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2.46W人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説,沿用至今。

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精選5篇)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崑崙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葱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併),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説: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于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葱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説,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樑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着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併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着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拓展內容】

中國絲綢之路作文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將河西走廊納入帝國版圖後,一條從長安(今西安)到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建立起來。以絲綢為主體的中外貿易促進了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對於中國蠶桑絲綢技術的西傳產生了巨大作用。宋代以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

絲綢是蠶吐的絲織成的。

桑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個世代須經過卵、幼蟲、蛹、蛾四個形態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

蠶吐了絲後,就要用織布機織成絲綢。織的時候,需要兩人合作,一人在上面拉線,一人在下面織,兩人缺一不可。

織布機的樣子也很複雜。

看,這就是織布機。

絲綢千百年來是人們喜愛的衣服、布料。隨着科技越來越發達,中國人民織出的絲綢也越來越漂亮,絲綢也出口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絲綢。

中國絲綢之路作文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我和爸爸媽媽出了敦煌機場,一眼望去全都是金黃的沙漠,我們去參觀了莫高窟,最後去了鳴沙山。進了鳴沙山景區,撲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沙丘和在沙丘上行走的駱駝隊,彷彿穿越到了古代的絲綢之路。

我們上了駱駝,駱駝以每五隻為一隊,我坐在這隊的第一隻領頭駱駝上,正好坐在兩個駝峯中間,因為駱駝有“沙漠之舟”的稱號,所以我們正坐在“沙漠之舟”的身上。而駱駝的駝峯是儲存能量的地方,所以我們又坐在駱駝的“聚寶盆”的中間。騎在駱駝上一顛一顛的,像要把人搖下去似的。

到了月牙泉邊我們下了駱駝,月牙泉的湖水清澈見底,藍裏透綠,湖面上波光粼粼,在遠處看,就像一顆月牙形的綠寶石嵌在金黃色的絲綢上。月牙泉自古代就守護在無邊無際的沙漠裏,為來往行人做出的貢獻不計其數。從古代到現代,經過上百年的風吹日曬,還能現出生機勃勃是多麼了不起呀!但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月牙泉的地下有一條暗河,暗河上有個孔直通月牙泉,這就是月牙泉百年不枯的祕密。

敦煌的風光正像一首詩裏説的那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中國絲綢之路作文

前路茫茫,充滿了艱辛和危險,古時走絲綢之路的商人於是就在敦煌修建佛教洞窟,頂禮膜拜,請求佛祖保佑自己能平安歸來,所以在這裏才有瞭如此燦爛輝煌的佛教彩塑和壁畫,後來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敦煌慢慢淡忘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只有千年的壁畫和佛像默默地守護着這段歷史,給後人留下無數的想象和驚歎。因為自己在淘寶主要是經營杭州的絲綢圍巾,所以對絲綢之路有着特殊的感情,遙想古人揹負着杭州的絲綢騎着駱駝走在荒無人煙的戈壁和沙漠之中,那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毅力啊。設施簡陋,環境惡劣,只能依靠駱駝慢慢地駝,還要走個一年半載的,不知有多少人倒在了這無情的沙漠之中,而現在我們只要藉助網絡,就可以把杭州的絲綢銷售到世界各地,不禁要感歎這個世界變化真快,感謝科技的進步,感謝淘寶的存在,給我們提供一個更加嶄新的絲綢之路,不出屋就能讓絲綢走遍天下,那是當年的古人怎麼也想象不到的境界吧。

敦煌真是一個很值得一來的地方,不僅有享譽世界的敦煌莫高窟,還有這神奇的鳴沙山和月牙泉,千年文明的燦爛輝煌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交相呼映,讓自然和文化如此完美的結合。

一路走來,千里的茫茫戈壁,綿延起伏的的壯觀沙漠,正如它們的歷史,蒼涼而深遠,顯示出人類的渺小,大自然的神奇,天蒼蒼,野茫茫,雖然我離開了,但我知道,夢中,我將無數次的回到這裏,重回這神奇和悠遠的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之路作文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説到這句詩,我的腦海裏不由得想起了西漢時期的張騫。是他開拓了絲綢之路,為現在的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自從張騫開通了西域之後,中國及中亞和歐洲的交易更加豐富也更加便利。通過這條貫穿歐亞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往希臘和歐洲。路上的雕像也是絲路的代表,高鼻凹眼的商人,栩栩如生,精神抖擻。被風吹散的駱駝腳印,更是記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絲路上又發生了很大的變更。那時背面的土地都被佔領了。但為了商業交易,人們不得不從水上開拓一條新絲綢之路。那是一條以南海為中心的路。這條路從中國經過中南半島,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這一路上經過了一百多個國家。瞧!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多麼偉大啊!它不僅促進了各國文化交流,更推動了各國的共同發展。

隨着時間的推移,絲綢之路被保留了下來。現在,大家更是合理推廣“一帶一路”計劃。這難道是絲綢之路未來的發展計劃?是的。這個計劃不僅僅便利了世界的文化交流、商品交易,更是建起了各國的深厚友誼。如果沒有這條路,世界就不會發展的飛快;如果沒有這條路,國家與國家之間也不會有那麼深厚的友誼;如果沒有這條路,世界的文化也不會流傳至今。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條,將世界連成一家的“長龍”,我們才能共同譜寫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設利益,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絲綢之路漫長而悠遠,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也曾是被戰爭踩踏過的地方。今天,人們彷彿忘記的以往的戰火,把絲路看作是連接各地文化的紐帶;而“一帶一路”更是加深了全世界感情,大家一起合作共贏。現在,這不單單只是一條路,更是通向人了未來發展的大道。

中國絲綢之路作文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為《絲綢之路》。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兩個內容,略寫了一座古樸典雅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那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和馱着綵綢的一峯峯駱駝,栩栩如生,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詳寫了在公元前115年的一個天高氣爽的早晨,張騫的副使帶着中國的產品和文化來到了安息國,從此與其它地區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和技術,吸收了其它的文化,促進了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讓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聽同學説,通往西域的一路上艱難險阻紛紛向他們襲來,路途中還要經過世界上最熱的沙漠,交通工具就只有駱駝,還要帶上充足的水和食物,一旦沒有,就要以血止渴,以肉充飢,十分困難。我很佩服張騫,雖然他曾被大漢皇帝貶為庶民,流浪四地,但他依然不怕眾人反對,走上了這條漫漫長路,從此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

從那以後,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進行着貿易活動,由張騫帶領的一隊隊駱駝商隊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文化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裏的產品、動物、文化帶到我國。雖然一路上風吹雨打,極有犧牲的可能,甚至行走的道路只有10釐

米至2米寬。但他們仍不怕風吹雨打,從這條大路上帶來了文化,帶來了動物,帶來了貿易,帶來了產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友誼!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