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欽姓的起源與家譜

本文已影響 3.37W人 

欽姓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姓,居住散佈。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姓氏,以欽差御使尊稱為氏。二是以地名為氏。隋朝時,曾將安州改為欽州,主要管理欽江而建,這裏的居民就以地名為姓,稱為欽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欽姓的起源與家譜,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欽姓的起源與家譜

欽氏分佈地區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

欽州:唐朝睿宗時設古稱安州,有一千四百餘年悠久的歷史,當時治所在欽江(今廣東欽縣)。

歷史來源

欽(qīn)姓源出

1.源於烏桓族,出自漢末漁陽地區烏桓部奠長,屬於以欽差御使尊稱為氏。2.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贛地汝河支流師水所出之欽山,屬於以地名為氏。古代所稱“欽山”,即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西郊汝河之畔龍山,浙贛鐵路毗鄰而過。3.源於地名,出自隋朝時期欽州,屬於以地名為氏。4.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顏晟)的欽仁皇后。屬於以先祖諡號漢化為氏。5.源於蒙古族,出自南宋時期蒙古欽察汗國使臣欽高一,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6.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7.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贛地汝河支流師水所出之欽山,屬於以地名為氏。欽口山,即以“磁山文化遺址”馳名海內外的河北省邯鄲市所轄之武安市峯峯礦區的滏山。

得姓始祖

欽志賁、欽高一。

遷徙分佈

欽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羣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六百六十二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六十五位門閥。欽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據《姓譜》記載:“今吳興、新安、縉雲均有此姓。”《魏書》指出:“漁陽烏桓大夫欽志賞。”《魏書》是距今大約1450年以前的作品,依此推算,欽姓的得姓歷史至少也在1500年以上。所謂“烏桓”,是屬於東胡族的一個部落,於漢朝初年住於烏桓山,因而以山為號,後來其部落逐漸繁盛,散居於現在河北、山西兩省的邊境地帶,曾經屢次為寇漢朝的邊界。名登《魏書》的那位欽志賞,既然是當時河北烏桓族的酋長,則後世的欽氏家族,當然也可能是東胡族的後裔了。來自北方的欽氏,後來卻在江南的江、浙一帶落葉生根。自宋代開始,出人頭地的欽氏絕大多數是那裏的人。欽姓是當今罕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居處分散,今遼寧省之清原,山東省之平度、沾化,山西省之太原、運城,河南省之許昌,陝西省之韓城、渭南,湖北省之武昌,貴州省之從江等地均有此姓。望居河間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吳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今江蘇省吳縣)。

欽氏是當今罕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居處分散,今河南省的武陟縣、許昌市鄢陵縣、商丘市西平縣,遼寧省的清原縣,山東省的平度市、沾化縣,山西省的太原市、運城市,陝西省的韓城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無錫市、宜興市、崑山市、徐州市睢寧縣、銅山縣、連雲港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長興縣、邳州市、麗水市縉雲縣、嘉興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湖北省的武昌、襄樊市、隨州市曾都區,貴州省的從江縣,湖南省的懷化市、安鄉縣,榕江縣,四川省的達州市,安徽省的廣德市,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博樂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佳木斯市,廣東省的廣州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台北市、金門縣等地,均有欽氏族人分佈。

堂號

河間堂:以望立堂。

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蘇州堂。

欽州堂:以望立堂,亦稱象郡堂、百越堂。

武安堂:以望立堂。

家族名人

欽善:(生卒年待考),字吉堂,號正念居士;江蘇華亭人。著名清朝詩人。諸生,博學,工詩及古文,著有《吉堂詩文稿》。

欽璉:(生卒年待考),一名漣,字寶光,號幼畹;浙江長興人。著名清朝官吏。著有《虛白齋文集》四卷、《幼畹遊草》六卷、《吳中水利》一卷、《分建南匯縣誌》十六卷。

姓氏源流

欽(qī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烏桓族,出自漢末漁陽地區烏桓部奠長,屬於以欽差御使尊稱為氏。在史籍《魏書》中,提及一人叫欽志賁,時稱其為漁陽烏桓大人。漁陽是地名,烏桓是部落名。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欽志賞是古時生活在漁陽的烏桓部落酋長。烏桓部落部落的前身就是秦朝末年北方少數民族部落聯盟東胡的一個分支。西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部眾離散,他們中的一支族人遷逃至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即大興安嶺南端烏遼山),指地改名為烏桓族。烏桓族人在這塊土地上逐步成長、壯大並向南遷徙,與建都於中原的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進入中原各地,融合於其他各族之中。

在兩漢時期,中央王朝對烏桓民族採取安撫和靖剿兩種政策,近撫遠攻,屢有御派使者到北方的烏桓族各部落,並在幽州置護烏桓校尉,監領烏桓,使不得與匈奴通。這些御使就負有“監領烏桓”之責,常駐烏桓。早在西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烏桓族主要活動在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相當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中東部、赤峯市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北部地區。至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首領(大人)朝貢於漢朝,開始接接受侯、王、君、長的封號。不久,率眾大規模遷居緣邊十郡,其向西責發展到今內蒙古河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烏桓民族俗慣貴少賤老,因此怒殺父兄不以為罪,然不害其母,因母有族類;而父兄以己為種,故殺害父兄則無人過問,因此,也導致在烏桓民族中的血族復仇之風頗盛,漢史則稱這種現象為“內弒致兇己亂”。

烏桓族人崇尚自然神教,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已故著名大人,每年皆以牛羊為犧牲,飲食之前更是必先祭。有身份地位或顯赫身世的首領,是非常受烏桓族人尊敬的,其名號姓氏皆尊效仿。因此,除了欽氏,烏桓民族後來漢化的姓氏還有郝氏、審氏、魯氏、桓氏、王氏、庫氏、管氏、官氏、魏氏、曹氏、呂氏、烏氏、漸氏、薄氏、烏丸氏、烏桓氏、薄奚氏、展氏、輾遲氏、庫傉官氏、庫褥官氏、庫褥管氏等等,皆世代相傳。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贛地汝河支流師水所出之欽山,屬於以地名為氏。古代所稱“欽山”,即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縣西郊汝河之畔龍山,浙贛鐵路毗鄰而過。龍山腳下有一眼清泉,自古從未斷流,名曰“師水”,孕育了許多政治家和文人騷客,創造了不朽的“臨川文化,華夏奇葩”。如著名的宋朝宰相王安石、尚書左丞王安禮、西京國子監教授王安國、明朝武英殿大學士吳伯宗、被毛澤東稱讚為“黨內一枝筆,紅軍書法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舒同(文藻)、中國工程院院士艾興等等。在典籍《山海經》中記載:“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欽山地區在春秋時期為百越之地,戰國時期歸屬於楚國,秦朝時期隸屬於揚州九江郡,唐朝時期隸屬於撫州臨川郡。一直至明朝武宗皇帝朱厚照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才開始正式析古臨川縣的孝崗地方置東鄉縣,欽山歸屬東鄉縣。

從戰國時期起,即有住民以山名為姓氏,稱欽氏,其民包含有百越、荊楚、世代相傳。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隋朝時期欽州,屬於以地名為氏。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在重新統一中國後,為了控制位於廣西地區欽江流域的各族百姓,將故安州改名為欽州,同時詔令當地住民,不論何族何姓,皆以新置州名為姓氏,稱欽氏,並登記造冊,編籍入户,予以強化流改管理。由於隋、唐統治者楊、李二族均出身於武川軍事集團,與北方漢化的胡族有着密切的姻親關係,因此這些政策的核心,即是懷柔和羈糜,在政治上屬於進步的民族思想,故能繼承、發展先秦以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這種政策在唐王朝時期形成了中央王朝管理各地的主要手段,併為以後的宋、元、明、清、民國等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所承襲發揚。這些手段歸納起來主要是:政治上因地制宜,採取州郡、羈糜府州、藩屬國等多種形式;經濟上減免邊疆四夷的賦役,減輕對各族的壓迫和剝削,加強朝貢、互市等貿易活動;籠絡、優待四夷首領,重用蕃將,隨時採用宣慰、安撫、侍子、賞賜、封爵、和親等方式加強與四夷的關係,掌握四夷之上層,並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等。

該支欽氏一族的民族屬性源流多重,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四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顏晟)的欽仁皇后。屬於以先祖諡號漢化為氏。欽仁皇后唐括氏,女真族唐括部族人,公元?~公元1143年,金國太尉唐括·阿魯束之女,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顏晟)的皇后。唐括氏,亦稱湯務氏、陶古渾氏,以部為氏。在金熙宗完顏·合剌(完顏亶)即位後,欽仁皇后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的欽憲皇后俱被尊為太皇太后,號明德宮。贈其父唐括·阿魯束為太尉、宋國公,贈其祖唐括·寬匹為大司徒、英國公,贈其曾祖唐括·阿魯瑣為司空、温國公。

金天會十四年(公元1136年)農曆1月己巳朔,金熙宗晉見兩宮太后,然後御乾元殿受賀,自後歲以為常。金皇統元年(公元1141年),金熙宗自燕京還京師,恭敬朝謁於明德宮。明年,金熙宗如天開殿,皇子生,使馳報欽仁皇后。欽仁皇后至大開殿,金熙宗與皇后親迎之。金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欽仁皇后崩於明德宮,諡號“欽仁”,祔葬恭陵。在欽仁皇后逝世後,女真族唐括部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母諡號為尊姓者,稱欽仁氏。由於金熙宗從小受教於漢人文士韓昉,喜漢文賦詩作詞,尤愛雅歌儒服。即位以後,勤於漢文典籍的學習,對女真舊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了迎合金熙宗的好漢學之風,唐括部的欽仁氏即省文簡改為漢字單姓欽氏,成為姓氏的歷史相當悠久。

明朝時期,女真族唐括部改稱為唐古氏,在金太祖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之後,唐括部成為滿族大家庭的成員,滿語為Tanggu Hala,漢義“百”,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區等地,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欽氏、唐氏、陶氏等。

源流五

源於賜姓,出自南宋時期蒙古欽察汗國使臣欽高一,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兩宋時期,中國北方有一欽察汗國,原為克普恰克汗國,有四支族眾十一個部落,後在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9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攻佔,在原地建立了欽察汗國,亦稱金帳汗國。其後,欽察汗國有使臣持節出使南宋王朝。當時的南宋寧宗皇帝趙擴見其使臣氣度雍雍、丰姿凜凜,大喜,就以其國名首音賜姓欽氏,易其名為欽高一,並留之為侍御之官,安置其族居於河南許昌。

至宋理宗趙昀紹定二年(蒙古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台元年,公元1229年)後,蒙古大軍開始攻南宋,該支欽氏族人宗枝分離,後裔子孫大部分為避戰亂而紛紛南遷至太湖之濱的長興地區(今浙江湖州)。當時有欽高一的八世孫欽德載,舉宋理宗執政時期的進士,任為湖州都督計議官。至宋末帝趙昺祥興二年(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朝滅亡後,欽德載拒絕為元朝政府所聘,自號壽嚴老人,隱居於碧巖山(今浙江湖州長興),其子孫卻繁衍旺盛,遷播分衍至全國各地。如台灣省以專攻水墨蘆雁國畫的名家欽爽,即為欽德載的第二十七世孫,他與著名報業名人欽本立為同輩份的堂兄弟。

後來的長興地區,曾有過三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最主要的就是在元末明初,朱明王朝為削弱元末統治者的殘餘勢力,把京畿內的原蒙古皇族分遷各地,其中即有一部分皆移居於太湖周邊地區。隨後,朱元璋也按宋徽宗的模式,不論其原來屬於何部何姓,皆賜改其漢姓為“欽”,並以已經漢化的欽察欽氏影響其族,逐漸合為一族,繁衍成為長興的名門望族,世代相傳。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察克欽氏,亦稱綽克秦氏,以地名為氏,滿語為Cokcin Hala,滿語數量詞“壤”,漢義即“三年”,世居白爾昆(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綽克秦(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額伯爾昆都倫河流域),後有蒙古族、鄂温克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察克欽氏多冠漢姓為欽氏、初氏、察氏等。

源流七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贛地汝河支流師水所出之欽山,屬於以地名為氏。欽口山,即以“磁山文化遺址”馳名海內外的河北省邯鄲市所轄之武安市峯峯礦區的滏山,先秦時期為武安邑,即著名秦國大將、武安君白起的封邑,白渠水即今滏陽河,她從欽口山發源,流經邯鄲、邢台、衡水,在滄州地區的獻縣與滹沱河匯流後稱子牙河。白渠水全長四百餘公里,仍是河北地區一條集防洪、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功能的骨幹河道。在史籍《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魏郡武安縣欽口山,白渠水所出。”

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即有住居於欽口山一帶的住民以山名為姓氏,稱欽口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欽氏,歷秦、漢,一直相傳。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