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黔之驢》讀後感(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3.55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黔之驢》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黔之驢》讀後感(通用14篇)

《黔之驢》讀後感 篇1

這幾天,我們學了一篇名叫《黔之驢》的文章。內容講的是“好事者”將一頭驢運入沒有驢子的黔地,結果被虎吃掉的故事。講完後,同學們都在討論虎的機智勇敢和驢的愚蠢,我想的卻是什麼造成了驢的悲劇……

首先,是好事者用船把驢運入黔地,“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然後就是虎懼驢、虎識驢、虎戲驢、虎吃驢。不難看出:起因是好事者!可人們又為什麼要諷刺驢呢?

有人説是因為驢沒有自知之明,雖無真本領卻還要虛張聲勢,引禍上門,自招滅亡。我在這裏要説:“為什麼驢要虛張聲勢呢?是因為它要避免自己的死亡。換一句話説就是如果驢表現出軟弱的樣子,就會更快地死亡。驢是在爭取時間,好讓“好事者”回來救它,然而“好事者”再也沒有回來,就好像人們拋棄無用之物一樣……

再聯想到生活中,驢的悲劇不正是一些人的真實寫照嗎?例如:某些沒有真是才幹的人因為拉關係做了有權有利的官,最後還不是被革職?真正凶手就是拉關係的人,這又好像是“借刀殺人”了!

但願生活中再也沒有“驢”因“好事者”而滅亡了……但願……

《黔之驢》讀後感 篇2

最近重讀柳宗元的《黔之驢》我突發奇想:千百年來人們加在"驢"身上的罵名——"黔驢技窮"實屬污衊之詞。相信有些人現在跟我有相同的看法吧所以現在要為驢"伸冤"!

為什麼這樣説呢?

因《黔之驢》一文中講到:"黔之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後來驢被虎斷其喉盡其肉"驢可謂死得悲死得慘!可死後仍然留下"黔驢技窮"的罵名。

又可謂死得冤死得屈!驢的本身是拉磨的但到"黔"這個地方無車可拉無磨可推當然也就無可用無可用當然也就無法顯其能了。"驢"倘若不到"黔"這一用武之地那麼也就不會出現"無可用"的局面驢也就不會有被虎吃掉的厄運。試問"驢"到"黔"是自覺自願的嗎非也柳宗元説得很明瞭:"有好事者載船以入"。

顯然"驢"的悲劇是"好事者"的責任卻把罪名扣在"驢"的身上這實乃千古奇冤萬年錯案由此知之其千古之罪不在"驢"的身上而在"好事者"的身上。

由此我想起自己在七歲時剛上二年級。當時由於性格內向很少與同學説話老師也很少注意到我。但偏偏有一位老師認為我很有跳遠的潛力所以每天早晨讓我練習。可是才幾天下來我就堅持不住了老師也慢慢的對我失去了信心因而放棄了我。

就在這時另一位老師對我説:"想成為人才必須知道什麼是人才其實人才也不過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顯其能並能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這就是人才的表現。如果現在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想你就會離成才更進一步"。當時我並不明白老師的話但現在我已體會到了。

同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其長也有其短。假如世界文豪莎士比亞當初揚帆遠航到哥倫布恐怕莎翁一輩子都發現不了新大陸。同理如果讓哥倫布坐在閣樓裏去構思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到頭恐怕也不過是一紙空文。

還有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如果不到中國數學研究所而他的一生將會在北京某中學的數學講壇上度過也一樣難逃類似"黔驢技窮"的厄運!我想現實生活中也不缺乏這樣的實例。

"只有盡其用方能顯其能"。正因為這樣百年前的龔自珍才向世人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想如"黔之驢"這樣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不缺乏實例難道它不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嗎?

《黔之驢》讀後感 篇3

在空閒的時候翻開了《文言文全解》,閲讀了《黔之驢》。

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時期寫的一組寓言《三戒》中的一則,作者在文中諷刺了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某些上層人物。

當我讀到“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避林間窺之”,我本人十分認同它的做法。遇到自己不認識的事物,要善於利用自己那珍貴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探個究竟,這也是一種學習。同時我們要避免一切的傷害,不要傷害到自己,更不能傷害到他人。

當讀到“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我想虎並沒有被驢嚇倒它那強烈的好奇心,繼續勇敢得探討,最終也會看到真正的事實。

其實世上許多貌似強大的事物,實際上往往是最虛弱的,它們終究逃不脱滅亡的命運。世上真正有實力的人不在乎他人對他的看法,他只在乎自己所做的一切。相反,世上最虛弱的人最在乎他人對他的評價,別人言語上的抨擊就足以把他打垮。

我更欣賞虎的做法。在貌似強大的事物面前,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它敢於瞭解強者的一切,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啊。從虎吃掉驢的角度理解,可以理解成對貌似強大的東西,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面對是勇敢的表現,逃避是懦弱的.表現。只要我們勇敢地面對,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黔之驢》讀後感 篇4

《黔之驢》出自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三戒》想象豐富、大膽,在詼諧中帶着智慧,幽默中不乏哲理。今天有空閒的時間,我又翻開了《三戒》,去品讀《黔之驢》藴含的智慧與哲理。

《黔之驢》這則寓言,講的是一隻驢被一個好事者帶入貴州又放到山下最後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一切都起源於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沒有這個奇怪的想法,驢的命運就不會有這麼悲慘了。説不定,驢仍然過着雖然平淡但屬於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發奇想,把驢帶入了貴州,卻沒有讓驢去做它擅長的事情,這分明就是不識材、不會用材了!人家伯樂都可以發現馱車之馬是可用之材,使馱車之馬脱離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卻沒有發現驢的長處,還覺得驢一無是處。這個道理,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樣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過好事者告誡統治者們不要不識才,而是要用人之長。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他擅長的事情。只有讓每一個人都去做他擅長的事情,才是人盡其才。

話又説回來,這好事者就是要將驢放到有老虎的山下,也應該事先將保護自己的技能傳授給驢,使驢不會落入老虎的利爪,成為老虎的食物。不然的話,驢也不會因為“技窮”成為千古笑談了。

《黔之驢》讀後感 篇5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驢》

這是一則有趣的寓言,借無能的驢諷刺了那些無德無能、徒有其表的人。漢末的軍閥袁紹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袁紹字本初,“有姿貌威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董卓亂時起兵,至曹操挾天子時已兼青、幽、冀、並四州,精兵十餘萬,戰將上百員,誠乃當時天下第一軍閥。然曹操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敗袁紹於官渡,進而佔四州,霸北方,靠的是戰前一針見血的看法、知己知彼的眼光——當袁紹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時,曹操説:“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袁紹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好謀無決,色厲膽薄,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即使兵再多,將再驕,土地再廣,糧食再豐,也成不了大氣候,終會被我所滅。

外表強大的勢力只能獨霸一時,卻不能威風一世。秦的滅亡也説明了這一真理。

想當年,秦王揮劍掃六合,以十年的時間統一六國,何其雄哉!可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卻在統一後的不久覆滅,這能不值得我們深思嗎?説到底,還是因為苛刻的法律與殘暴的統治壓迫着老百姓,使他們不得不反。即秦帝國只做到了外表強大,各方面的制度都未完善,而統治者暴虐殘忍,故本質虛弱,不堪一擊。故秦只有十五年的壽命。

回過頭來看《黔之驢》作者柳宗元的一生,又何曾不是飽經風霜,被那些“黔驢技窮”的政敵們打擊不斷?這篇寓言,道出了他的自信,道出了他的骨氣,道出了他對世人的警戒——“希望世人在看了我的這篇寓言後,不做徒有其表的人,不懼怕敵人的外表強大,堅信:任何本質虛弱的勢力,任何徒有其表的庸人,儘管他貌似有多麼強大,但終究會湮滅在歷史的年輪中,終究會在青天白日之下低頭俯首!須知,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是道義的吶喊,這是真理的呼喚。

《黔之驢》讀後感 篇6

故事是這樣的:本來貴州沒有驢,但有一個好事者把驢遷到了貴州的深林裏。老虎看到了這個龐然大物,心裏很害怕。過了幾天,老虎碰了它一下,驢叫了一聲,又過了幾天,老虎又碰了它一下,驢踢踢腿。老虎發現驢光會叫和踢腿,別的什麼本事都沒有,於是把它吃了。

這個故事有三層意思:從驢的角度來看,不能逞能,過早的暴露自己,這樣才能安全。從老虎的角度來看,只要知道自己,瞭解敵人,就會勝利。從我們的角度看,龐然大物並不可怕,只要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就會百戰百勝。

《黔之驢》讀後感 篇7

在學完這篇《黔之驢》的文言文後,讓我深有感觸。這是因為這篇文言文內藴涵着生活中的實際中的啟示。

而我對《黔之驢》這篇文章,有了重大的認識,着和了解和啟示。也讓我不斷的從生活中獲得人生的哲理和遇到困難,不屑一顧的克服。

文章裏寫了一頭驢和一隻老虎,前面寫了一頭驢來到一到一座山下,老虎看見了它,就一步步的去了解它。孫染老虎在不瞭解他的時候有些害怕。但是,到了最後老虎好事依然的,把那頭看似身體龐大的驢給吃掉了。

着則語言給我一個生活中的道理:“只要有信心、勇氣和部位艱險的心,就可以戰勝比自己更為強大的人或困難的事情。

《黔之驢》讀後感 篇8

我不得不感歎《黔之驢》真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啊,這篇文章講述在貴州一個地方沒有驢。可是偏偏有個多事的人要運送驢進去,結果運到以後發現驢沒有什麼能耐,於是就把驢擱置在那裏。結果當地老虎看到驢,老虎從來沒有見過這個東西,開始就害怕,後來就慢慢習慣了驢的存在,最後老虎吃了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生活當中真正有本領的人往往顯得很膽小很怕事,而那些外形龐大,德行很好的人很有可能就是沒有什麼能耐的。而當這類沒有能耐、外形卻很有派頭的人遭人全然看穿的時候,這個人也就到了要覆滅的時候了。

通過閲讀《黔之驢》這個故事,我也想到了,其實文章當中講述的那隻老虎不恰恰像是三國演義當中的曹操嗎?曹操一生陰險狡詐,在外人看來曹操不過就是一個艱險小人,可是曹操最終還是完成了大業,建立了魏國,這不恰恰反映出曹操的實力嗎?反觀袁紹、公孫瓚、袁術之輩,外表看起來實力雄厚、品行端正,可是未必真是如此。

總之,這篇文章不錯,我才學拙劣不能夠領取其中所涵蓋的更深意思。

《黔之驢》讀後感 篇9

《黔之驢》這篇文章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包括《臨江之糜》、《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柳宗元認為這三則寓言都可以讓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學完這篇課文,我立刻想為文中的那隻驢打抱不平。我想這不是驢的錯。《三戒》序中還有一句話讓我更加氣憤:“出技以怒強”,意思是那楚自己的一點點本領來激怒比他強的對象。對此事件,我不能再袖手旁觀,一定要為那隻可憐的驢講講公道。下面,讓我來一一道明我的觀點。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一開始就是那個好事的人的錯。如果不是他把驢運來並放到山下,沒準驢在以前的地方還能多活四五年呢!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驢難道不能叫嗎?人時不時還要高歌一曲呢,為何驢就不可鳴呢?這也不是驢的錯。

“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這更不是驢的錯了!老虎那樣對待驢,碰撞、靠近、衝擊、冒犯,驢當然會生氣了。有句話不是説嘛,“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何況是比兔子大好幾百倍的驢呢?人家驢沒招你老虎沒惹你老虎,人家只想安安靜靜地過日子。而你老虎卻非招驢,驢踢老虎一下應該不算過分吧?可讓人氣憤的是“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驢只是踢老虎一下,老虎便把驢吃掉了!這未免太誇張了。所以,綜合以下條件與事實,我認為,此事件的發生,主謀是那個多事的人,從犯是那隻老虎。而驢呢?僅僅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它沒有錯!

再來看看那些教科書上是怎麼寫的吧!“這則寓言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乾。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文章寫虎,把虎的智勇凸現出來了。而寫驢,雖是‘龐然大物’,但只會‘鳴'’踢‘,’技止此耳‘。總共不過二十餘字,卻把黔驢的愚蠢與無能勾畫出來了。”“愚蠢”“無能”全是形容驢的,而“機智”“勇猛”卻是形容老虎的。這公平嗎?所以,當每次的考試題寫到這裏時,我總不忍心下筆,因為我不想把那樣難聽的字眼和一隻可憐的驢聯繫在一起。雖然我知道,蠢驢形象已經貫徹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但是我還是想盡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來為驢打抱不平。唉……這真不是驢的錯啊!

《黔之驢》讀後感 篇10

最近學習了柳宗元的三戒,尤其對其中的《黔之驢》感觸頗深。

在《黔之驢》中,描述了一隻驢,被好事者用船運來放在了山下,虎看見了,覺得很強大,以為天神呢,於是從遠處觀望,一天,驢子叫了起來,虎很害怕,以為要吃自己呢,後來仔細觀察,覺得沒什麼能耐,於是就在驢子身邊轉悠開了,一天,虎惹了驢,驢子憤怒了就用蹄子踢虎,虎一看,也就這點本領了,於是就撲過去把驢給吃了。

看了後,覺得那驢子真是可憐啊!也難怪,在食物鏈中,驢子是食草動物,而老虎是食肉動物,為了大自然的均衡,驢子當然要做出犧牲了,況且驢子也吃了不少草嘛。

但驢子是否能夠避免殺機呢,那是肯定能的。它怎樣擺脱呢,我想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採取消極一點的策略,三十六計,走為上,逃得遠遠的,逃到一個沒有老虎,當然也不要有狼等兇殘的傢伙的地方,看來要找到這樣一方淨土確實有點難啊,不過努力找吧,可憐的驢子,不然會被老虎吃掉的;二是採取積極應戰的策略,哼,老虎啊,你不是想吃我嗎,為了不讓你吃,我要苦練武功,每天做它二千個“蹄之”的動作,把肌肉練的結結實實的,你一來,還沒等靠近我呢,我就把你踢的血肉模糊。

驢子啊,你這個外強中乾、虛有其表的傢伙,你被老虎吃掉了,我也傷心啊。因為由你的下場,我想到了我的將來,自然界裏的弱肉強食在高度文明的人類社會是一樣有所體現的,不是有一位偉人曾經説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嘛!

在現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我該怎麼辦呢?是繼續做黔之驢,等着老虎把我吃掉嗎;還是消極的逃避社會,去找陶淵明的世外桃園呢;還是頭懸樑,錐刺骨,苦練武功,準備將來有所作為呢?

我可不願做什麼黔之驢,想一想,將來一點能耐都沒有,幹啥啥不行,經常遭別人的白眼,多難受啊。那麼我逃,遠離這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可是陶老先生的世外桃園這麼多年了,也沒人能找到,看來逃是沒法逃了。現在只有下定決心,抓住分分秒秒的時間,多學點東西,準備將來有所作為了。

蒲松齡先生不是曾經寫過一副對聯嗎,“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相信自己,經過努力,我們一定不是“黔之驢”。

《黔之驢》讀後感 篇11

《黔之驢》可以説是一篇眾所周知的寓言,對我們來説是耳熟能詳的。成語“黔驢技盡”就出典於此: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將一頭驢用船運進了貴州,後來發現驢沒有什麼用,就將驢放在了山下。老虎沒有見過驢,十分地害怕,於是就在一旁窺視驢。突然,驢一聲長鳴,就把在草叢中窺視驢的老虎嚇着了。再後來,老虎漸漸熟悉了驢的叫聲,便不太怕驢了,開始進一步試探驢還有什麼技能,結果發現驢只會踢這一個動作。於是,老虎便毫不客氣地撲上去把驢的喉嚨咬斷,然後吃了驢的肉。

在這個故事中,老虎是十分機智的,它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總結——我十分佩服它。如果是我,遇見一個外表看起來比我強大、厲害的,可能我完全不能與之抗衡的動物或人,我早就跑得不知哪去了。而老虎卻沒跑,而是耐心地去觀察、去思考、去總結。我佩服啊!

在生活中,像老虎一樣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總結的大有人在,比如牛頓。自從腦袋被蘋果砸了以後,牛頓便開始鑽研、思考:“為什麼蘋果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飛呢?堅持不懈的決心和非凡的耐力,最終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為現代科學作出了巨大、傑出的貢獻。

只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總結,注意每一個細節,有耐心去發現和探索未知的事物,勝利就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黔之驢》讀後感 篇12

近讀柳宗元《黔之驢》,我忽然悟到;千百年來,人們在“驢”身上加的那些罵名實在是誣衊不實之辭。現在,大有為“驢”正名的必要。

為什麼要這樣説呢?

請讀《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驢的本能是拉磨的,但是無車可拉,無磨可推,當然不可用。既不可用,當然也就無顯其能。

“驢”到黔是其自覺自願的嗎?非也!柳前輩説得明白;“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顯然,驢的悲劇是好事者造成的,但是人們卻把所有的罪名加到了驢的身上。這實在是千古奇冤。黔驢枝窮的責任不在於驢,而在於好事者。山此,我又聯想到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才的遭遇,何謂人才?在自己的崗位上能盡顯其能,並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便是人才。那麼人才怎樣才可以盡顯其能呢?那就需要有人才的用武之地。大家都知道;人人有其長,人人也有其短。現在生活中也不缺乏這樣的實例。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如果他不去中閏數學研究所,而是在北京某數學講壇上度過這一生,恐怕他也難逃黔驢技窮的厄運!只有盡其用,方可顯其能。也正因為如此,百年前的龔白珍才會向人們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黔之驢的悲劇,現實生話中的實例,難道也不能給我們一點點啟發嗎?

現代化建設,需要人才。人才在哪裏呢?人才就在我們身旁。只要我們能人盡其用,就可以人顯其能,人成其才。但願我們能人盡其用,不至於使類似“黔之驢”的悲劇在今天發生。

《黔之驢》讀後感 篇13

我讀了《黔之驢》這則寓言故事,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這則寓言主要講了:古時候,貴州一帶本來沒有驢,那裏的人們對驢都不熟悉。有個人從外地運來一頭驢,沒有人需要驢,這人只好把驢放在山腳下。一隻老虎尋食,發現了這頭驢,老虎從來沒有見過驢,不知道驢有沒有危險。經過好幾天的細心觀察,老虎終於發現驢子的本領不過如些罷了!就衝上去把驢吃掉了。

讀了這則寓言我知道了從驢的外形龐大看,像有大力氣;從聲音洪亮看,像很有威力,很嚇唬人。假使驢子一味裝大,不暴露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本領,讓老虎摸不到底細,老虎雖然很兇猛,但仍然會對它感到疑懼,終究不敢輕易下手。但用裝腔作勢嚇唬人,又怎能靠得住呢!驢子最終落得了被老虎吃掉的下場。這一篇文章告訴我們:那一些看起來可怕的東西或事物,其實不可怕,我們只要認真觀察就可以發現他的虛假。這篇文章也告訴我們做人要實事求是,不要弄虛做假,如果弄虛做假很容易被人揭穿的。

《黔之驢》讀後感 篇14

黔之驢,龐然大物也,然,不勝怒,踢之,而黔驢技窮,終被老虎食之。

黔驢技窮的故事眾所周知。這畢竟是過去的舊事了,那時的驢子缺心少肺,有什麼技藝就一股腦兒亮出來,終被老虎識破,做了亡命之徒。

傳説古時候,黔中一帶沒有毛驢。有一個愛管閒事的人,從外地運來一頭驢。因為不知道怎麼使用毛驢,就把驢放到山腳下,把它放生了。一隻老虎看見了驢,以為這個軀體高大的傢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樹林裏偷偷觀察着,後來又悄悄走出來,小心翼翼地接近驢,不知道驢子的底細。有一天,驢叫了一聲,大虎大吃一驚,遠遠躲開,以為驢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反覆觀察以後,覺得驢並沒有什麼特殊本領,而且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了。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後,轉來轉去,還不敢上去攻擊驢。以後,老虎慢慢逼近驢,越來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斷冒犯它。驢非常惱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驢一踢腿,老虎已為它很厲害,它很害怕。第二次驢一踢腿仍然害怕。第三次,驢一踢腿老虎不怕了,老虎心裏盤算着:“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罷了!”非常高興。於是老虎騰空撲去,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喉管,啃完了驢的肉,才離去了。

唉!那驢的軀體高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顯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雖然兇猛,也會存有疑慮畏懼的心理,終究不敢攻擊它。現在落得如此下場,不是很可悲嗎?

這則柳宗元筆下的《黔之驢》,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愚蠢無能的驢子形象,它的筆墨論説性強,筆鋒犀利,諷刺性強!生動有趣的故事下卻掩埋着作者多少的愁與恨,藴蓄着作者滿心的怒火。作者把對朝廷無能,統治者的迂腐的諷刺之意,毫無保留的展現。“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這不正是那時統治者們的真實寫照。柳宗元也有他的無奈,有他的驕傲,他不想山河國破,不想民不聊生,卻不敢“蕩倚衝冒”。一次次地被貶低,被迫害,卻不能暢快地“跳踉大喊”,他恨不得有那老虎的本事,將腐敗的統治者“斷其喉,盡其肉”。當然,他也渴望自己能像長輩們那樣,光耀門楣,渴望自己的仕途順利,能被朝廷所重用,也希望百姓們安居樂業,希望那種“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安寧生活。因此,為了他的這一切美好,又不得不“革新”。但在當時,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他的悲,聽得到他的心聲。

總而言之,我們要儘快“裝備”自己,否則到時又會落個黔驢技窮的結果。向前進,終不言棄!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