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關於詩詞方面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關於詩詞方面1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關於詩詞方面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無題》

唐·鳥窠禪師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關於詩詞方面2

韻是古典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詩歌中用韻,叫“押韻”。從《詩經》一直到以後的詩歌,包括民歌,幾乎沒有不押韻的。

所謂韻,就是相當於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一個漢字的拼音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

例如:

“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聲母,ang是韻母。再看“幫”bāng,“長”chá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ang,所以他們是同韻部的字。

凡是同韻部的字都可以押韻,也就是把同韻的幾個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韻腳”,一首詩裏都用一個韻部的韻腳,就叫“押韻”。

例如:

閨怨[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chóu),春日凝粧上翠樓(lóu)。

忽見陌頭楊柳色(sè),悔教夫婿覓封侯(hóu)。

這裏的“愁”、“樓”、和“侯”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ou。“色”字不押韻,因為它讀作sè,它的韻母是e,跟“愁”、“樓”、“侯”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詩是不用押韻的。

在漢語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時還有i、u、ü,如ia,ua,ie,üe;後邊有時還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n,ueng,ün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i,o,n,ng叫做韻尾。不同韻頭、韻尾的字也算是同韻字,因為它們的韻幹(韻的主幹)也可以押韻。

例如:

蠶婦[唐]杜荀鶴

粉色全無飢色加(jiā),豈知人世有榮華(huá)?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着苧麻(má)?

“加”、“華”、“麻”的韻母是ia,ua,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的韻幹都是a,因此也是同韻字,押在一起,讀起來時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音韻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迴環的美。但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它們的韻並不是十分和諧,甚至很不和諧呢?這是因為時代變遷,語音起了變化,我們用現代的語音去讀古詩詞,自然就會有這樣的現象了。

例如: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huā),寒食東風御柳斜(xié)。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像jiá,和現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

又如:

江南曲[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裏,“期”和“兒”都是押韻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話的讀音念“兒”這個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諧和了。

今天我們當然不太可能(也沒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歌;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去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和諧的。同樣,如果你日常所説話的語音如果不是屬於北方語音區的,寫作古體詩歌的時候,就可以純熟地運用你所熟悉的家鄉方言的語音來押韻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