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詩兩首九年級語文教案

本文已影響 3.76W人 

  教材分析:

詩兩首九年級語文教案

《詩兩首》是九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所選詩歌都是以愛國為主要內容,以凝練的語言表達了不同時期詩人的愛國情。本課作為開篇之作,應重點引導學生朗讀,並在此基礎上學會賞析現代詩歌。第一首詩以一隻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暴風雨等一系列內涵豐富、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襯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第二首《鄉愁》一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內心情感。説説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昇華的。詩中的抒情方式以及富有表現了的語言是我們把握的重點。

  【學習目標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奏美。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

3.體會詩歌藴含的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難點:賞析。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準備】:

1、安排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作者的資料,熟讀詩歌

2、準備課文錄音材料教學流程: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

簡介作者:

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

艾青,原名蔣海橙,《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二、初讀,把握節奏和感情基調。

1.聽錄音範讀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着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2-3位學生誦讀全詩,師生作簡要點評。

(把握三個方面的要領:感情基調——憂鬱;語速——緩慢一點;節奏——停頓恰當。)

4、齊讀

三、品讀,把握詩歌的意境美。

1、找出意境,感受語言,體會情感。

過渡:作者開頭把自己比成什麼?(鳥)

一隻怎樣的鳥?(喉嚨嘶啞的鳥)

鳥在這裏為什麼而歌唱?(土地、河流、風、黎明)

師明確: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象徵着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

永遠洶湧的悲憤的河流——象徵着悲憤的人民

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象徵着激怒的人民

無比温柔的黎明——象徵着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雲湧的鬥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

2、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小組交流。

以“我喜歡————,從中感受到了————”(感受到的內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

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交流。

四、背讀。整體再認全詩。

給學生時間背詩,看誰背的又好又快。

檢查背誦情況

五、總結反思。學生談感受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着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你們能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學習這課的感受嗎?

六、佈置作業

1、收集有關愛國的詩歌

2、讀艾青的其它詩歌教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詩兩首》教案》,來自網!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