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古代聖人格言220句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格言吧,因其不僅凝聚古聖先賢的人生智慧,同時也具備簡練生動的表達方式。從句法結構角度說,格言是從句法結構角度說,格言是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句子,可以獨立用來表達思想。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格言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聖人格言220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聖人格言220句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2、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3、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北齊書》

4、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5、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6、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7、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9、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10、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杜甫《望嶽》

11、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1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3、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兵法軍爭》

1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15、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16、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出師表

17、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後漢書陳蕃傳》

18、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20、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21、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2、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2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禮記》

26、餘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屈原涉江》

27、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2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3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31、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32、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3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3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37、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3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9、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4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4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2、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43、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5、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46、剛、毅、木、訥近仁。

4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48、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49、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5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51、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3、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5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5、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56、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57、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58、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59、子曰: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0、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61、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仁且知,夫惡有不足矣哉!

62、乞之四鄰,以應求者,用意委曲,非爲直人。

63、不遷怒,不二過。

64、孔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65、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66、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67、小不忍,則亂大謀。

68、不學禮,無以立。

69、雖然貧窮也不諂媚,富有也不驕傲,富貴仍然好禮。

70、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71、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72、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73、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7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75、一個人心術要正,行爲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76、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77、驕傲自滿只會使自已摔跟頭,唯有低調處世,纔可能受益匪淺,體味百味人生。

78、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79、士不行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覺得己任,不亦重乎?死爾後己,不亦遠乎?

8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81、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8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83、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84、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5、子曰:"有教無類。"

86、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87、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88、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89、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90、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

9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92、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3、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與友攜手同行,不亦有緣乎?有信自手機來,不亦溫馨乎?短信至而朋友不回,不亦悲哉乎?孔子誕辰日,祝你:不亦樂乎!

94、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95、不遷怒,不二過。

96、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97、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98、其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

9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00、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1、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0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10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04、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10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0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08、剛、毅、木、訥近仁。

10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10、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11、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112、道不同,不相爲謀。

1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14、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11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16、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爲可知也。

11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18、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11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1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2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22、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123、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124、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2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6、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27、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128、子曰: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29、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130、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131、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32、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133、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34、孔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135、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36、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國,如禮何?

137、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138、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139、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40、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141、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142、小不忍則亂大謀。

143、巧言令色,鮮矣仁!

144、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衆矣。

145、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46、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14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48、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4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150、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151、君子不器。

15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3、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15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5、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156、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57、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58、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15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60、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行與言而與之言,講錯。知者不失人,亦不講錯。

161、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6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6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矣!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164、見得思義。

16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66、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16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68、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16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7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71、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7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7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4、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75、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76、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178、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17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80、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81、過,則匆憚改。

182、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8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84、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8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86、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87、不遷怒,不二過。

188、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8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190、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爲有,焉能爲亡。

19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92、巧言亂德。

193、巧言令色,鮮矣仁。

194、剛、毅、木、訥近仁。

195、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6、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97、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198、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9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200、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01、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02、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203、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204、放於利而行,多怨。

20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6、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07、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0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09、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1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

21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21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1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15、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2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17、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218、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19、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220、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