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烏合之眾有感

本文已影響 1.83W人 

讀烏合之眾有感1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 羣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説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讀烏合之眾有感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讀烏合之眾有感2

勒龐的這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心理是社會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時代表徵的重要意義。他對羣眾心理的研究在後世享有持久的影響,他在書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所處在的社會背景,至今已經演變成現代社會和人類政治生活最重要的現象。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從眾心理,例如各種共享單車,十一購物等等,用勒龐的話説,羣眾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各種的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全面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者絕對繆論。

作者在書中過多的強調了羣眾負面印象,羣體心理可以守財奴變成揮金如土,將懷疑者變成信徒,把正直善良的人變成罪犯,把膽小的人變成英雄,書中的羣體犯罪的心理學特徵在我們檢察院辦案過程中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本書包含着豐富的現實意義,其中有許多社會現象都隱藏在書中的字裏行間,強調了羣體中人的行為理性或者非理性的特點。

作為身處社會中的一員,我們必然身在羣體之中,這是無可避免的。無論是否是烏合之眾,我們都會在生活中作出抉擇。到底該選擇隨波逐流而麻木但輕鬆的安逸,還是選擇打破砂鍋問到底但勞累的奮鬥與追求?隨着社會閲理的逐漸豐富,我慢慢的明白,不成為書中描述的烏合之眾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讀烏合之眾有感3

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學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裏,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羣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於是,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眾”,我們也會盲從。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裏,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開始追求信仰的庇護和權威的支持,兩者共同的結果,就是解釋古典人生哲學的于丹教授的走紅。

《地球是平的》一書預見了一個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未來。我以為,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眾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民主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眾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力,集中也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眾選出強力領袖,由他來行使巨大的權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苦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後必將迎來更加極權的專制。他的“烏合之眾”心理學認為:民眾為了追求幸福,會願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併為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文革——民眾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為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在連續讀了佛洛伊德批判繼承勒龐思想的《羣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和當代學者寫的討論盲從行為的《影響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術的書籍後,我傾向於用“催眠”與“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論來解釋“烏合之眾”的盲從。

“催眠”是指個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戰勝和控制。強大的羣體意志戰勝和取代了個人意志,個人被羣體催眠了。(前面我專門寫過一篇關於催眠的文章了,所以這裏就不細談了)

無論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於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係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併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它彷彿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寫入自己DNA裏的基礎核心程序,是一種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對這一本能的總結。別人饋贈我,我就回贈他;別人攻擊我,我就回擊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裏那些免費品嚐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

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我。

PS,談點關於“同步”的題外話。

在與人交談時,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姿勢、詞彙、節奏等,通常可以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所以,與父母溝通時要用家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的方式,一旦反串,結果就很糟糕。多數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不暢,就是因為彼此都堅持自己的方式,而不願意主動與對方“同步”。

人不只與他人同步,還努力實現與自身的“同步”,即前後一致性。因此,先問兩個問題,讓對方做出“肯定”回答後,再提一個過分的要求時,對方會很難拒絕。

“同步”也有副作用。如街頭有人需要救助時,由於過路人都不知情,因此,他們只會觀望他人行為,以期用“同步”來避免犯錯。如果其他人都無動於衷,則人們也會“同步”這種無動於衷,結果便是一種“社會人情淡漠”的假象。針對這種現象,求助者只需指定一個幫助者,道明原因,並指明要求幫助的內容,使對方開始行動,便會幫你贏得更多人的“同步”協助了。

讀烏合之眾有感4

看了董事長推薦的《烏合之眾》一書,感慨良多,作者居斯塔夫·勒龐總結的大眾心理其實並不陌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一百多年前如此係統細緻的研究,更加讓人敬佩發人深省。羣體的野蠻衝動本能、偏執易怒特質很容易讓個體失去理性、迷失自我從而成為烏合之眾,如何保持頭腦清醒守初心、不從眾甚至推動所在羣體充滿正能量而不斷前行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命題。

勒龐説“一個羣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説明了個人在羣體中的微不足道,但也恰恰説明了無沙不成塔的道理,羣體的力量雖然強大,但每個成員也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才能守住本心抵住誘惑成為羣體向上的力量,如果放任自己隨波逐流一旦加入消極不負責任的羣體則很可能越走越遠甚而一去不返。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俗話説:法不責眾,因為羣體的數量龐大,羣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究責任,以致羣體成員對於責任的約束感完全消失。這樣的心理讓我不免聯想到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網絡暴力和圍觀不救人的情況,疫情蔓延之下因別有用心的流言引發的紛爭、詆譭和謾罵;路上有人摔倒或需要幫助也會因個別人的一句“會不會訛人啊?還是少惹麻煩吧”而選擇袖手旁觀,這都是不自覺加入了消極負面的羣體產生的社會現象。相反,如果網絡上經常出現真善美的文字,路遇他人有困難主動伸出你的手,情況就會截然相反,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擦亮雙眼做正確的選擇。

習從眾心理,繪出眾人生。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加入許許多多的羣體,家人、朋友、工作平台,我們在其中的角色一定要準確恰當。我很慶幸自己加入了一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羣體—南昌水業集團,這個羣體始終堅持服務民生和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圍繞“三個一流”、“五零式”工作法等舉措,嚴格履行社會服務承諾,大力開展扶貧助教、慈善捐助、無償獻血等社會公益活動,贏得了良好的百姓口碑和廣泛的社會認可。

團隊不斷踐行科學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新路子,朝着邁進“全國環境產業集團第一梯隊”的宏偉目標揚帆奮進,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的目標不是“眾中之眾”而是要成為“眾中之重”。可能只是眾多員工之中最普通的那一個,你依然可以懷抱夢想、堅守本職,築牆之磚,為磚比石堅,攻盾之矛,為矛比箭鋒。在看似毫不起眼的基層工作當中不斷磨礪拼搏,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一定會遠離“烏合之眾”,繪製“出眾”人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