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老村·老屋抒情散文

本文已影響 2.26W人 

偶然間看到了青板石,便讓我憶起了家鄉的老村、老屋。

老村·老屋抒情散文

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村裏樓房的崛起,老村老屋已壽終正寢,安然地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而老村老屋的容顏,它的人文情調,它的人情世俗,它的文化品位卻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老村坐落在山清水秀、自然條件優越的田陽南部石山區,村後是雄峻的大山,村前是廣袤的田地,一條長流不息的清澈的小河貫穿南北。老村擇高而居,坐東向西,視野開闊,村前那棵古老的榕樹伴隨老村歷經滄桑,風雨同舟,見證了老村的福禍、喜憂和興衰。

老村有着幾百年的歷史,它坐擁了當地60%的良田肥地。應該説,老村是富庶的。這從老村的建設規模,老屋的建築格局和建築檔次可見一斑。走進老村,一排排階梯式的木製房屋古樸、整齊,每户的房前屋後都鋪設着寬敞齊整的青板石道。由於歷史悠久,青板石表面被磨得光亮,踩在石板上人影依稀可見。老村的建房統一規劃,修建了下水道和排水溝,排水系統科學、考究,無論下多大的雨,老村都不積水,保持幹潔清新。

老村最吸引人的是那道用石頭砌成的防盜圍牆。

解放前期土匪猖獗,老村常遭劫匪的侵襲。劫匪燒殺掠奪,無惡不做,弄得村民惶惶不可終日。因此,祖輩們就建起了這條道盜圍牆。

圍牆高約5米,寬約半米,蜿蜒曲折,錯落有致。圍牆稜角分明,邊角垂直,隨意從上牆拋一細線測量,分毫不差;牆面平整、規則、條理,砌牆用的青板石都是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砌,石塊間並非用泥漿粘合,而是鑿溝削齒銜接,逢隙間針插不入,密不透風,工匠們高超的砌石技術令後輩們望塵末及,歎為觀止。圍牆每隔50米就有一個正方形的天井,天井開了槍眼做射擊用;圍牆開了前門和後門兩扇大牆門,牆門用碩大的石頭砌成,堅固無比,牆門的上下對開着6個大洞口。臨夜,牆門插上大木銷,扣上機關,外人只能望而卻步,逍遙牆外。圍牆的建成,劫匪再也不敢侵擾老村,村裏人從此過上了安逸、祥和的日子。

牆門裏面的左右角分別放置了兩個常年盛着水的大石缸,那是供晚歸的牛喝水;圍牆外,安置了一排排大小不一的石凳,那是供村婦們捶打土布用的。每年農閒時節,老村的婦女們便忙着製作土布。土布製作歷經扎花、搓花節、紡線、染色、牽經、漿線、織布、軟化、拼接等工序,全過程純手工製作,不用任何化學產品進行處理。經捶打後的土布光鮮亮麗,經久耐用。製作土布沿襲了前輩的傳統工藝,秉承了前人精細的製作技術,是活生生的具有壯民族特色的紡織文化,是人們研究壯民族歷史,探究壯民族風俗的活化石。雖然,老村至今還保存着製作土布的工具,但後輩再也沒人使用了。

老屋在圍牆內隨同老村歷經滄桑,同喜同悲。記憶中,老屋木瓦結構,以木為主,堅實而淳樸,修建老屋用的樑、柱、木板都是用當地上等的優質木料,耐腐而堅固。老屋秉承了祖上的建築方式,第一層到第三層分別住或存放着牲畜、人、糧食,後人依次美其名曰:“畜牧局”、“人事局”和“糧食局”。

老屋的建築格外考究,屋內墊板、屋內廊道、屋檐、屋外檐壁的裝修全部用木板,木料都是經過工匠們精心挑選的。木板間雕溝削齒相銜,銜接處密、實、固、精,除非用上放大鏡,否則你無法辨認相接處的縫隙。較富有的.人家還在裝飾的木板上雕刻龍、鳳、麒、麟,再給這些動物染上色彩。遠處來的客人看到這些老屋,無不駐足觀賞,飽覽這些五花八門的圖案。從他們驚訝的神情和不斷髮出嘖嘖的讚歎聲中,足見這些圖案的精美。這些圖案更昭示着祖輩工匠們超時代的手工技術和智慧。不知是被老村人的厚道、淳補抑或老村迷人的建築情調所吸引,每年春天,燕子都會趕集似的成羣結隊迴歸老村,安居老屋。

老屋一般幾户相連,鄰居間為方便來往,特意在廊道中放置幾塊簡易的木板。茶餘飯後,住户的老人喜歡聚集在廊道上溜達,講述他們不老的傳説;小孩子則在一起嬉戲打趣,雖然不時傳來哭聲,倒也相安無事;逢年過節,各家把好吃的分送給鄰居,讓鄰里品嚐自家的佳食美味也是一樁樂事。平日裏,各家的門都是敞開着,人與人之間心扉也都是敞開着,彼此間沒有猜忌,沒有戒心,坦誠相待,和睦共處,演繹了那個時代農家人的樸實、真誠和善良。

我不是行家,我無法確認老村老屋是不是有研究價值的文化遺產,但我認為,它至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歷史的產物,準確地説是一部壯民族文化的史詩,老村老屋就像是一部古典史,留給後人去品讀,去挖掘,去探究,而老村人的淳樸、坦誠和厚道更是後輩人的楷模。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