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同開頭的成語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同開頭的成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同開頭的成語

同開頭的成語 1

同惡相助:指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亦作“同惡相恤”。

同符合契: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甘共苦: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擔當艱苦。

同工異曲:工:細緻,巧妙;異:不同的。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説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目的。

同功一體: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同歸殊塗:原指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於一。後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同歸殊途: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同歸於盡:盡: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毀滅。

同類相從:指物之同類者互相依從。

同類相妒:形容同類者不易相處。

同袍同澤: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係(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同氣連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同氣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

同然一辭:猶異口同聲。指大家説得都一樣。

同日而道: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同“同日而論”。

同日而論:猶言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同日而語:指相提並論。

同生共死: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同生死,共存亡:一同生,一同死。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同聲共氣: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同聲同氣: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同“同聲共氣”。

同聲相求:指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聲相應: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同聲一辭:猶言眾口一辭。指大家説得都一樣。

同室操戈: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指兄弟爭吵。泛指內部鬥爭。

同堂兄弟: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

同條共貫:條:枝條;貫:錢串。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事理相通,脈絡連貫。

同文共規:比喻國家統一。同“同文共軌”。

同類相求:指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同力協契:猶言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同利相死:指有共同利益,就能捨命相助。

同流合污:流:流俗;污:骯髒。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

同美相妒:妒:忌妒。指容貌或才情好的人互相忌妒。

同門異户:名義一樣,實質不同。

同明相照:指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傑出人物得賢者揄揚而聲名更顯。

同年而校:猶言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同盤而食: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

同胞共氣:喻指親兄弟。

同敝相濟:猶同惡相濟。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同病相憐:憐:憐憫,同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同塵合污:指行為同於流俗之人,合於污濁之世。

同仇敵慨: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同“同仇敵愾”。

同仇敵愾: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同出一轍:兩種言論或行為完全一樣。

同船合命:比喻處境相同,利害相關。

同牀各夢: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牀共枕:指同牀並頭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牀異夢:異:不同。原指夫婦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裏各有各的打算。

同垂不朽:一同流傳,永不磨滅。

同德同心:謂思想行動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德協力:為同一目標而共同盡力。

同德一心:指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同惡共濟: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同“同惡相濟”。

同惡相黨: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同惡相濟: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濟:助。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同惡相求:壞人與壞人相互勾結。

同惡相恤:指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同“同惡相助”。

同開頭的成語 2

1、同心合德[tóng xīn hé dé]

【解釋】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出處】清·李漁《蜃中樓·獻壽》:“我有兩個同胞兄弟,一個是洞庭君,一個錢塘君。洞庭與俺同心合德。”

2、同心畢力[tóng xīn bì lì]

【解釋】指齊心盡力。

【出處】《東觀漢記·任隗傳》:“永元初,外戚秉權,朝臣畏悚,莫敢抗者,惟隗與袁安同心畢力,數犯顏諫。”

3、同源共流[tóng yuán gòng liú]

【解釋】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出處】東漢·班固《答賓戲》:“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大龢。”

4、同中之異[tóng zhōu zhī yì]

【解釋】相同之中的不同點。

【示例】乃區為八例,以明同中之異,異中之同。 ——《清史稿·凌廷堪傳》

5、同病相憐,同憂相救[tóng bìng xiāng lián,tóng yōu xiāng jiù]

【解釋】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援助。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6、同心斷金[tóng xīn duàn jīn]

【解釋】形容心齊力量大。

【出處】《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示例】明·張鳳翼《灌園記·法章聞變》:“感吾師同心斷金,愧吾身有戈難枕。”

7、同道相益[tóng dào xiāng yì]

【解釋】相:互相;益:有益。有共同志趣的人在一起,可以相互得到幫助。

【出處】宋·歐陽修《朋黨論》:“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

8、同心並力[tóng xīn bìng lì]

【解釋】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下》:“且天下嘗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

【示例】有寇而戰,則同心並力。 ——宋·蘇軾《策別十三》

9、同牀共枕[tóng chuáng gòng zhěn]

【解釋】指同牀並頭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出處】《明成化説唱詞話叢刊·石郎附馬傳》:“我王若依小臣奏,休信同牀共枕人。”

【示例】以下就是本人,説女性蓄髮挽髻,從男性方面而言,視覺嗅覺都有妙美的趣味,尤其是同牀共枕的時侯。 ——葉聖陶《李太太的頭髮》

10、同門共業[tóng mén gòng yè]

【解釋】同門:在同一個老師門下;業:讀書。同在一個老師的門下讀書。即同學。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殊路》:“同門共業,自以為知古今之義,明君臣之禮。”

11、同業相仇[tóng yè xiāng chóu]

【解釋】猶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業的人不易相處。

【出處】漢·黃石公《素書》:“同類相妒,同業相仇。”

12、同敝相濟[tóng bì xiāng jì]

【解釋】猶同惡相濟。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宦者傳序》:“同敝相濟,故其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

13、同流合污[tóng liú hé wū]

【解釋】流:流俗;污:骯髒。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

【出處】《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示例】此數賊者,同流合污,敗壞國政。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

14、同惡相恤[tóng wù xiāng xù]

【解釋】指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同“同惡相助”。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

15、同心一德[tóng xīn yī dé]

【解釋】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出處】《尚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示例】伏望聖慈早進範純仁,庶得賢者在位,同心一德,以輔聖政。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九

16、同心葉力[tóng xīn yè lì]

【解釋】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協力”。

17、同生共死[tóng shēng gòng sǐ]

【解釋】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示例】一對同生共死的戰友,肩並着肩;火熱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羅廣斌、楊益言《在烈火中永生》

18、同聲相呼[tóng shēng xiāng hū]

【解釋】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鬼谷子·反應》:“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19、同氣共類[tóng qì gòng lèi]

【解釋】氣質相同,共屬一類。

【出處】漢·王充《論衡·寒温》:“同氣共類,動相招致。”

20、同仇敵愾[tóng chóu dí kài]

【解釋】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示例】因為讀者大眾的對於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同仇敵愾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

21、同寅協恭[tóng yín xié gōng]

【解釋】同寅:原指同具敬畏之心,後指在一處做官的人;協恭:友好合作。形容人們互相尊敬,同心協力地工作。

【出處】《尚書·皋陶漠》:“同寅協恭和衷哉。”

【示例】可見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將來同寅協恭,多少事業都要同做。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

22、同心一力[tóng xīn yī lì]

【解釋】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協力”。

【出處】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近欲徙水北營,合於水南,同心一力,人自為戰,何有不克哉?”

【示例】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23、同源異派[tóng yuán yì pai]

【解釋】指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同“同源異流”。

【出處】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結構》:“填詞非末技,乃與史傳詩文同源而異派者也。”

24、同命運共呼吸[tóng mìng yùn gòng hū xī]

【解釋】形容雙方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示例】我們都是同命運共呼吸的人。

25、同心僇力[tóng xīn jié lì]

【解釋】指齊心合力。同“同心戮力”。

【出處】《明史·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羣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26、同浴譏裸[tóng yù jī luǒ]

【解釋】在一起洗澡卻譏嘲他人赤身裸體。比喻與他人有着同樣缺陷,卻以此嘲諷他人。

【出處】明·李開先《董孟才詩集序》:“予以喜談好作,且有刻本,獨惡其日趨於文,而無用於世,豈非同浴而譏裸桯乎?”

27、同惡相黨[tóng è xiāng dǎng]

【解釋】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出處】《詩·大雅·皇矣》“維彼四國,爰究爰度”唐·孔穎疏:“言其同惡相黨,共行虐政也。”

28、同牀異夢[tóng chuáng yì mèng]

【解釋】異:不同。原指夫婦生活在一起,但感情不和。比喻同做一件事而心裏各有各的打算。

【出處】宋·陳亮《與朱元晦祕書書》:“同牀各做夢,周公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説到孔明哉!”

【示例】但彼等烏合之眾,同牀異夢,一戰即潰。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29、同舟而濟[tóng zhōu ér jì]

【解釋】舟:船;濟:渡,過灑。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示例】漢·朱穆《復奏記樑冀》:“夫將相大臣,均體之首,共輿而馳,同舟而濟,輿傾舟覆,患實共之。”

30、同明相照[tóng míng xiāng zhào]

【解釋】指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傑出人物得賢者揄揚而聲名更顯。

【出處】《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

【示例】況如弟者,同明相照,情切自倍。 ——明·湯顯祖《玉茗堂尺牘·復瞿睿夫》卷五

31、同惡相救[tóng è xiāng jiù]

【解釋】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救:幫助。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馬超成宜,同惡相濟。”

32、同舟共濟[tóng zhōu gòng jì]

【解釋】舟:船;濟:渡,過灑。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示例】通常在林海里人與人相遇,和在遠洋航海中同舟共濟一樣,為什麼他竟這樣勢不兩立。 ——曲波《林海雪原》二十七

33、同心共濟[tóng xīn gòng jì]

【解釋】指齊心協力,克服困難。亦作“同心協濟”。

【出處】宋·歐陽修《朋黨論》:“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共濟。”

【示例】清·吳璿《飛龍全傳》第58回:“吾與公以肺腑之交,為國家大將,同心共濟,何用相疑?”

34、同日而言[tóng rì ér yán]

【解釋】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同“同日而論”。

【出處】《晉書·郗鑑傳》:“及愍懷太子之廢,可謂柔而有正。武秋失節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35、同堂兄弟[tóng táng xiōng dì]

【解釋】同祖的兄弟,即堂兄弟。

【出處】《北史·公孫表傳》:“二公孫,同堂兄弟耳。”

36、同德協力[tóng dé xié lì]

【解釋】為同一目標而共同盡力。

【出處】鐵郎《論各省宜速響應湘贛革命軍》:“使其萬眾一心,同德協力,共逐白山之獸,追還我黃帝之魂。”

37、同條共貫[tóng tiáo gòng guàn]

【解釋】條:枝條;貫:錢串。長在同一枝條上。比喻事理相通,脈絡連貫。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

【示例】同條共貫,無取於甘辛相忌也。 ——章炳麟《文學説例》

38、同門異户[tóng mén yì hù]

【解釋】名義一樣,實質不同。

【出處】漢·揚雄《法言·君子》:“至於子思孟軻詭哉,曰吾於孫卿與,見同門而異户也。”

39、同心合力[tóng xīn hé lì]

【解釋】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

【示例】凡此你我三個人,須要但隨和睦,同心合力侍奉雙親。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

40、同氣連枝[tóng qì lián zhī]

【解釋】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出處】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示例】我自然愛我的弟弟,我們原是同氣連枝的。 ——冰心《寄小讀者·橫濱》

41、同工異曲[tóng gōng yì qǔ]

【解釋】工:細緻,巧妙;異:不同的'。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説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目的。

【出處】唐·韓愈《進學講》:“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示例】這兩部著作幾乎是同時出版的,同工異曲,各有千秋。 ——朱德熙《<漢語語法從書>序》

42、同音共律[tóng yīn gòng lǜ]

【解釋】音律相同。比喻關係密切。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43、同欲相助[tóng yù xiāng zhù]

【解釋】指志趣、慾望相同的人互相幫助。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

44、同類相從[tóng lèi xiāng cóng]

【解釋】指物之同類者互相依從。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

45、同舟共命[tóng zhōu gòng mìng]

【解釋】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二回:“佔光又催着道:我們此刻,統共一十四個人,真正同舟共命,務求大家想個法子,脱了干係才好。’”

46、同居異爨[tóng jū yì cuàn]

【解釋】異:分開;爨:燒火煮飯。在一起居住而不在一起吃飯。

【出處】《魏書·裴叔業傳》:“植雖自州送祿奉母及贍諸弟,而各別資財,同居異爨,一門數灶,蓋亦染江南之俗也。”

【示例】鐵算盤已死,這兄弟兩個一發無拘無束,暢所欲為,一宅分為兩院,同居異爨,各敗各錢。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九十五回

47、同袍同澤[tóng páo tóng zé]

【解釋】袍:長衣服的通稱;澤:內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愛,同仇敵愾。比喻共事的關係(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48、同甘共苦[tóng gān gòng kǔ]

【解釋】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擔當艱苦。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示例】夫耕於前,妻耘於後,同甘共苦,相敬如賓。 ——明·李昌祺《剪燈餘話·鸞鸞傳》

49、同聲異俗[tóng shēng yì sú]

【解釋】人剛出生時啼哭的聲音相同,長大後習慣各不相同。

【出處】《荀子·勸學》:“幹、越、夷、貊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50、同諮合謀[tóng zī hé móu]

【解釋】諮、謀:詢問,商量。共同商量謀劃。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

51、同歸殊塗[tóng guī shū tú]

【解釋】原指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於一。後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出處】語出《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示例】漢·荀悦《漢紀·平帝紀》:“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經以文奸言,同歸殊塗,俱用亡滅。”

52、同窗契友[tóng chuāng qì yǒu]

【解釋】同窗:同學;契:意氣相合。老同學,好朋友。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瑜告眾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

53、同心協德[tóng xīn xié dé]

【解釋】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出處】唐·顏真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與杲卿同心協德,亦著微誠。”

54、同氣之親[tóng qì zhī qīn]

【解釋】指同胞兄弟。

【出處】《後漢書·東平獻王蒼傳》:“凡匹夫一介,尚不忘簞食之惠,況臣居宰相之位,同氣之親哉!”

【示例】繼文汝之令弟,李弼爾之舊臣,一則有同氣之親,一則有耆年之故。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

55、同成異敗[tóng chéng yì bài]

【解釋】異:不同。同心就能成功,不同心就會失敗。指做事必須齊心協力。

【出處】唐·韓愈《送許郢州序》:“同則成,異則敗,皆然也。”

56、同生死共患難[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

【解釋】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出處】方誌敏《獄中紀實》:“將獄中情形描寫出來,使全國紅軍和革命的工農羣眾,知道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們,正在國民黨監獄內,捱日子。”

57、同患難共生死[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

【解釋】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出處】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第八節:“羅馬雖屬落城,大事今且未了,餘不能捨吾同患難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將有所為。”

58、同心一意[tóng xīn yī yì]

【解釋】指心志一致。

【出處】《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説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示例】同心一意,頓興灸艾分痛之真情;因病生憐,遂起借花獻佛之妄念。 ——明·李贄《代常通病僧告文》

59、同文共軌[tóng wén gòng guǐ]

【解釋】〖釋義〗同文: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一文字,統一車轍。比喻國家統一。

【出處】《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60、同是天涯淪落人[tóng shì tiān yá lún luò rén]

【解釋】大家都是有不幸的遭遇的人。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示例】我們同是天涯淪落人,得相互提攜。

61、同氣連根[tóng qì lián gēn]

【解釋】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

【出處】南朝·樑·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62、同惡相濟[tóng è xiāng jì]

【解釋】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濟:助。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馬超成宜,同惡相濟。”

【示例】惟此羣兇,同惡相濟。 ——《南史·樑本紀》

63、同類相求[tóng lèi xiāng qiú]

【解釋】指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

【示例】同類相求,他們很容易結合的。

64、同呼吸,共命運[tóng hū xī,gòng mìng yùn]

【解釋】利害一致,命運相同。

65、同日而道[tóng rì ér dào]

【解釋】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同“同日而論”。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

66、同窗好友[tóng chuāng hǎo yǒu]

【解釋】同窗:同學。老同學,好朋友。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我有個同窗故友,姓韓名輔臣。”

【示例】我在開封拜託了親戚、世交、同窗好友友,向各衙門説情,同時也遞上申訴狀詞。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67、同牀各夢[tóng chuáng gè mèng]

【解釋】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出處】宋·陳亮《與朱元晦祕書書·乙巳春書之一》:“同牀各做夢,周公且不能學得,何必一一説到孔明哉!”

【示例】我們不想做同牀各夢的夫妻。

68、同聲相應[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解釋】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示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心心相印,脈脈相通。 ——續範亭《號召山西人民推翻萬惡無恥軍閥閻錫山》

69、同仁一視[tóng rén yī shì]

【解釋】同仁:同樣的親切。原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出處】唐·韓愈《原人》卷十一:“是故聖人一視同仁,篤近而舉遠。”

【示例】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清化大學校歌

70、同情相成[tóng qíng xiāng chéng]

【解釋】指有共同志趣,利害關係一致的人互相幫助把事情辦好。

【出處】周·姜尚《六韜·武韜·發啟》:“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衝機而攻,無溝塹而守。”

【示例】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 ——《淮南子·人間訓》

71、同惡相助[tóng wù xiāng zhù]

【解釋】指對共同憎惡者,必相互援助以對付之。亦作“同惡相恤”。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惡相助,同好相留。”

72、同休等戚[tóng xiū děng qī]

【解釋】指同歡樂共憂患。形容關係密切,利害一致。亦偏指共患難。同“同休共慼”。

【出處】《三國志·蜀志·費禕傳》:“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

【示例】陛下與高氏通和,歲逾一紀,舟車往復,相望道路,必將分災卹患,同休等戚。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六十回

73、同心合意[tóng xīn hé yì]

【解釋】指心志一致。同“同心一意”。

【出處】《漢書·王莽傳》:“先帝委政於君而棄羣臣,朕得奉宗廟,誠嘉與君同心合意。”

【示例】那四個人自然是同心合意的,俱各歡歡喜喜的,一路望朱仙鎮而來。 ——清·錢彩《説岳全傳》第七十六回

74、同惡相求[tóng è xiāng qiú]

【解釋】壞人與壞人相互勾結。

【出處】《左傳·昭公十三年》:“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難?”

【示例】吳晗《燈下集·鄭國的商人》:“他們在社會上起互通有無的作用,所以有同惡相求,如市賈焉’的話。”

75、同時並舉[tóng shí bìng jǔ]

【解釋】在同一時間內一起進行。

【出處】《清史稿·嵇璜傳》:“以伏汛將至,近河諸地歲頻歉,貧民甚多,諭疏築諸工同時並舉,以工代賑。”

【示例】若把新舊兩種道德同時並舉,豈不是認道德可以反背嗎? ——俞平伯《我的道德談》

76、同垂不朽[tóng chuí bù xiǔ]

【解釋】一同流傳,永不磨滅。

【出處】《人民文學》1978年第7期:“烈士的紀念碑,同書寫碑文的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是同垂不朽的。”

77、同歸於盡[tóng guī yú jìn]

【解釋】盡: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毀滅。

【出處】《列子·天瑞》:“天地終乎?與我偕終”盧重玄解:“大小雖殊,同歸於盡耳。”

【示例】只圖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艱難,弄到後來,不是同歸於盡嗎? ——清·姬文《市聲》第十四回

78、同船合命[tóng chuán hé mìng]

【解釋】比喻處境相同,利害相關。

【出處】清·錢彩《説岳全傳》第12回:“一齊扯住了宗爺的衣服道:老元戎,你我四人乃是同船合命的。’”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雲》上冊:“現在大家同船合命,大人請放心。”

79、同盤而食[tóng pán ér shí]

【解釋】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

【出處】《魏書·楊椿傳》:“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飢相待。”

80、同心敵愾[tóng xīn dí kài]

【解釋】同懷強烈的憤恨以對付敵人。

【出處】清·魏源《聖武記》第八卷:“勉以同心敵愾,為長庚雪讎憤。”

【示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國會為治本外交之本》:“是故政府之對國民也,當公聽並觀,以收同心敵愾,而不可過事猜防。”

81、同窗故友[tóng chuāng gù yǒu]

【解釋】同窗:同學。老同學,老朋友。

【出處】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我有個同窗故友,姓韓名輔臣。”

【示例】有一同窗故友謝端卿,在廬山東林寺落髮為僧,修行辦道,一十五年,不下禪牀。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

82、同室操戈[tóng shì sāo gē]

【解釋】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指兄弟爭吵。泛指內部鬥爭。

【出處】《左傳·昭公元年》

【示例】為宋學者,不第攻漢儒而已也,仰且同室操戈矣。 ——清·江藩《宋學淵源記序》捲上

83、同惡共濟[tóng è gòng jì]

【解釋】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同“同惡相濟”。

【出處】《“五四”愛國運動資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護,同惡共濟。”

84、同符合契[tóng fú hé qì]

【解釋】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吳歷》:“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

【示例】北周·庾信《齊王進赤雀表》:“即事所觀,同符合契。”

85、同舟遇風[tóng zhōu yù fēng]

【解釋】比喻同遭逆境。

【出處】宋·蘇軾《鍾子翼哀辭》引:“同舟遇風,胡越可使為左右手,況吾民乎!”

86、同仇敵慨[tóng chóu dí kǎi]

【解釋】同仇:一致對付仇敵。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打擊敵人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讀者大眾的對於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同仇敵慨的。”

87、同年而語[tóng nián ér yǔ]

【解釋】將兩種情況或兩件事情放在同一時間來比較、評論。形容相提並論。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示例】梁啟超《立憲政體與政治道德》:“然正以權限嚴明故,故行政部有莫大之威權,非他種政體可同年而語。”

88、同源異流[tóng yuán yì liú]

【解釋】指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出處】明·何景明《寄粹夫》詩之一:“君就河內棲,予從關西役;同源異流止,撫事乘心跡。”

【示例】[仲默]惟七言律與獻吉同源異流。 ——清·陳田《明詩紀事丁籤·何景明》

89、同心協契[tóng xīn xié qì]

【解釋】契:投合。齊心協力。

【出處】《南史·宋紀·武帝》:“同心協契,所在蜂起,即日斬偽徐州刺史安成王修、青州刺史弘。”

90、同聲同氣[tóng shēng tóng qì]

【解釋】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同“同聲共氣”。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四回:“故小弟要進京裏尋個知己,代他幹營,好來任這海關監督,這時同聲同氣,才好做事。”

91、同出一轍[tóng chū yī zhé]

【解釋】兩種言論或行為完全一樣。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一:“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示例】這兩種説法同出一轍。

92、同聲一辭[tóng shēng yī cí]

【解釋】猶言眾口一辭。指大家説得都一樣。

【出處】清·陳確《死節論》:“何至使八百諸侯同聲一辭,冠帶之倫服膺新命!”

93、同病相憐[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解釋】憐:憐憫,同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示例】同病相憐,綴河上之悲曲。 ——南朝梁·劉璠《廣絕交論》

94、同聲共氣[tóng shēng gòng qì]

【解釋】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出處】清·李漁《蜃中樓·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聲共氣的也有,誰似我們兩個德性、才華,不爭分寸。”

95、同氣相求[tóng qì xiāng qiú]

【解釋】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

【出處】《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示例】要視作家如友朋,同氣相求,體會其甘苦。 ——孫犁《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

96、同功一體[tóng gōng yī tǐ]

【解釋】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出處】《史記·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自疑禍及身,故反耳。”

【示例】鄭父與克,同功一體之人,克誅,鄭父安得不懼。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九回

97、同塵合污[tóng chén hé wū]

【解釋】指行為同於流俗之人,合於污濁之世。

【出處】明·李贄《藏書·大臣傳·狄仁傑》:“同塵合污,與世委蛇。”

98、同欲相趨[tóng yù xiāng qū]

【解釋】慾望相同,趨向一致。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99、同心協濟[tóng xīn xié jì]

【解釋】指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同“同心共濟”。

【出處】清·陳忱《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四年》:“故仁宗皇帝時,雖有西夏元吳之叛,而晏然若無事者,以韓琦、范仲淹同心協濟也。”

100、同生死,共患難[tóng shēng sǐ,gòng huàn nàn]

【解釋】《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示例】咱們的將士多年來隨我一道造反,同生死,共患難,如今雖然有怨言,也有人想開小差,可是鼓譟還不會。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四章

101、同心協力[tóng xīn xié lì]

【解釋】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周書·崔謙傳》:“然後與宇文行台,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勛,復興於茲日矣。”

【示例】只要我們大家同心協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102、同患難,共生死[tóng huàn nàn,gòng shēng sǐ]

【解釋】一同經歷磨難,一同生死。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示例】我與汝等戮力數年,同患難,共生死,彷彿如家人骨肉一般。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103、同胞共氣[tóng bāo gòng qì]

【解釋】喻指親兄弟。

【出處】《北齊書·孝昭帝紀》:“體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內瞻仰,同胞共氣,家國所憑。”

【示例】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同胞共氣,謂兄弟也。”

104、同類相妒[tóng lèi xiāng dù]

【解釋】形容同類者不易相處。

105、同心竭力[tóng xīn jié lì]

【解釋】指齊心盡力。同“同心畢力”。

【出處】宋·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陛下誠有意於此,臣等敢不同心竭力,對揚而行之。”

【示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5回:“眾人聞言感激,願同心竭力,以守此城。”

106、同心結[tóng xīn jié]

【解釋】用錦帶打成的連環迴文樣式的結子,作為男女相愛的象徵。

【出處】南朝·樑·蕭衍《有所思》:“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示例】那女待詔把前前後後的話,細細陳説了一遍,才向袖中取出那同心結的鳳頭簪兒,遞與海陵。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二十三

107、同年而校[tóng nián ér xiào]

【解釋】猶言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出處】章炳麟《文學説例》:“體若駢枝,語反簡核;豈與夫蘇軾陳亮苟為辭費者同年而校乎?”

108、同心同德[tóng xīn tóng dé]

【解釋】同德: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

【出處】《尚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示例】朕得天下,皆我君臣同心同德以成大功。 ——《金史·太祖本紀》

109、同利相死[tóng lì xiāng sǐ]

【解釋】指有共同利益,就能捨命相助。

【出處】《史記·吳王濞列傳》:“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示例】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 ——《淮南子·兵略訓》

110、同然一辭[tóng rán yī cí]

【解釋】猶異口同聲。指大家説得都一樣。

【出處】唐·韓愈《諱辯》:“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示例】明·李贄《答劉晉川書》:“何乃同然一辭,效兒女故態也。”

111、同力協契[tóng lì xié qì]

【解釋】猶言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南史·宋紀·武帝》:“同力協契,所在蜂起。”

112、同歸殊途[tóng guī shū tú]

【解釋】歸:歸宿;殊:不同;途:道路。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出處】《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示例】一道題,往往有幾種解法,但同歸殊途,答案只能有一個。

113、同文共規[tóng wén gòng guī]

【解釋】比喻國家統一。同“同文共軌”。

【出處】南朝·樑·江淹《恨賦》:“削平天下,同文共規。”

114、同志合道[tóng zhì hé dào]

【解釋】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出處】清·方望溪《兵部尚書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發於至誠,體國憂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與輔成治教。”

115、同日而語[tóng rì ér yǔ]

【解釋】日:時日。同時來講。比喻一樣看待。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示例】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 ——宋·蘇軾《放鶴亭記》

116、同憂相救[tóng yōu xiāng jiù]

【解釋】指憂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復俱流。”

【示例】明·楊慎《祭玉壘王舜卿文》:“古語有之: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117、同日而論[tóng rì ér lùn]

【解釋】猶言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

【示例】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李國傳》:“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譽,豈與外戚凡輩耽榮好位者同日而論哉!”

118、同美相妒[tóng měi xiāng dù]

【解釋】妒:忌妒。指容貌或才情好的人互相忌妒。

【出處】《素書·安體》:“同美相妒,女則武后、韋庶人、蕭良娣是也;男則趙高、李斯是也。”

【示例】清·翟灝《通俗編·交際》:“同美相妒,同業相仇。”

119、同聲之應[tóng shēng zhī yìng]

【解釋】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

【示例】我也想上個摺子,作為同聲之應。 ——高陽《慈禧全傳》四十七

120、同牀共寢[tóng chuáng gòng qǐn]

【解釋】共同睡一張牀。形容兩人關係密切。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61回:“殊不知我與羅郎雖同牀共寢兩月,而此身從未沾染,此心可對天日。”

【示例】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42回:“雲甫吃了稀飯,和覃麗娟同牀共寢。”

121、同生死,共存亡[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

【解釋】一同生,一同死。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122、同休共慼[tóng xiū gòng qī]

【解釋】①指同歡樂共憂患。形容關係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難。亦作“同休等戚”。

【出處】《三國志·蜀志·費禕傳》:“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

【示例】吾居將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慼,義由一體。 ——《周書·尉遲迥傳》

123、同舟敵國[tóng zhōu dí guó]

【解釋】同舟共濟的人成了敵人。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示例】飲恨親冤已數年,枕戈思報歎無緣。同舟敵國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幾千。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六

124、同聲相應,同氣相求[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

【解釋】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

【示例】此外都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日夕過從,縱談甚樂。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一回

125、同心戮力[tóng xīn lù lì]

【解釋】指齊心合力。

【出處】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太后新攝政,政之鉅細,多委陳蕃、竇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

【示例】八億神州,同心戮力,堅無不摧,勝利可期。 ——童第周《有感》

126、同聲相求[tóng shēng xiāng qiú]

【解釋】指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出處】唐·蕭穎士《江有歸舟》:“同聲相求,爾後我先,安得而不問哉?”

127、同好棄惡[tóng hǎo qì è]

【解釋】棄:拋棄;惡:舊惡。同修前好,拋棄舊怨。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

128、同心合膽[tóng xīn hé dǎn]

【解釋】心志一致。同“同心共膽”。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八回:“若丞相肯放回去,就當招安本部人馬,同心合膽,方可歸順。’”

【示例】娘子,你夫妻是一世之事,莫要冷眼相看,須將好言諫勸丈夫,同心合膽,共做人家。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十一卷

129、同德一心[tóng dé yī xīn]

【解釋】指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出處】獨立蒼茫子《東京學界告鄉人書》:“為此説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緒,則亦已矣。”

130、同德同心[tóng dé tóng xīn]

【解釋】謂思想行動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出處】《舊唐書·馬燧傳》“長城壓境,鉅艦濟川,同德同心,扶危持顛。”明·羅貫中《平山冷燕》第一回:“然君臣同德同心,於茲可見。”

【示例】普勸國人,勿分爾我,同德同心,自成團體。 ——清·洪楝園《警黃鐘》第十齣

131、同心共膽[tóng xīn gòng dǎn]

【解釋】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膽”。

【出處】《後漢書·鄭太傳》:“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

【示例】你道是同心共膽,還待要騙口張舌。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