文教學花哨有餘,謹嚴不足,表演有餘,而方法不足。實際上是膚淺有餘,深刻不足,無疑是與語文的宗旨相背的。

  二、他比較重視學生學法的有效性

王先生對於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性的重視,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教師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進行學法指導。

另一個方面是,用寫“課後筆記”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這是一種兼有複習和學習的課後學習方法。其具體的操作模式如下:

一、新知識:

(一)文學常識

(二)字詞積累

(三)文化常識

二、新感悟

三、新方法

1.“可想而知”法:根據字形(形聲、會意、象形等)判斷詞義。

2.“藕斷絲連”法:從上、下文中找根據,如:對偶、對仗、排比等。

3.“身臨其境”法:注意語言環境,見:以情解文、以理解文法。

4.“切身體驗”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判斷,如“檻”字的解釋過程:

補:新感悟

(二)從分析到綜合

這種筆記要求在課後完成,是上課、複習之後,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所做的思考和總結。這種筆記要求三項內容:新知識(又分爲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泛文化知識三類),新方法(包括讀法、寫法、說話法、聽話法,而貫穿其中的是思維方法,是語文的規律),新感悟(是思想認識的深化,情感態度的激發)。這種筆記是 “人人殊”的。你以爲什麼知識對你來說是新的、重要的,你就總結起來;你領悟到什麼新方法,你就概括起來,並且給它一個名目(名不正則言不順;而且,這種概括的命名,意義極深遠);在“新感悟”一欄,可以讚揚,可以批判,也可以反省,可以思考社會,可以探討歷史,也可以研究人生,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聯想,自由發揮。

從王先生的課後筆記上,我們不難體會到王先生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與內在動機的激發。正是在這種學生主體的意識中,我們才發現,王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的全面性和先進性。

  三、他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語文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顯然不是表面的演員的舞臺表演。而是由基礎知識、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能力拓展所構成的一個整體。而其中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無疑又是重中之重。爲此王先生在閱讀教學的構想方面所費尤多。

他不僅探索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解析閱讀教學的本質特點,更以他對閱讀的獨到理解,形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家之言。在他的語文閱讀教學體系中,他拋棄了一般的閱讀教學模式,而以思維的訓練爲核心,以閱讀方法的引導爲內容,從閱讀對象的具體確認到具體分析,從整體把握到微觀探索,從文內諸要素到文外諸要素等等方面,用文章諸因互解的方式,解決了閱讀教學的無法可依,無章可尋的問題。雖然這種方法也僅僅是一家之言,但是在教學諸般閱讀教學模式中,無疑也是一枝獨秀的。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王先生構想的《閱讀能力分解圖》中可見一斑。至少從這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王先生對於閱讀教學的體系構建是相當嚴密的,他的閱讀構建不僅思路嚴謹,層次分明,而且章法得當,可操作性強,可謂簡要而高效。如此則避免了目前閱讀教學中無章可尋,諸說雜陳的局面。

在寫作教學中,王先生也秉持了他一貫的注意思維訓練的特點。特別注意將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寫作的規律結合起來。如在記敘文寫作中,他就比較強調觀察與思考的關聯,比較重視聯想與想象的合理,比較重視質疑與歸納的順序。在議論文寫作中,他更是以“對事物的認識和分析”“論證的方法”“結構”“構思成篇”爲依歸,充分突出了人的認知心理在寫作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就筆者的粗淺感受而言,實際上,王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相當深厚。比如關於教材建設問題,教師修養問題,文學批評問題,問學與考據問題,等等,王先生都有過精闢的論述。只是限於我們的讀解能力有限,僅得其皮毛而已,至於是否稍副王先生的本意,我們也是要心存疑懼的。

不當之處處,即乞方家教正。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設計“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而傳統教學往往重視了“知識與能力”的教學,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即使有這一方面的教育內容,在實施中也是標籤式的硬貼,很少講求“過程和方法”,在效果檢測上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有名無實。因此,有必要從落實和檢測方面談一下目標的陳述問題和實施方法問題。
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陳述
新課程標準關於教學目標的陳述基本方式有兩大類:一類是採用結果性目標方式,即明確告訴人們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麼,另一類是採用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的方式,即描述學生自已的心理感受、體驗或明確安排學生表現的機會,前者主要應用於“知識與能力”領域,後者則主要應用於“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域。[1]具體而言,前者主要用馬傑(R.Mager)的行爲觀目標表述法陳述,而對於屬於內在心理變化而又難以直接觀察和檢測的“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則適宜採用以下兩種方法陳述:
(一)認知與行爲相結合的目標陳述方法。格倫蘭德(N.E.Gronland)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內部心理過程的術語來表述基本的教學目標,然後用一些可觀察的樣例行爲來使這一目標進一步明確和具體。這樣的樣例行爲,可用來作爲判斷學生是否達到基本教學目標的依據。[2]比如朱自清《春》一課的情感目標可設計爲:
感受春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色,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心理過程變化)
⑴在課文中找出體現春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句子。(行爲樣例一)
⑵寫一段你讀了課文後對待自然和生活態度的文字。(行爲樣例二)
呈現教學目標時,心理過程變化目標可以不寫,直接寫行爲樣例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這些樣例行爲上的反應來判定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
(二)表現性目標陳述方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長期薰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的內在心理素質,因此,一堂課或一段課文的教學很難使學生立即形成某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學生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會立即產生對封建教育的極端厭惡,學習了《羚羊木雕》不會馬上具備真誠無私的高貴品質。語文教學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是一個漫長的、迂迴曲折的過程,它要求語文教師不斷設計一些正面情境去反覆薰陶、感染學生,從而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心理學家艾斯納(E.W.Eisner)提出的表現性目標正好順應了這一要求,它要求教師在目標中明確規定學生應參加的活動,至於學生在這種活動中感受體驗到什麼或感受體驗的多少則不必要規定,不同的學生在此活動中允許有不同的感受結果。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羚羊木雕》情感目標可分別設計爲:“每人蒐集一篇有關封建教育的文章並介紹給其他同學”,“參加小組或班級圍繞課文展開的如何處理好與同學朋友的關係的討論”。
認知與行爲結合的陳述方法解決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操作層面上不易觀察和檢測的問題,使之外顯化,而表現性陳述方法則解決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達成上週期長的問題,使之實效化。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實施
目標的陳述是爲了便於實施,在閱讀教學方面,新課程標準就情感態度而言,首先強調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3]興趣的培養可以從選擇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的、學生感興趣的讀物,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法如視聽音像、比畫跳唱,關注並肯定個體進步等方面來進行。閱讀習慣主要指喜歡閱讀,經常讀書,把讀書當做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還包括“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喜歡讀書、愛護圖書”這些方面,習慣只能通過多次反覆歷練而形成。
課程目標除了強調閱讀興趣和習慣這些主觀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於讓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滲透到閱讀的內容和方法中去。[4]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應結合語文教育的特點,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將其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這正好體現出在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時的“過程與方法”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加強朗讀教學
現代閱讀觀認爲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因此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夫綴文情動而辭發”,從閱讀角度來講則是“披文入情,緣情入理”,而朗讀正好能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作用,也便於學生從個體角度深切體會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謂“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蘊之深,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風格之新、手法之巧”。所以,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於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只聽老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琅琅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好的語文課。”[5]
除朗讀外,語文閱讀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其他閱讀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蘊。
(二)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
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相同,那麼閱讀同一文本就應該有豐富多彩的個性情感反應。因此,教師應鼓勵並引導學生全方位地去感受體驗文本中的感情,並說出、寫出讀後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薰陶、感染,而不應以對文本繁瑣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豐富的閱讀實踐。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文章都包含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經歷和“實踐”中感受體驗文本蘊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體驗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6]
1.互動中體驗: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中,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領悟文本情感、價值因素。如學習了《屈原列傳》後組織學生就屈原死之價值展開討論,學習《想和做》,可讓學生辯論演講,明確真理。
2.情景中體驗:在教學中設計某種情景,讓學生在這種情景中作出態度、價值選擇。如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可讓學生自已矇住眼睛半小時或一小時,然後交流自己的感受並討論如何對待盲人。
3.想象中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建立一種想象的情景,進而讓學生進入想象的情景產生聯想和某種體驗,如安排學生給《皇帝的新裝》續寫結尾,安排學生閱讀《西遊記》、《夢遊天姥吟留別》等想象誇張浪漫主義作品。
4.實踐中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動手操作或進行某些科學、社會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經歷中去體驗,從而加深理解和產生認識、情感、行爲的變化。如學習《風箏》,可讓學生自己製作各種各樣的風箏,並組織學生到野外去放風箏,從而體會作者的感情。又如學習了《衚衕文化》可佈置研究性學習專題《窯洞文化》、《酒文化》等,讓學生在訪談實踐中去感受、體驗。
5.藝術陶冶中體驗:組織學生在藝術陶冶中感受體驗。如組織學生排演課本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孔雀東南飛》、《祝福》等,又比如讓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比賽,在比賽中領會詩歌的音韻美和情感美。
6.多媒體教學中體驗:多媒體教學綜合運用了音像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薰陶感染。如學習《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泰坦尼克號》可播放同名電影等,讓學生在視聽綜合技術的教學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三)教師的言傳身教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一種主觀選擇,是行爲主體對人生、對他人或社會的一種主觀認識和主動反應。這些反應都是建立在主體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對世界和對自已行爲自以爲正確的觀念基礎上的,都是建立在主體性認識與感情基礎上的。[7]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通過設計有利於學生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模仿、嘗試和實踐中逐漸習得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還要用自已的人生態度和價值選擇去影響學生,用身體力行的示範活動如聲情並茂的朗讀、惟妙惟肖的演示,隨文喜怒哀樂的情感流露、正確恰切的價值評判等來感染、影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而深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如上而言,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在教學中有了實施的“過程和方法”,解決了傳統教學因方法不當而使該目標落空的問題,在落實程度的檢測方面有了恰當的目標陳述方法,解決了傳統教學該目標無法檢測評價的問題,這樣就使語文閱讀教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中真正得到了體現和落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