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擊鼓》文言文

本文已影響 3.92W人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説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擊鼓》文言文,歡迎大家分享。

《擊鼓》文言文

《擊鼓》文言文1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作品註釋

1、鏜(tāng):鼓聲。其鏜,即“鏜鏜”。

2、踴躍: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兵:武器,刀槍之類。

3、土國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國:指都城。漕:衞國的城市。

4、從:跟隨。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邶國將領。

5、平:平定兩國糾紛。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係。陳、宋:諸侯國名。

6、不我以歸:是不以我歸的倒裝,有家不讓回。

7、有忡: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8、爰(yuán):哪裏。喪:喪失,此處言跑失。爰居爰處?爰喪其馬:哪裏可以住,我的馬丟在那裏。

9、於以:在哪裏。

10、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合;闊,離。

11、成説(yuè):約定、成議、盟約。

12、子:此處為“你”的意思。

13、于嗟:歎詞。

14、活:借為“佸”,相會。

15、洵:久遠。

16、信:守信,守約。

作品譯文

戰鼓擂得鏜鏜作響,戰士踴躍操練刀槍;國都、漕邑築城牆,獨我從軍奔(bèn)南方。

跟隨將軍孫子仲,平定他國陳與宋(陳國、宋國);久久不能把家回,憂心忡忡心兒碎。

哪裏停軍把營扎?慌了神兒丟了馬;哪裏尋它哪裏找?荒野林下卧芳草。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

我聲聲歎息今離散,不能相見多悲歎;我聲聲歎息天涯遠,不能信守誓言把家還。

作品韻譯

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衞國,致使我心憂忡忡。

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可歎相距太遙遠,沒有緣分重相見。可歎分別太長久,無法堅定守誓言。

名句解析

死生契闊

在《詩經》的註解裏,“契”為合,“闊”為離,“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生死相依,我與你已經發過誓了:牽着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頭到老。”這是一個征戰在外不能歸的士兵與戰友之間的深厚友情,他們執手共赴戰場,無畏於死亡的挑戰。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一句的解釋,有以下兩種説法。

説法一:“死生契闊,與子成説(shuō)。”按照漢典網等通行的解釋,此舉應解釋為“無論生死離合,我都與你立下約定(立下誓言)”,“説”字與“悦”字此處不通假!“成説”就是“説成”,《詩經》中經常使用倒裝語句,即“不論生死離合,我都和你説定了!”那麼,説定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它的下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説法二:“死生契闊,與子成説(yuè)。根據南宋朱熹《詩經集傳》”若按“定約、成議”解釋,“與子成説”不如寫作“與子成誓”,既作“説”,可以理解為通假字,“説”通“悦”更為恰當,“無論生死離合,我們兩情相悦”。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 源於《詩經》“邶風”裏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迴盪,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説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衞國公子州籲(前人亦稱“衞州籲”)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此説由《毛詩序》首倡:“《擊鼓》,怨州籲也。”“衞州籲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鄭箋以《左傳·隱公四年》州籲伐鄭之事實之。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衞聯合陳、宋、蔡共同伐鄭。許政伯認為是指同年秋,衞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詩探》)。

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提出的“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衞穆公出兵救陳”説:“此乃衞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姚際恆以為《毛詩序》所説“與經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衞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清代學者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是“戍卒思歸不得之詩也”。今人多以為姚説較為合理。不管是哪種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詩反映了一個久戍不歸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詩文賞析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和平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戰士之間執手相約,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敍事中推進着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着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作品鑑賞

這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泄自己對戰爭的牴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 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第一章總言衞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敍衞人之怨。結雲“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詩的第三句言“土國城漕”者,《鄘風·定之方中》毛詩序雲:“衞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居漕邑,齊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文公營楚丘,這就是詩所謂“土國”,到了穆公,又為漕邑築城,故詩又曰“城漕”。“土國城漕”雖然也是勞役,猶在國境以內,南行救陳,其艱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説。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雲“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敍事更向前推進,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莊子》説:“猶繫馬而馳也。”好馬是不受羈束、愛馳騁的;徵人是不願久役、想歸家的。這個細節,真寫得映帶人情。毛傳解釋一二句為:“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把“爰”解釋為“或”,作為代詞,則兩句通敍營中他人。其實全詩皆抒詩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兩章文情哀苦,更為動人。

第四章“死生契闊”,毛傳以“契闊”為“勤苦”是錯誤的。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至於如何解釋全章詩義。四句為了把叶韻變成從AABB式,次序有顛倒,前人卻未嘗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執子之手,與子成説;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説”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説”叶韻,“手”與“老”叶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闊兮”的“闊”,就是上章“契闊”的“闊”。“不我活兮”的“活”,應該是上章“契闊”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會也。”“于嗟洵兮”的“洵”,應該是“遠”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闊”的“闊”。“不我信兮”的“信”,應該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説”而言的。兩章互相緊扣,一絲不漏。

“怨”是《邶風·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徵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節中的切實幸福。

這首詩在結構和手法上有不少獨到之處。結構上,它基本按時間順序,寫出一個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徵前、出征時和出征後的複雜心理和行為,其中又插人回憶,形成往事與現實的強烈對比,在結構上形成頓宕。同時,在敍事之中又間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瀾。尤其是最後一層,完全是直抒其情並皆以“兮”字結尾,彷彿一個涕流滿面的征夫在異鄉的土地上,對着蒼天大聲呼喊,對着遠方的親人訴説着內心的思戀和苦痛。

《擊鼓》文言文2

幽王擊鼓

周宅豐、鎬,近戎。幽王與諸侯約:為高堡於大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近,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人喧馬嘶,褒姒視之大説,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兵數至而無寇。至其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驪山之下,為天下笑。

【註釋】①周宅豐、鎬:西周的都城在豐、鎬一帶(今陝西長安縣內)。②戎: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寵妃,後立為皇后。④驪山:今陝西臨潼東。

【擴展】

“幽王”及其他。周朝分西周與東周兩個時期,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宮涅,因為生前昏庸,死後被諡為“幽”,故稱周幽王。古代君主死後,都要根據他生前的業績行事、品德好惡給他一個諡號。如周朝開國君主姬昌,治國有功,故諡為“文”,也稱周文王。又姬發,因滅商朝,武功卓著,故諡為“武”,世稱周武王。又,隋朝楊堅,因生前殘酷暴虐又陰險,故死後諡為“煬”,世稱隋煬帝。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嘗 ③乃

2、選擇:“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釋為 ①如果②立刻③靠近④不幸

3、翻譯:①因數擊鼓 ;②為天下笑

4、理解:周幽王的過錯是

29.幽王擊鼓

1.①築②曾③便2.①於是多次擊鼓②被天下人嘲笑。3.失信於諸侯。

《擊鼓》文言文3

【原文】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孔融曰:“稱衡罪同胥靡,不能發明王之夢。”魏武慚而赦之。

【譯文】

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質,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鼓聲所動容。孔融説:“禰衡的罪責和武丁夢中的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便赦免了禰衡。

【賞析】

全文通過寫禰衡演奏《漁陽》鼓曲的'容貌、姿態、動作,以及鼓曲聲音節奏的悲壯動人,表現了他不屈服於權貴的精神面貌。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