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史部舊唐書

《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地理四

《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劍南道東西道九 嶺南道五管十

△劍南道

成都府 隋蜀郡。武德四年,改為益州,置總管府,管益、綿、陵、遂、資、雅、嘉、滬、戎、會、鬆、翼、巂、南寧、昆、恭十七州。益州領成都、雒、九隴、郫、雙流、新津、晉原、青城、陽安、金水、平泉、玄武、綿竹等十三縣。又置唐隆、導江二縣。二年,分置邛、眉、普、榮、登五州,屬總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縣。三年,罷總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綿竹、導江、九龍三縣立濛州,陽安、金水、平泉三縣立簡州,割玄武屬梓州。又析置德陽、新繁、萬春三縣。九年,罷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綿、簡、嘉、陵、眉、犍、邛十州,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貞觀二年,廢濛州之九隴、綿竹、導江來屬,仍改萬春為温江。六年。罷南寧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屬益州。八年,兼領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綿、簡、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縣。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府,仍置廣都縣。咸亨二年,置金堂。儀鳳二年,又置唐昌、濛陽二縣。垂拱三年,分雒、九隴等十三縣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縣。聖歷三年,又置東陽縣。天寶元年,改益州為蜀郡,依舊大都督府,督劍南三十八郡。十五載,玄宗幸蜀,駐蹕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駕回西京,改蜀郡為成都府,長史為尹。又分為劍南東川、西川,各置節度使。廣德元年,黃門侍郎嚴武為成都尹,復並東、西川為一節度。自崔寧鎮蜀後,分為西川,自後不改。舊領縣十六,户十一萬七千八百八十九,口七十四萬三百一十二。漢朝蜀郡,户二十六萬八千二百七十,口一百二十四萬。天寶領縣十,户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六裏。

成都 漢縣,屬蜀郡。漢朝成都一縣,管户一萬六千二百五十六。蜀,三代之時西南夷國,或臣或否。至秦惠王既霸西戎,欲廣其地,乃令其相張儀、司馬錯伐蜀。取其地,立漢中、巴、蜀三郡。蜀王本都廣都之樊鄉,張儀平蜀後,自赤裏街移治於少城,今州城是也。蜀城,張儀所築

華陽 貞觀十七年,分成都縣置蜀縣,在州郭下,與成都分理。乾元元年二月,改為華陽。新都 漢縣,屬廣漢郡

新繁 漢繁縣,屬蜀郡。劉禪時加"新"字

犀浦 垂拱二年,分成都縣置

雙流 漢廣都縣地,屬蜀郡。隋置雙流縣

廣都 龍朔三年,分雙流置,取隋舊名

郫 漢縣,屬蜀郡。隋置濛州,大業省為郫縣。温江 漢郫縣地,魏蜀郡治於此。隋為萬春縣。貞觀元年,改為温江

靈池 久視元年,分蜀縣置東陽縣。天寶元年,改為靈池。

漢州上 垂拱二年,分益州五縣置漢州。天寶元年,改為德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漢州。領縣五,户六萬九千五,口三十萬八千二百三。至京師二千二百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一十六裏。

雒 漢縣,屬廣漢郡。後漢置益州,治於雒。晉置新都郡,宋、齊為廣漢郡。垂拱二年,置漢州。皆治雒縣也

德陽 後周廢縣。武德三年,分雒置

什邡 漢縣,屬廣漢郡。後周改為方寧。武德三年,改為什邡。雍齒侯邑,在縣北四十步。綿竹 漢縣,屬廣漢郡。隋開皇二年,置晉熙縣。十八年,又改為孝水縣。大業三年,改為綿竹。武德三年,屬濛州。州廢,來屬之

金堂 咸亨二年,分雒縣、新都置,屬益州。垂拱二年,來屬。

彭州上 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彭州,天寶元年,改為蒙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彭州。領縣四,户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萬七千三百八十七。至京師二千三百三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九隴 州所治。漢繁縣地,宋置晉壽郡,古城在縣西北三裏。樑置東益州。後魏為天水郡,仍改為九隴。初於縣東三裏置濛州,大業省。武德三年,復置濛州,領九隴、綿竹、導江三縣,置彭州之名也。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二年,屬彭州。長壽二年,改為周昌。神龍初復置

濛陽 儀鳳二年,分九隴、雒、什邡三縣置,屬益州。垂拱三年,來屬

導江 蜀置都安縣,後周改為汶山。武德元年,改為盤龍,尋改為導江。三年,割屬濛州。州廢,屬益州。舊治灌口城,武德元年,移治導江郡。垂拱二年,來屬。

蜀州 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天寶元年,改為唐安郡。乾元元年,復為蜀州也。領縣四,户五萬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萬六百九十四。至京師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晉原 漢江源地,屬蜀州。李雄立江源郡,晉改為多融縣,又改為晉原。鶴鳴山,在西北十里

青城 漢江源縣地。南齊置齊基縣,後周改為青城。山在西北三十二里。舊"青"字加水,開元十八年,去"水"為"青"

唐安 本漢江源縣地,後魏於此立犍為郡及僰道縣。隋省。武德元年復置,改為唐隆。長壽二年,為武隆。先天元年,改為唐安

新津 漢武陽縣,屬犍為郡。後周改為新津,屬益州。垂拱二年,屬蜀州也。

眉州上 隋眉山郡之通義縣。武德二年,割嘉州之通義、丹稜、洪雅、青神、南安五縣置眉州。五年,省南安。貞觀二年,置隆山縣。天寶元年,改為通義郡。乾元元年,復為眉州也。舊領縣五,户三萬六千九,口十六萬九千七百五十五。天寶,户四萬三千五百二十九,口一十七萬五千二百五十六。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八十九里。

通義 後漢置通義縣,屬齊通郡。樑改為青州,後魏改為眉州。後改通義為安洛,又復通義。隋初為廣通,尋改為通義。武德元年,於縣置唐眉州也

彭山 漢武陽縣地,屬犍為。晉於郡置西江陽郡。後魏增置隆山郡,以界內有鼎鼻山,地形隆故也。隋改為陵州隆山縣。先天元年,改為彭山也

丹稜 本南齊齊樂郡,後周改為洪雅縣。隋改為丹稜,屬嘉州。武德二年,來屬也

洪雅 後周洪雅鎮,隋改為縣。武德九年,置犍州。貞觀初,州廢,屬眉州也。

青神 漢南安縣,屬犍為郡。縣臨青衣江,西魏置青衣縣。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移於今治,屬眉州也。

綿州上 隋金山郡。武德元年,改為綿州,領巴西、昌隆、涪城、魏城、金山、萬安、神泉七縣。三年,分置顯武、龍安、文義、鹽泉四縣。七年,省金山縣。貞觀元年,又省文義縣。舊領縣九,户四萬三千九百四,口十九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天寶領縣九,户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五百九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九里。

巴西 漢涪縣,屬廣漢郡。晉置梓潼郡,西魏置潼州。隋改為綿州,煬帝改為金山郡。隋改涪為巴西縣也。

涪城 漢涪縣地,東晉置始平郡。後魏改為涪城及潼縣。隋改潼為涪城。

昌明 漢涪縣地,晉置漢昌縣,後魏為昌隆。先天元年,改為昌明。舊有顯武縣,神龍元年,改為興聖。開元二年廢,併入昌明,仍分巴西、涪城、萬安三縣地置興聖縣。二十七年廢,地各還本屬。

魏城 隋置

羅江 漢涪縣地。晉於梓潼水尾萬安故城置萬安縣。後魏置萬安郡,隋廢。天寶元年,改萬安為羅江。廉泉、讓水,出縣北平地也。

神泉 漢涪縣地。晉置西充國縣,隋改為神泉,以縣西泉能愈疾故也。

鹽泉 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

龍安 隋金山縣。武德三年,復置,改為龍安。

西昌 隋金山縣。隋末廢。永淳元年,復置,改為西昌也。

劍州 隋普安郡。武德元年,改為始州,領縣七。聖歷二年,置劍門縣。先天二年,改始州為劍州。天寶五年,改為普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劍州也。舊領縣七,户三萬六千七百一十四,口十九萬九十六。天寶領縣八,户二萬三千五百一十,口一十萬四百五十。至京師一千六百六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普安 漢梓潼縣,廣漢郡治也。宋置南安郡,樑置南梁州,又改為安州。西魏改為始州,兼置普安郡。武德元年,復為始州。皆治於普安也。

黃安 樑分梓潼縣置樑安縣,尋改為黃安。

永歸 隋分梓潼縣置。

梓潼 漢縣。蜀先分廣漢置梓潼,西魏改為潼川郡,隋為梓潼縣。後魏自涪縣移梓潼郡於今縣,屬始州,仍改郡為縣也。

陰平 晉流人入蜀,於縣置北陰平郡。山北有十八隴山,山有隴十八也。

武連 漢梓潼縣地。宋置武都郡及下辨縣,又改下辨為武功。後魏改為武連也。

臨津 漢梓潼縣地。南齊置相厚縣,隋改為臨津也。

劍門 聖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地,於方期驛城置劍門,縣界大劍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劍山。大劍山有劍閣道,三十里至劍處,張載刻銘之所。劍山東西二百三十一里。

梓州上 隋新城郡。武德元年,改為梓州,領郪、射洪、鹽亭、飛烏四縣。三年,又以益州玄武來屬。四年,又置永泰縣。調露元年,置銅山縣。天寶元年,改為梓潼郡。乾元元年,復為梓州。乾元後,分蜀為東、西川,梓州恆為東川節度使治所。舊領縣七,户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九,口二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四。天寶領縣八,户六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九百里。

郪 漢縣,屬廣漢郡,歷晉、宋、齊不改。樑於縣置新州,西魏改為昌城郡。隋改為梓州,煬帝改為新城郡。郡城左帶涪水,右挾中江,鄰居水陸之要。梓州所治,以梓潼水為名也。

射洪 漢郪縣地,後魏分置射洪縣。婁縷灘東六裏,有射江,語訛為"洪"。

通泉 漢廣漢縣地,隋縣也。

玄武 漢底道縣,屬蜀郡。晉改為玄武。武德元年,屬益州。三年,割屬梓州也。

鹽亭 漢廣漢縣地,樑置鹽亭縣也。

飛烏 漢郪縣地,隋置飛烏鎮,又改為縣,取飛烏山為名也。

永泰 武德四年,分鹽亭、武安二縣置。

銅山 調露元年,分郪、飛烏二縣地置也。

閬州 隋巴西郡。武德元年,改為隆州,領閬中、南部、蒼溪、南充、相如、西水、三城、奉國、儀隴、大寅十縣。其年,又立新井、思恭二縣。四年,以南充、相如屬果州,儀隴、大寅屬蓬州。又置新政。七年,又以奉國屬西平州。還以奉國來屬。又省思恭入閬中縣。先天元年,改為閬州。天寶元年,改為閬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閬州。舊領縣八,户三萬八千九百四十九,口二十七萬三千五百四十三。今領縣九,户二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十三萬二千一百九十二。至京師一千九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閬中 漢縣,屬巴郡。樑置北巴州。西魏置隆州及盤龍郡。煬帝改為巴西郡。武德為隆州。皆治閬中。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隋為閬內也。

晉安 漢閬中縣地。樑置金匱二。又為金遷郡。隋省郡,改為晉城。武德改為晉安也。

南部 後漢分閬中置充國縣,屬巴郡。又分置南充國郡。樑改為南充郡,隋改為南部也。

蒼溪 後漢分宕渠置漢昌縣,屬巴郡。隋改漢昌為蒼溪也。

西水 漢閬中縣地。樑置掌夫城,後周改為西水縣。

奉國 後漢分閬中置。武德七年,屬西平州。貞觀元年,還屬隆州。

新井 漢充國縣地。武德元年,分南部、晉安二縣置。界內有鹽井。

新政 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兩縣置。

岐坪 舊屬利州,開元二十三年來屬也。

果州中 隋巴西郡之南充縣。武德四年,割隆州之南充、相如二縣置果州,因果山為名。又置西充、郎池二縣。天寶元年,為南充郡。乾元元年,復為果州也。舊領縣四,户一萬三千五百一十,口七萬五千八百一十一。天寶領縣六,户三萬三千九百四,口八萬九千二百二十五。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二十三裏。

南充 漢安漢縣,屬巴郡。宋於安漢故城置南宕渠郡。隋改安漢為南充。果山,在縣南八里。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