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百家姓

牛姓的起源與家譜

本文已影響 1.27W人 

至尞允被賜復本姓後,也都隨著一起改回為牛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牛姓的起源與家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姓的起源與家譜

牛氏分佈地區

據《郡望百家姓》中記載:牛氏望出隴西郡。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地。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

歷史來源

「牛」源出

1、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封微子(紂王庶兄)於宋,以奉湯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2、寮姓改為牛姓。據《隋書》及《路史》所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時侍中,賜姓牛(一說三國魏大將軍牛金之後,為避難改寮姓,至寮允賜復本姓)。

3、形成於民間。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

4、他族改姓而來。明清時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牛姓,為納西族;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歸鑲黃旗包衣管領;今滿、藏、土家、蒙古、東鄉、回、朝鮮、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皇帝商湯的後裔。周武王滅紂後,封商朝皇族微子於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牛父,官任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遊牧民族西戎狄人屢次犯宋,牛父曾率軍敗敵於長丘。後在一次作戰中,不幸壯烈殉國。因其為國而死,後世子孫即以其字為氏,稱牛姓。他們尊牛父為牛姓的得姓始祖。

堂號

隴西堂:實際上和牛姓望族郡號通用,隴西是牛姓繁衍發展中心,後世牛姓人不論走到哪裡,只要打出這個堂號,便會相認是同宗,最初都來自“隴西”,相互交談,倍感親切,有事相助,盡心盡力。太史堂:源自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既是紀念性的專用堂號,自然有歌功頌德之意。此外,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大雅堂”、“惟明堂”等。

遷徙分佈

牛姓在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戰國後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之牛姓人有:秦國大儒牛缺、趙國大將牛翦,以及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姓有入今河北、陝西等地者。兩漢時期牛姓歷史人物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後又到扶風任職,牛輔為董卓(董為甘肅臨洮人)親信,從其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為陝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紛爭,夷族入侵,導致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起來,並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後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於當世,併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陝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姓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佈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臺,遠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家族名人

一、尋根問祖

1、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帝王湯的後裔。始祖為宋微子啟。周朝建立以後,封商朝皇族微啟於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人名牛父,官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遊牧民族長逖人進攻宋國,牛父率軍抵禦,不幸戰死。他的兒子便以他的字為姓,稱牛氏。

2、寮姓改為牛姓。隋代牛弘,其父閤允。在魏做官時,賜姓牛。古代閤、古、寮、了常通用,故閤也作寮、了等姓。

3.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太史堂":唐朝牛鳳及,撰《唐書》。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記載:牛氏望出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

三、歷史名人

牛弘:字裡仁,北魏時,在隋朝任吏部尚書,人稱"大雅君子"。有文集。

牛大年:宋代寶章閣待制,字隆叟,揚州人。一生清cao,所至廉潔自將。

牛鳳及:唐代詩人。有《奉和受圖溫洛應制》詩。

牛僧孺:唐代太子少師,歷官官御史中丞。

牛皋:南宋初武將。

牛金星:明末起義領袖。

牛姓名字

一、牛盛俊、牛秉羽、牛侑帆、牛穎瑄、牛月甫、牛利偉、牛儀惟、牛心欣、牛美育、牛火義、牛添凌

二、牛昭明、牛幸湖、牛石善、牛友卿、牛乃嘉、牛維一、牛香佩、牛富貞、牛純愛、牛佐山、牛義雲

三、牛政吉、牛瑤瑩、牛枝政、牛亮陽、牛尚秀、牛揚育、牛旺其、牛青巨集、牛玟原、牛長緯、牛惟俐

四、牛呈威、牛德帆、牛偉帆、牛盈來、牛傑綺、牛筠法、牛剛源、牛妏心、牛平伯、牛振毓、牛仁以

五、牛金一、牛木佳、牛傑祥、牛孟峰、牛儒純、牛又元、牛治夢、牛利凡、牛丹哲、牛少瑞、牛千雪

六、牛禾漢、牛聖雪、牛慈生、牛丹劭、牛梅強、牛凱斌、牛姵夫、牛盈綠、牛光茜、牛聿泰、牛泰彥

七、牛廷法、牛卉旭、牛亭幸、牛豪淑、牛於順、牛燕任、牛玟諭、牛坤中、牛阿玲、牛書映、牛桂任

八、牛林真、牛蓉純、牛仁玲、牛蘭成、牛登青、牛珮堅、牛法修、牛妮宜、牛緯蓮、牛睿威、牛昱念

九、牛榮花、牛冰綺、牛康珠、牛青意、牛毓行、牛啟恬、牛毓英、牛白蓮、牛興劭、牛筠和、牛堯冰

十、牛左綸、牛建以、牛兆平、牛賢谷、牛政珊、牛林紫、牛鴻萍、牛俊豪、牛行亨、牛慈貞、牛幸皓

十一、牛凡新、牛書漢、牛任淳、牛妏軒、牛廷春、牛群瑩、牛小映、牛名瑞、牛柔易、牛姍海、牛伸珍

十二、牛阿達、牛冠夫、牛陽元、牛瑜修、牛岑峰、牛建隆、牛玄桓、牛修雨、牛嬌甫、牛名樺、牛豐禎

十三、牛季勇、牛剛聖、牛亦仁、牛寧堅、牛琬念、牛儀揚、牛凡榮、牛梅達、牛祥春、牛亞菁、牛劭宇

十四、牛凡祥、牛貴宸、牛卉伯、牛天茂、牛紫弘、牛於音、牛亮海、牛明源、牛志琪、牛左富、牛倫仲

十五、牛瑞士、牛祥潔、牛亦卿、牛禎玲、牛幸綠、牛賢蘋、牛雨法、牛伊貴、牛月以、牛琪坤、牛秉卿

十六、牛幼甫、牛屏儀、牛子堯、牛宸書、牛豪茜、牛映傑、牛函辛、牛巨集軒、牛德、牛允達、牛侑恭

十七、牛俊財、牛吟雯、牛幸、牛靖琇、牛之伶、牛宜萍、牛聖倩、牛旻彥、牛春竹、牛成能、牛延元

十八、牛星瑄、牛海來、牛育、牛巧生、牛吟亞、牛睿哲、牛法菱、牛名弘、牛竹玟、牛瑤姍、牛翰昇

十九、牛冰元、牛必達、牛馨俊、牛成菁、牛德娥、牛儒諭、牛子卿、牛珊能、牛姿凌、牛林夢

牛姓典故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戰國時趙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東漢時期,牛邯擔任護羌校尉,牛姓遂成隴西望族。十六國後趙石季龍"以韋杜牛辛皇甫胡樑七姓衣冠華胄,不在戌後限。"北朝時期,隴西大量牛姓因官播遷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來,山西牛氏日漸繁衍壯大,尤其在晉東南地區廣為分佈。

三國曹魏後將軍牛金因"牛繼馬後"讖語被司馬懿毒殺,子孫逃離。宋代《古今姓氏書辨正》記載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難到安定,改姓寮氏。據一些史籍、碑刻記載,唐代許多牛姓家狀都記載為牛金之後,如牛弘家族、牛肅家族,以及上黨一帶牛氏。山西壺關沙窟村近年因盜掘出土許多唐代牛姓家族墓誌,這些墓誌大都記載其先祖為牛金,官任上黨太守等職。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張姓村民建房時牛金墓及墓碑據說被發現,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後下落不明。從山西明初遷出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情況來看,宋元時期打鍋牛傳說已經在山西廣為流傳。今沙窟村流傳牛丞相因皇帝巡遊被饞抄家打鍋一說,依據本村牛姓以牛金為始祖來看,其打鍋傳說可能與牛金家族罹難有關。

北周末年,工部尚書寮允複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書等職,敕封為奇章公,史稱"大雅君子"。唐貞觀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參與弒殺隋煬帝,被流放到嶺表。貞觀七年唐太宗又下詔這些弒君罪臣"其子孫並宜禁錮,勿令齒敘",牛弘家族再次蒙難。唐天寶年間,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時期出現的"牛姓幹唐祚"讖語被周子諒參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涼杖殺。唐代後期,牛弘之後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職。因"牛李黨爭"緣故,李德裕一黨又刻意編撰《周秦行記》、《牛羊日曆》等文詆譭牛僧孺,此讖語被再次提及。

"牛姓幹唐祚"讖語為"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當時好事者解雲:"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幹唐祚。"故周子諒彈牛仙客,李德裕謗牛僧孺,皆以應圖讖為辭。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從歷史真實情況來看,此讖語預示唐末朱泚、朱溫之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正應讖語之驗。

除壺關流行的牛丞相打鍋傳說外,河南、山西兩地還流傳"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打鍋傳說。"猛牛撲帝王"描述為"牛肋插雙刀"或"牛生雙尾",也與"朱"字有關。清末以牛鳳山為代表的眾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為打鍋牛始祖,順理成章地解釋此"朱"字應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許多新的典故和傳說。但實際上,"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傳說與"牛姓幹唐祚"讖語關係更大,牛丞相打鍋傳說可能為"牛姓幹唐祚"的民間故事版本,另外再加上牛金、牛弘家族罹難故事變化、演繹而成。由於時間、地點、流說者不同進而演化出多種版本,此為民間傳說流傳的共性特點。今山西潞城賈村流傳"八角牛"傳說,"兩角犢子","八角牛"也,此可能為"牛姓幹唐祚"讖語的另一個民間版本,與牛丞相打鍋傳說異曲同工。

綜合考慮,牛丞相打鍋傳說應該始自唐代,但打鍋來源則有可能上溯到三國牛金罹難事件。

元代打鍋牛姓已經遍佈山西全省,尤其晉東南地區牛姓更為集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如定襄牛榮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潛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進士,如僅陵川一地就有牛潛、牛元偉、牛宗文三名牛姓進士。

明清之際,大量打鍋牛姓從山西分遷到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名稱有"打鍋牛"、"破鍋牛"、" 鍋茬牛"等多種稱謂,除牛丞相打鍋傳說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種兄弟破鍋傳說。千百年來,"打鍋牛是一家"祖訓一直在打鍋牛家族傳唱,族人見面往往先問一句"打鍋不打鍋?"回答"打鍋"的就是一家人。相識後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親切稱謂,給予熱情招待,成為牛氏家族獨有的風俗習慣。

清代乾隆初年,廣為流傳的18打鍋牛傳抄譜在河南濟源石露頭村始正式出現,乾嘉年間此譜在周邊地區得到初步傳播。道光、同治年間,由於汜水武狀元牛鳳山父子尋宗修譜影響,此譜開始在河南及其周邊廣大地區流傳。因為把打鍋牛與18打鍋牛混為一談緣故,很多打鍋牛家族認作18打鍋牛,造成牛氏家族亂認祖宗與家譜傳抄的濫觴現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網路、書籍等影響下,18打鍋牛家譜傳播更為迅速,更多的打鍋牛氏認到18打鍋牛。此風如不及時糾正,將對牛氏家族造成難以估量的文化劫難,後果不堪設想。

牛氏世系

牛姓是中國十大古姓之一(姒 虞 嬴 子 風 金天 偃 高陽 陶唐 牛),牛姓遠祖,可一直追溯於中華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生玄囂,玄囂生極,極生帝嚳。帝嚳即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稱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堯、摯(同父異母),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禹則傳位於其子啟。禹為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其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2世紀末至21世紀初。

堯之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3世紀(據傳其僅當政時間即達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時,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為司徒,管理臣民,封於商,賜姓子氏,其14世孫成湯,率天下諸侯打敗了荒淫無道的夏代最後一個君主桀,從而建立了商朝。商曆31帝、671年,商紂王時滅亡。

據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商紂王無道,周武王(姬發)率眾諸侯"誓於牧野",一舉推翻了其統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後,武王四處尋賢,把眾口皆碑且因反對商紂王而出逃在外的紂王庶兄微子請回封於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國開國君主,後亦成為中華牛姓始祖。

應當指出的是,據鄭樵《通志·氏族略》載,以王父(祖父)字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時,宋微子之後當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為氏的還有孔、樂、邊、魚、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為氏的,還有微、仇、求、獲等15姓,他們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

綜上所述,黃帝為中華牛氏的遠祖,微子啟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為牛氏的得姓祖, 牛大老為山東臨清陶山牛氏始祖、牛二老為河北清河牛氏始祖、牛四郎(字德剛)為山東章丘牛氏始祖、牛川即為十八打鍋牛(鍋碴牛)的總啟世祖。在以後的歷史變化中,打鍋(鍋碴)牛的後世則以不同的.分支啟世,其中一個分支"崗牛"則以崗祖啟世。而同牛姓一樣以微子啟為起始祖的孔、樂、邊、魚、皇甫、微、仇、求、獲等28姓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在歷史發展中自願由旁姓而改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員,納西族、滿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東鄉、朝鮮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則各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在眾多牛氏當中,以牛父為得姓祖,分別以牛大老、牛二老、牛四郎和牛川為啟世祖的中華牛氏源流一直極為單純。在2800餘年的發展繁衍當中,曾出現過扁擔牛、鞭杆牛、打鍋(鍋碴)牛等眾多分支,但從無被冒姓或混入的記錄,是一脈相傳的商湯後裔。如果從遺傳學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單純的牛氏是許多其他姓氏無法比擬的。作為牛氏子孫,應當以此引以自豪,進而激發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