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合集九篇

本文已影響 3.67W人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合集九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清楚指甲的作用,明白愛惜、保護指甲的關鍵性。

2、通過互相探討與相互觀測和察看,明白怎樣愛惜、保護指甲。

3、體會親親指甲鉗的親切體貼氛圍,願意使用指甲鉗剪自個兒的手指甲。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教學預備:

一把指甲鉗,兒童用書一人一份。

教學過程:

1、初步清楚指甲的作用。

幼兒教師做手捂住肚皮,臉上表情難受的模樣,問:孩子猜一猜我怎樣啦?為何我會肚皮痛哩?最終,幼兒教師告知大夥兒:由於經常自個兒咬手指甲。

2、啟發孩子探討清楚指甲的作用。

幼兒教師:孩子,你有指甲嗎?你明白指甲有何用嗎?

3、探討:例如何愛惜、保護自個兒的指甲。

◎幼兒教師:大夥兒都明白指甲對我們有如此多的作用,如此我們應當怎樣保衞自個兒的指甲哩?

◎孩子開展自由探討並得出些許論斷,例如:指甲長了要儘管剪掉,要用指甲鉗剪,手髒了要儘管洗手等等。

◎幼兒教師:例如果指甲長長啦,我們不剪,這樣做會怎樣哩?

◎孩子探討,得出些許論斷:不及時剪指甲,指甲會斷掉,此外還會傷害其它人;不及時洗手,指甲中會有很多髒的物品;常常咬指甲會使手指變樣,此外還會將病菌帶進口腔;此外還會影響手指的生長等等。

4、參加“親親指甲鉗”的遊戲。

◎玩“親親指甲鉗”的遊戲。幼兒教師先讓孩子認知指甲鉗,再邊念童謠邊來到孩子周圍用指甲鉗碰碰孩子的手,讓大夥兒體會遊戲的愉快。

◎孩子願意剪自個兒的指甲。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能區分大,中,小,並能有順序地排序。

2.能安靜地和同伴一起聽故事。

3.初步記住故事內容,並能記住故事的名字。

二:活動準備

1.大,中,小熊各一隻

2.故事錄音

3.掛圖一幅

4.音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三.活動過程

(一)認識三隻熊

1.教師分別出示大中小熊,讓幼兒數數有幾隻熊。

2.區分大中小

(1)這三隻熊一樣大嗎?

(2)讓幼兒把最大的,最小的分別找出來,給它們取名字叫大熊,小熊。

(3)中間的一個,不大也不小就叫中熊。

(二)將三隻熊排序

請幼兒給三隻熊排隊(從小到大排列,並能説出這是小熊,這是大熊,這是中熊)還能從大到小排列。

(三)欣賞故事:三隻熊

1.現在我們已經和三隻熊交上朋友了,下面我們就來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三隻熊。(幼兒集體講一遍故事的名字)

2.幼兒欣賞故事後提問:

(1)三隻熊為什麼不高興?

(2)小姑娘到三隻熊家裏的時候,三隻熊知道嗎?他們有沒有同意給她吃?

(3)小姑娘睡他們的牀,熊知道嗎?他們有沒有同意?

3.教師小結:小姑娘到熊的家裏,沒有得到熊的同意,就用了他們的東西,所以熊生氣了。

4.那麼小姑娘怎樣做熊才不會生氣呢?(啟發幼兒説出進入別人家裏,或要用別人的東西,先要問人家同意嗎?在別人同意後才能用,這樣人家才不會生氣)

(四)音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聽完了故事,我們一起來和小熊跳個舞吧!(根據音樂,幼兒自由舞蹈)結束活動。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遊戲目標

1、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悦。

2、發展幼兒身體動作的協調性,增強幼兒的體質。

3、通過遊戲引導幼兒走過平衡木、渡過攀巖牆,發展幼兒平衡、攀爬、協調等基本動作。

遊戲準備:攀巖牆一面、平衡木一條、蕩木一條、跳繩兩根、大皮球若干。

遊戲玩法

1、小班:"過小橋"。從起點開始自己獨立走過平衡木,到達終點後連續拍球20下,即可獲得獎品。

2、中班:"過蕩橋"。從起點開始自己獨立走過"蕩橋",到達終點後連續跳繩10下,即可獲得獎品。

3、大班:"過攀巖"。從起點開始自己獨立走過"攀巖",到達終點後連續跳繩20下,即可獲得獎品。

遊戲規則:

1、幼兒必須按規定數量完成遊戲。

2、一切活動都要幼兒自己獨立完成,家長可以提醒,不可以幫助。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關心媽媽。

2、幼兒能簡單講述整個故事,模仿故事中角色的扮演。

3、媽媽如果生病了,自己應該怎樣做。

4、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5、喜歡並嘗試創編故事結尾,並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幫助他人的樂趣 ,講述故事中的情節。

難點:真的生病了應知道採取的措施

活動準備

準備:水杯 體温表 電話 玩具車 圖片。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出示圖片,讓幼兒瞭解圖片中的內容,這是老是對着每一幅圖片做出講述。讓幼兒聽故事, 説説故事裏的小烏龜是怎樣關心媽媽的。

基本環節:讓幼兒複述故事中的內容,找出故事中的角色。

找小朋友出來扮演角色,一個當媽媽,一個當小烏龜。龜媽媽生病了,又是頭疼又是發燒,讓幼兒模仿醫生一樣,量體温,確定媽媽真的'發燒了,要扶媽媽上醫院,可媽媽怎麼也走不動,這時小烏龜被媽媽上醫院,跌倒,爬起來,就這樣來回還幾次,媽媽怎麼勸阻也不行,來來回回還在門口,這是媽媽説,乖孩子,媽媽出了一身的漢,感冒就好了,也不用去醫院了,小烏龜摸摸媽媽的頭,哇,真的不燒了,開心得的唱起歌。

結束環節:讓幼兒扶媽媽趕快坐下,給媽媽倒水,關心媽媽。

延伸環節:現實中媽媽真的生病了,孩子太小,根本背不動媽媽,這時應打電話叫救護車來接媽媽去醫院。 讓孩子知道生活中的小常識。

教學反思

幼兒對故事理解,對故事的扮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這個故事的演變,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知道了生病了最簡單的急救措施。 懂得關心他人快了自我情趣。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變了變了”是省編教材小班主題活動《大大小小》中的一個科學活動內容。活動設計時我根據小班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我考慮到對小班幼兒來説趣味性尤其重要,用各種遊戲活動和趣味性的語言,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木耳等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願意動手嘗試玩泡發實驗。

2、在活動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

活動準備 透明杯幼兒人手一個;盛有熱水的水壺若干,;木耳、銀耳、紫菜;小盆

活動過程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份禮物,看,是什麼?(乾和濕木耳),分別問名字請你們仔細看一看乾濕木耳長得什麼樣子?你可以摸一摸、聞一聞(乾乾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濕濕的、軟軟的,):幹木耳摸起來乾乾的、硬硬的,問起來還有股香味呢。濕木耳濕濕的、軟軟的。

2、提問:這兩塊木耳原來是一樣大的木耳,可是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使其中一個變的大了,到底發什麼了什麼哪?(木耳泡水變大),老師現在驗證到底是不是泡水後變大的,木耳現在需要一定的時間,老師今天帶來了其他一些和木耳一樣的食物(銀耳、紫菜、腐竹、木耳),小朋友們自己選擇一種試一試他們是不是泡水變大的。分三組,每組4人

幼兒動手泡發食物,進一步感知驗證。(注意:水很熱注意安全,水不用很滿,要注意觀察食物的變化)

過程中讓老師出示自己驗證的木耳泡發的變化(變大了、變胖了),然後請幼兒説一説自己泡的食物發什麼了什麼變化。

:像木耳、銀耳這種泡水後變大的食物叫做泡發食物。

3、剛剛我們實驗了幾種常見的食物泡發後會發生變化。(胖大海、海蔘、乾魚翅等等)。

師;恩,小朋友們説了很多,老師這裏也有一些不常見的泡發食物的圖片,我們來一起看一下有誰吧!

4、幼兒再次進行泡發實驗,體驗探索的樂趣。

師:小朋友,還有一些我們愛吃的食品也是可以泡發了之後吃的,比如小饅頭,你比較想泡什麼吃哪?(方便麪、餅乾、等)

5、好吃的東西要和別人分享,現在我們帶着這些好吃的去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會説句子“你的禮物甜到XXX心裏去了”,感受故事中甜蜜的親情。

2、學習用擁抱、親吻、説甜甜的話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愛。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帶、掛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討論導入課題。

媽媽的媽媽稱什麼?(外婆、姥姥),今天的故事就是《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

二、 欣賞故事採用邊講述邊討論的方式感受故事中甜甜的親情。

(一)教師利用掛圖講述故事。

1、講述第一幅掛圖: 小松鼠給媽媽送甜蜜

問題:

(1).小松鼠給她媽媽送了什麼甜甜的禮物?(甜甜的糖和甜甜的巧克力蛋糕)

(2)松鼠媽媽接到禮物時跟她的寶寶説了什麼話?(你的禮物甜到媽媽心裏去了)。

2、講述第二幅掛圖:小松鼠和媽媽一起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

問題:

(1)松鼠媽媽給外婆送了什麼禮物?(一條長長的、軟軟的圍巾)。

(2)外婆接到禮物甜甜的笑着説了什麼話?(你的禮物甜到媽媽心裏去了)。

3、講述第三幅掛圖:小松鼠送給外婆送禮物

問題:

(1)小松鼠送給外婆什麼禮物?(一個甜甜的吻)

(2)猜外婆可能會説什麼呢?(你的禮物甜到媽媽心裏去了)

發散性提問:

(1)外婆還會説什麼呢?(引導幼兒説出日常甜蜜的話,如我愛你、寶寶真乖、外婆喜歡你……)

(2)除了送禮物還可以用什麼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愛(老師用動作引導幼兒説,還可以用擁抱、親吻、説甜甜的話等多種方式表達)。

(二)聽故事錄音再次感受故事中的甜蜜情景

(三)經驗遷移,鼓勵幼兒把甜甜的愛送給更多的親人。

1、老師送給幼兒甜甜的愛:

(1).請幼兒戴上圍巾,感受長長的、軟軟的圍巾帶來的温暖。

(2).老師送給幼兒一個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話,請幼兒説説句子“你的禮物甜到我的心裏去了”)。

2、 鼓勵每個幼兒給老師送個甜蜜的禮物:擁抱、親吻或一句甜蜜的話等。

三、一起暢想:

新年就要來到了,甜甜的愛還可以送給誰?鼓勵幼兒回家後把甜甜的愛送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所有的親人。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體驗和同伴一起分享食物的快樂,感知水果的明顯特徵。

2、嘗試自己動手剝果皮,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課件:水果類

2、竹籤、果盆、水果刀等,水果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交流

1、教師:我們班的小朋友身體都很棒的,老師想知道,你們的身體怎麼會長的那麼棒?

(幼兒自由回答:吃許多飯、菜的;多吃水果;多吃蔬菜;鍛鍊身體等等)

2、幻燈片:水果類

教師:原來小朋友都喜歡吃水果。

老師這裏也有許多的水果,誰來説説,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為什麼喜歡它?

(幼兒介紹自己喜歡吃的水果)。

3、教師:這些好吃的水果想和我們的寶寶做個遊戲。

有意識的把同一類水果按大小擺放成一排,或不同的水果有規律的排列,

引導幼兒比較不同、大小、數數、間隔排列、一和許多等。

4、老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

這些水果,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從小到大等)

有幾個桔子?我們一起來數數,好嗎?

(點指數數)

看看誰來了?蘋果生梨間隔排列

(間隔排序)

最後出示一個香蕉,許多小番茄

(1和許多)

二、遊戲感知

1、老師這裏有一直會變魔術的金盒子,它能變成出許多好吃的水果。

2、遊戲:變戲法

老師摸水果,告知小朋友水果的主要特徵。

(如:一個紅紅的,圓圓的,大大的是什麼水果?兩個黃黃的彎彎的,象小船一樣的是什麼水果?)

3、讓小朋友猜猜是什麼水果,當老師知道小朋友猜對時,小朋友一起説:

“變變變,變出一隻紅蘋果”或“變變變,變出兩隻黃香蕉”等等。

 三、品嚐水果

1、教師:小朋友拿來了那麼多好吃的水果,我們今天就來開一個水果品嚐會吧,

嘗一嘗這些水果到底是什麼味道的。

老師幫小朋友把水果切好了,放在那裏的小桌子上,

小朋友等下過去把好吃的水果做成一個個好吃的水果串好嗎?

如果要請老師幫忙的,請你説句有禮貌的話(老師幫幫忙)。

水果品嚐會開始嘍!

2、引導幼兒先洗手再吃水果。

(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小手甩一甩,毛巾擦擦,小手變乾淨)

3、鼓勵幼兒和同伴一起分享。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教育幼兒瞭解缺水的危害,知道要多喝水。

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活動準備:

幹了的水果娃娃、新鮮的水果(兩種水果的品種是一樣的)、乾落葉、濕落葉。

活動過程:

一、比較:

1、比較乾落葉與濕落葉的不同。

2、比較幹水果娃娃與新鮮水果的不同。

二、討論:

同樣的東西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

三、通過討論知道自己以後要多喝水:

1、落葉缺水了就幹了,水果缺水了就皺了、爛了,小朋友缺水了會怎麼樣?

2、為了不讓自己缺水我們以後應該怎麼做?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養成喜歡在集體面前歌唱並單獨表演的習慣。

2、探索與歌詞內容相一致的歌曲表演動作。

活動準備:

歌曲《好娃娃》。一個茶杯,一張凳子

活動過程:

一、用簡單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師:小朋友在家幫助爺爺奶奶做了什麼事?他為什麼要幫助爺爺奶奶做事?爸爸、媽媽怎麼誇獎他的?

幼兒回答完後,教師整理加工成歌詞朗誦給大家聽。

二、幼兒學唱歌曲。

1、教師範唱,讓幼兒認真聽歌詞。

2、幼兒跟隨教師按節奏念歌詞。

3、幼兒跟隨老師輕聲學唱,熟悉後,聲音可以稍微響一些。

三、引導幼兒為歌曲創編動作。

教師鼓勵幼兒根據歌詞自己想動作,並能邊唱邊做出來。幼兒做動作時,教師不做,以免幼兒模仿,限制了他們的創造性。最後,引導幼兒選出幾個大家都滿意的動作,自己串聯起來跳一跳,編成歌表演。

四、學習與他人合作進行歌表演。

1、教師與個別幼兒分角色表演。教師扮演“爺爺”、“奶奶”,在唱前兩段歌詞中的第一句時,讓其他幼兒幫唱。另請一位幼兒”扮演小朋友“,唱兩段中第二句,邊唱邊做動作。第三段仍由小朋友唱,或全班幼兒齊唱。

2、教師和全班幼兒表演,表演方法與上相同。

3、幼兒兩人一組分角色表演,讓幼兒自己商量分配角色,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4、按小組分角色表演。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