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玉簪記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2.35W人 

佛門一入,便要終日與青燈古佛為伴、焚着古木檀香、聆聽晨鐘暮鼓、端坐在蒲團誦讀貝葉書,有人看破紅塵參禪悟道,也總有人厭倦這樣枯寂清靜的日子,貪戀紅塵的煙火,嫌佛前燈不如洞房的花燭,香積廚不如玳筵東閣,鐘鼓樓不如望夫台,草蒲團不如芙蓉軟褥,難怪《思凡》中趙色空要把袈裟扯破、埋了藏經、棄了木魚、丟了鐃鈸,只為下山求一個年少的哥哥。

玉簪記散文隨筆

崑曲《玉簪記》講述的是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玉簪記》是一部兒女風情戲,也是一部輕喜劇,為明代高濂所作。觀看的是白先勇青春版《玉簪記》,沿用了青春版《牡丹亭》主角的沈豐英和俞玖林。

陳妙常本是官宦女子,因胡虜南侵,與家人失散,只好寄身於女貞觀,受了三皈依儀式。女貞觀觀主的侄兒潘必正科舉落第,與書童進安前來投庵。在月明雲淡露華濃的夜晚,陳妙常彈起《瀟湘水雲》一曲,與《西廂記》“聽琴”一折相仿,潘必正循聲而往,陳妙常説:“久聞足下琴藝精妙,請教一曲如何?”潘必正彈了一曲《雉朝飛》,“雉朝兮清霜,慘孤飛兮無雙,念寡陰兮少陽,怨鰥居兮旁徨。”陳妙常聽出為無妻之曲,回彈一曲《廣寒遊》,“煙淡淡兮輕雲,香靄靄兮桂陰,喜長宵兮孤冷,抱玉琴兮自温。”潘必正心生愛慕,以“衾兒枕兒誰共温”這樣直白的話來迤逗陳妙常,礙於清規戒律,陳妙常假意拒絕。

潘必正不知陳妙常的心意,因此相思成疾,陳妙常隨同觀主問病探望,言辭之間表露心跡,潘必正的'病不治而愈。芳心難耐的陳妙常濡筆寫下了這闋《西江月》“鬆院青燈閃閃,芸窗鐘鼓沉沉,黃昏獨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穩。 一念靜中思動,遍身慾火難禁,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反心轉盛。”雖入空門,卻有塵凡性。閒庭信步的潘必正見陳妙常的房間門兒半掩,此時陳妙常正伏案而眠,潘必正看了這首豔詞,紅句中含綠綺之情,待陳妙常醒來與她私定終身。

觀主發覺了兩人情意,欲斬斷情絲,讓侄兒潘必正去臨安應試,戲中洋溢着詼諧與幽默,潘必正不捨離去,以風狂浪大為由,艄公卻説正好順風順水,艄公要一兩銀子,進安殺價為五錢,艄公少一分不去,正遂潘必正之意,艄公只好依潘必正所給的價錢三分,艄公有個怪脾氣,説“今朝給我多,我不去,給我少,今朝偏要去。”陳妙常趕到秋江與潘必正話別,這段表演更為精彩,做出江上舟搖之態。兩人互換信物碧玉鸞釵和白玉鴛鴦扇墜後,黯然分袂,故事到此結束。

此戲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玉簪記》是文人加以渲染而成。陳妙常邂逅的第一個男人是張孝祥,這段感情無果而終。潘必正為張孝祥的好友,張孝祥也通情達理,為他們出主意,到縣衙稱年幼時指腹為婚,後因戰亂離散,得以完婚。

《玉簪記》重唱功,古琴為這齣戲的亮點,是文人身份的象徵,由著明琴師李祥霆用唐琴九霄環佩彈奏,其聲音鬆透、圓潤、古樸。背景採用董陽孜先生的狂草,使畫面富有流動感。雖然戲未掙脱才子佳人的窠臼,但是其古典的意藴讓人深深感動。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