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第七天經典語錄

本文已影響 2.12W人 

導語:《第七天》是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餘華繼《兄弟》之後,時隔七年後最新長篇小說。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第七天經典語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第七天經典語錄

1、這是如此漫長的一天,幾乎和我的青春歲月一樣長。

2、如同風吹草動那樣,我們整齊地點了點頭。

3、我們走在寂靜裏,這個寂靜的名字叫死亡。我們不再說話,那是因爲我們的記憶不再前行。這是隔世記憶,斑駁陸離,虛無又真實。

4、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纔會離"真正的活着"越來越近。

5、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樹,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塵埃。 6、我的悲傷還來不及出發,就已經到站下車。 7、他們說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信。

8、我不怕死,一點都不怕,只怕再也不能看見你

9、我在情感上的愚鈍就像是門窗緊閉的屋子。

10、如同水中的月亮,無論波浪如何拉扯,月亮始終圍成一團盪漾着。

11、無論多麼美好的體驗都會成爲過去,無論多麼深切的悲哀也會落在昨天,一如時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個療傷的過程,我們受傷,痊癒,再受傷,再痊癒。每一次的痊癒好像都是爲了迎接下一次的受傷。或許總要徹徹底底的絕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12、我在靜默的圍坐裏聽到火的聲音,是舞動聲;聽到水的聲音,是敲擊聲;聽到草的聲音,是搖曳聲;聽到樹的聲音,是呼喚聲;聽到風的聲音,是沙沙聲;聽到雲的聲音,是漂浮聲。

13、我走遍這個城市的所有角落,眼睛裏擠滿老人們的身影,唯獨沒有父親的臉龐

14、沒有說話,沒有動作,只有無聲的相視而笑。我們坐在靜默裏,不是爲了別的什麼,只是爲了感受我們不是一個,而是一羣。 15、我的身體搖搖晃晃坐在那裏,像是超重的貨船坐在波動的水面上。

16、我的身體像是一棵安靜的樹,我的記憶在那個離去的世界裏馬拉松似的慢慢奔跑。

17、我們同時站了起來,剛纔已經稀少的雨雪重新密集地紛紛揚揚了。她挽住我的手臂,彷彿又一次戀愛開始了。

相關閱讀:

作品梗概

《第七天》選擇一個剛剛去世的死者“我”(即楊飛)作爲第一人稱敘事者,由“我”講述死後七天裏的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則蟬蛻給與“我”相關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

主人公楊飛是主環,這一主環分別連套一些不同的次環,次環又連套次次環,從而形成多重連環式結構模式。分別是楊飛——李青——李青的後夫,楊飛——楊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楊飛——楊金彪——養父兄弟姊妹,楊飛——鼠妹與伍超——肖慶,楊飛——李月珍夫婦——楊金彪,楊飛——李月珍夫婦——二十七個嬰兒等均構成一個個三連環結構。三連環結構涉及第一人稱蟬蛻敘事。所謂第一人稱蟬蛻敘事是指由第一人稱敘事者“我”蟬蛻到下一個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敘事者的敘事方式。楊飛到“死無葬生之地”後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鄰居“鼠妹”,她認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鄰居肖慶,肖慶爲大家帶來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陽界的消息。於是,故事的講述者就由楊飛蟬蛻到“肖慶”,然後“肖慶”以第一人稱爲大家講述“鼠妹”到“死無葬生之地”後大家所不知道的關於伍超的故事。

創作背景

2014年5月,餘華在答《京華時報》記者問時說,他一直有這樣一種慾望,“將我們生活中看似荒誕其實真實的故事集中寫出來”,“讓一位剛剛死去的人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讓現實世界像倒影一樣出現。”餘華試圖同時塑造死者世界與現實世界,並通過死者來描寫現實世界。在《第七天》裏,用一個死者世界的角度來描寫現實世界,這是我的敘述距離。《第七天》是我距離現實最近的一次寫作,以後可能不會有這麼近了,因爲我覺得不會再找到這樣既近又遠的方式。”餘華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現實世界,遠景世界是死者世界,其現實世界是一個荒誕的、冷酷的世界;死者世界是一個至善的、溫暖的世界。正如他所言,“在寫的'時候感到現實世界的冷酷,寫得也很狠,所以我需要溫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給予自己希望,也想給予讀者希望。現實世界令人絕望之後,他寫下了一個美好的死者世界。這個世界不是烏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通過這兩個世界的描繪,作品呈現出複雜豐富的社會生活畫面,以揭露各種社會矛盾衝突,給予作者的愛憎褒貶之情,體現作者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和鮮明的理想主義情懷。於是,餘華藉助於《舊約·創世紀》開篇的方式,儘管中國有頭七的說法。餘華寫作的時候“不讓自己去想頭七,腦子裏全是《創世紀》的七天。”在《第七天》的正文前,作者引用了《舊約·創世紀》中的一段話,“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這段引文告訴表明,小說《第七天》的外在形式藉助於《舊約·創世紀》的“七天”,其七個部分分別以“第一天”、“第二天”乃至“第七天”命名,但其內容不是機械地與《創世紀》的七天一一對應。

作者簡介

餘華,1960年4月出生。1983年開始寫作,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 《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慄》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着》、《兄弟》。其作品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波蘭、巴西、以色列、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和印度等出版。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9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2004年),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5年),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2008年)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