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24W人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範文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 篇1

叔本華認為,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認識本質,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質。他説:“我們決不能從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質。無論我們怎樣進行探究,我們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稱。我們就像一個人繞着城堡走來走去總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時粗略描繪一下城堡的外觀。”“讓我走進裏面去。如果我們探索出我們自己心靈的本質,我們也許就有了開啟外部世界的鑰匙。”

  世界的定義

世界是什麼,世界就是人的表象,這是一條適用於一切有生命、能認識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認識到的一切事物並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於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識中的東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對於人而存在的。是依賴於主體的。比如人看見的太陽,其實並不是太陽,而是看見太陽的眼睛,是人的意識。叔本華的這種認識論強調了人的主觀意識,而否定了一切存在於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的客觀事物。

  世界的主體

那麼,作為認識世界的主體的人的本質,在叔本華的哲學體系中,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識僅僅是我們心靈的外表,我們對於心靈正如我們對於地球一樣,不認識內部,只認識外表。”潛伏在有意識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意志,是一種奮進而持續的生命力,是一種自發的活動,是一種慾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時似乎可以引導意志,但是僅僅像一個嚮導引導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個勇猛強壯的瞎子,他揹負着一個能給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我們並不是因為發現了欲求某個事物的種種理由才去欲求這個事物,而是因為欲求某個事物才去尋找欲求它的種種理由;我們甚至還苦心經營了種種哲學和神學掩飾我們的種種慾望。所以邏輯是無用的:沒有人靠邏輯説服過任何人;連邏輯學家也只是把邏輯作為收入的一個來源而已。要説服一個人就必須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慾望、他的意志。請注意一下我們對自己的勝利記得多麼久,對自己的失敗忘得多麼快;記憶力是意志的奴僕。一般來説,智力或由於危險,如狐狸,或由於需要,如罪犯,而發展起來。但是它似乎總是服從於慾望,是實現慾望的工具;當它要取代慾望的時候,混亂就隨之而來了。最容易犯錯誤的莫過於僅憑思考行事的人了。

  意志

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質,也是世界的本質。作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並不是一種具有某些固定性質和特徵的東西,它是一種純粹的傾向,沒有任何原因,沒有任何基礎,也不服從任何目的,是一種絕對自由的意願。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個痛苦的世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 篇2

《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是叔本華的代表作品,書中叔本華的思想晦澀難懂!有一個有去的故事足以證明:在叔本華當柏林大學教授的時候與黑格爾在同一時間授課,結果,每次黑格爾的課堂都座無虛席,而叔本華僅有兩三個學生!

《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華的主要哲學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現,意志又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又總是去追求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個痛苦的世界。

這本書中叔本華對幸福和痛苦的認識,最能打動我,讓我對生命價值,對痛苦和幸福含義有了不同的理解!雖然這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思想,是對世界的消極認知,但對於我來説,透過這種思想,我對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認知!

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和無聊。痛苦即未曾滿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達到其目的,即為滿足、安樂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無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現有的欲求被滿足,新的欲求又產生了。所以,人生來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滿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對的、暫時的,相對是説幸福只具有消極或否定的意義,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滿足為先行條件,不滿足的痛苦被滿足所消除。從痛苦中被解救出來,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種紛繁複雜、糾纏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礎之上,先行的不被滿足的痛苦越強烈,滿足後的幸福也就越強烈。可以説,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並且幸福的程度取決於痛苦的程度:滿足帶來的幸福感只是暫時的。因為,意志的本性就是無盡的衝動,當一個欲求被滿足後,它又開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會產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暫時的、相對的。人們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變痛苦的形態之外,對痛苦本身毫無影響。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態的痛苦上獲得成功,但其代價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態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暫時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時,無聊又會緊隨幸福,佔據人的頭腦,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的之間來回擺動。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這種追逐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但從生到死,每個個體的人都在忙碌的為此奔波着。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 篇3

叔本華似乎是一位很受歡迎的哲學家,這與他活着可不同,更不比他的早年。他看不起黑格爾,可是最後,自己的名字還要寫在黑格爾式的哲學史上才能被真正看到。

叔本華的哲學被冠以多種名號:悲觀主義的、音樂的、反理性的、散文式的等等。這些名號裏包含了多少謬誤,相信很多讀過的人都會發現一點。叔本華被誤解的程度僅次於馬克思,而被誤解的原因一方面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又是截然相反的。

叔本華的哲學被看作簡單的,我也是被這種觀點帶去的,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説法。

叔本華的思路很有意思。康德的唯心主義窮盡心力,也不能通達物自體;因為他們都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從笛卡爾,到洛克、貝克萊,再到康德黑格爾一直都堅持的傳統,現在我們也把它看作真理。叔本華也承認,所以第一卷他只是重述前輩們的`觀點。

不過,叔本華驚訝地發現:我們自身,也是物自體啊!

由此在第二卷,叔本華髮出自己的聲音:我們自身,除了能被表象出來的,只是意志;而物自體,也只是意志。因為只有意志是不能被直接表象的,它只有客觀化才能被知覺。意志不符合充足理由定律(這是叔本華論文的主要論題,大意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説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而表象是擺脱不了的。

個體中有意志,整個自然界也有意志,整個歷史的表象都是意志內部爭鬥的結果。這與宋明理學的“理一分殊”異曲同工:萬物都只是一個理,又各有其分,萬物化生都是理在作用。也正是因為這樣,我還是不能從本體論上理解意志就是物自體。

叔本華的哲學被稱作音樂哲學是有道理的,他與歌劇作家曾經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友誼。在第三卷,叔本華比較了康德的物自體世界和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這兩個世界都和表象世界是不一樣的,要認識他們的形而上的世界需要形而上的知識,或者藝術。因為藝術的對象是美。

“音樂根本不像其它藝術,它不是理念的摹本,而是世界本身的摹本”,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這一點,音樂要更“抽象”。這一部分也是最難受的,因為我壓根不懂音樂,所以也聽不懂叔本華在説什麼。

“人的意志是這樣的:意志永遠向前奮進,一個慾望滿足了,又產生另一個新的慾望,如此循環不已”,直到死。出自第三卷,但是在第四卷才討論解決方案——否定意志。

自殺不是在否定生命意志,恰恰是一種極端的肯定,代表向它、向無限慾望的屈服。真正的否定是對欲求的合理的剋制(這剋制最好不要勉強),只滿足自己一般的需要。與此相反,禁慾也是不妥的,儘管叔本華很推崇,但是中世紀的殉道士已經用血肉證明,對肉體的迫害並不能達到對靈魂的淨化。可取的做法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已經講過:大隱隱於市。

叔本華的哲學,無論是這本書,還是他後期的作品,我叫做“雞湯哲學“。這並不是貶義,因為他並不是一貫説教,而是有形而上學為之奠基——有形而上學做食材的雞湯才更有味道!這也是康德的路線,只不過康德還沒有下沉。在這個意義上,叔本華是康德的接班人。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後感 篇4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是由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著。叔本華是生命哲學的先驅,他非常敏感地感覺到人間的苦難,因而他的人生觀了充滿悲觀色彩。叔本華一生致力於柏拉圖、康德哲學的研究,蔑視費希特、謝林、黑格爾。《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一著作分為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倫理學四個部分。叔本華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類的思維至多隻能表現出世界的外部現象,表現為一個接一個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質上説明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與眾不同,因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萬物的基礎、它單一、玄奧、超越時空,無原因、無目的,不可改變。意志在現象界中表現為不斷上升的意識系列,處於永恆地無目的高一級形態與低一級形態的鬥爭中,因此與痛苦、災難密不可分。藝術僅僅具有短暫地使人擺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於打破自我個性的束縛”。他的哲學在一定程度通過尼采,影響了活力論、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以及人類學家的觀念和方法。 初讀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開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認為,人不認識什麼太陽,什麼地球,而永遠只是眼睛看見太陽,永遠只是手感觸着地球,那麼圍繞着人的世界只作為表象存在着。我認為,主體的悟性至關重要,不同的主體將對事物獲得不同的表象,每個主體所表象的內容應是有差別的。 讀完了本書的第一章節,我並沒弄清作者真正所表達的思想,卻對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個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確定。僅僅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敏鋭的洞察力,也不具備深刻的思想。這樣,我的悟性極可能平乏或是愚鈍,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夠真實的,也相信我的周圍也存在不少與我相近之人。我不再固執地認為自己的言行都正確,試着去提高自己,試着去理解他人。 我渴望《作為意志和表現的世界》這本書能為我平淡的思想播種上智慧的種子,

表像和意志可以説這兩個概念就是哲學應涉及的核心,我感覺幾乎不用看他的論證過程就可以直接認可他的兩句核心論點:“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和表象揭示了兩種視界。從現實生活來講,我們的表象夠構成我們的世界。我們不妨引用叔本華的話:“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是對於任何一個生活着和認識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過只有人能夠將它納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識罷了。這點完全是不證自明的,如果有人懷疑的話,那麼就會讓我以為他想獲得更加具體的直觀,懷疑自己的視覺也並非過分荒謬,所以我也許會告訴他要達到某種本質直觀,最好先拿磚頭崩自己腦袋一下。

作為表象的世界因為它的無可置疑,所以不是我們考察的重點。而真正需要我們解答的顯然也是大家一直都期待的,即“世界作為我們的意志”。“世界作為我們的意志”是一個表示判斷的簡單命題,雖然組成這個句子的概念並不簡單,而且可以説很複雜,又很容易產生誤解。形式邏輯中要求我們判斷正確表達清晰,所以首要之點就是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定義和劃分。“意志”即是人的一切思維活動的總稱。這就是意志的定義,那麼它的外延有哪些呢?思想、情感、認識、精神等等一切與思維或人大腦的自由活動相關的東西都可以稱為意志。為了方便認識,根據二分法有人把意志分為?理性?和?非理性?兩部分,並一直沿用。到了現在,?理性?仍然是我們判斷某人精神狀態所常用之詞。此種分法的確有用,而且解決了許多的問題,我也是和同意的。但是換一種認識角度,我認為叔本華的分類更加迷人,他是意志就是慾望。我也説人生就是慾望。這裏就不僅限於意志範圍了,表象和世界就是慾望。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