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荔枝》說課稿精選2篇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荔枝》說課稿篇一:

《荔枝》說課稿精選2篇

《荔枝》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課文,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其中,我創設了情境,創設了輕鬆和諧的氛圍。

上課之前,我佈置學生預習課文,讓學生對荔枝先有所瞭解,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上網查查資料。上課開始,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吃過荔枝嗎?那你們能說說知道的荔枝嗎?”學生紛紛發言,其中有三位同學很認真,上網查了資料,一個說:“我知道蘇東坡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辭長做嶺南人。”我表揚了她的好學,然後我向學生解釋嶺南的地理位置,當時的生活條件,蘇東坡因何來到嶺南,解釋了這句詩的意思,引導學生體會荔枝的魅力。另一位同學說:“我在網上查到唐朝詩人杜牧寫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接著,我對學生解釋妃子是何人,唐朝玄宗皇帝為了博取愛妃的一笑,不惜從遙遠的嶺南快馬加鞭運送荔枝趕赴長安,不知累死了多少馬匹,真是勞命傷財,生活奢侈。還有一位同學發言說:“我知道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裡面寫荔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我對學生的發言作了解釋,使學生明白荔枝不宜久放,很難儲存。通過這一啟發談話,引出了不少關於荔枝的知識,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習興趣也更足了。

第二步,我讓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想“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

第三步,出示預習要求,佈置學生課內預習,同時我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讀書時學會做記號,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

第四步,檢查預習情況,並回答第三步中提出的問題“‘我’分別通過什麼方法認識荔枝的?”我深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故而在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盡情的交流,通過討論交流,在理請文章脈絡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小學教 學設計網

第五步,學習第一節。我指名學生朗讀第一節,讓學生邊聽邊劃出描寫荔枝的句子,然後交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句子,加深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抓住兩個重疊形式的詞語“鮮紅鮮紅”、“碧綠碧綠”,在語言環境中品析詞語,並用媒體演示,體會荔枝的鮮豔,長得好。

第六步,學習第二節。重點是學習老師說的一段話,找中心句,找描寫了荔枝的哪幾個方面?並引導學生說出這些句子的共同點(比喻句、排比句),然後指導感情朗讀。

此外,我注意課外延伸,知識的拓展,媒體演示了兩首描寫荔枝的古詩,以及荔枝營養價值的有關文字,增長了學生的見識。

最後,我讓學生說說,在這節課裡你學到了什麼?鼓勵學生思維的多元化,培養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讓他們敢思敢說,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整堂課的學習作一總結,讓學生能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真正能“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荔枝》說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交流的題目是《讓預設與生成更精彩》。

這是本學期我執教的一節普通的常態課,它對於我的意義在於:對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文章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荔枝》。作者圍繞荔枝寫了幾件小事,於細微處反映了母親對兒孫深厚的愛,表達了作者深切懷念母親的思想感情。文章用筆清新細膩、飽含深情,是一篇感悟親情,積累語言的好教材。

課前,我依據課程標準年段目標、教材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預設了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確定的重難點為:從課文的細節描寫入手,抓住重點詞句感受母親對兒孫深厚的愛,體會語言的表達效果。

上課一開始,我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母親,講一個令自己感動的生活細節。這為後面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帶著讀書要求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其中,有一個要求是:

結合課文內容將一句話補充完整:這是一位   的母親。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避免過於瑣碎的提問,讓語文課做到簡單而實用。後面的學習,都圍繞著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感悟展開。

學生作了初步的交流之後,再一次默讀課文,圍繞著“這是一位    的母親”讀讀悟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旁批感受。

[!--]

接下來進入到這堂課的重點環節,引導學生藉助自己的批註及課文的相關內容,深入交流所補充的這句話。學生說的比如:這是一位幸福的母親;這是一位理解兒子的母親;這是一位勤儉節約的母親,等等。教學時,我注意了指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語以及對關鍵詞語的感悟,來進一步體味語句所包含的情感。

最後,我用一段飽含深情的話語喚起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根據文章結尾“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寫幾句作者沒有說出的話。

課後,我對教學及時作了反思。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注意了充分依託文字,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是因為自己對課堂教學做了比較充分的預設;但我也發現自己在預設教學時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東西。這要從課堂上的一個小插曲說起:

學生在讀“我知道這一定是母親買的處理水果”時,我說:“孩子們,這個詞應該讀——處理”。很快,一個學生舉起了手,說:“老師,您說錯了。”邊說邊向我揚揚手裡的字典。我感到很尷尬,而孩子們的注意力也分散了,他們小聲議論著。這使接下來的學習一度陷入沉寂。

緊接著就是學母親端來一盤沙果這段描寫,文中是這樣寫的:“這是一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個都長著疤,有的還爛了皮,只是讓母親一一剜去了疤,洗得乾乾淨淨。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幾遍才洗成這般模樣。”這段感人的細節,很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進行情感薰陶和語言訓練的關鍵之處。

我讓孩子通過朗讀,抓住重點詞句談感受。然而孩子沒有進入狀態,只抓出了“一一”、“乾乾淨淨”、“幾遍”三個詞語,感受談得也不深。面對沉悶的課堂,我有些束手無策,只好讓孩子再讀一讀這段話。但這次讀,使課堂有了轉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我發現了孩子的思維方式:他們知道文章要表現的是母親對兒孫的關愛,因此他們便抓出了形容母親行為的詞語,而此處更多詞句在描寫沙果。這些細膩的描寫前後形成了對比。你看,作者筆下的沙果,先是“長著疤”、“爛了皮”,後來卻是“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紅的紋絡格外清晰”。作者想通過這些詞句傳遞給我們什麼呢?應該不僅僅是經母親的手,沙果變得可愛了,我還讀出了母親的勤儉,母愛,兒子對母親的感激。我感覺到自己現在才真正走進了文字,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於是,我準備抓住這個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來提問,引導孩子與文字展開對話。

孩子讀完後,我問:“看看這段話都是怎麼形容沙果的?劃出有關的詞句。好好讀一讀,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很快,舉起的小手又像小樹林一般了。接下來的教學漸入佳境,學生在文質兼美的課文中感悟著母子之愛,品味著語言的美。

就是這兩個小細節,讓我對什麼是“預設”有了新的認識。我一直銘記著我的導師說過的話:“沒有預設的教學是不負責任的教學,沒有生成的教學是忽略學生的教學。”這堂課,我受益於對生成資源的及時把握,但我卻忽略了預設的前提是認真研讀文字。我想起了最近在網上讀到的於永正老師的文章《我怎樣備課》。於老師認為,備課最重要的就是鑽研教材,而鑽研教材首先要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對生字、拿不準讀音的字,拿不準意思的詞,要查字典弄明白。知識性的東西,不能有半點含糊。是啊,如果課前自己認真研讀課文,怎麼會犯讀錯“處理”一詞的錯誤呢?學生的注意力怎麼會受到干擾呢?而那個使課堂有了轉機的提問,其實本應該在自己的預設之中啊!是自己對教學不負責任嗎?不是,是我的觀念出了問題,是對教參、教案的依賴使自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是可以得到的現成的東西太多,影響了自己鑽研教材的深度、廣度與厚度。

這節課,是學生動情的朗讀感染了我,使我得以真正走進文字,與作者展開了對話。可這,難道不該是在備課時下的功夫嗎?為什麼備課時自己沒有花點時間把課文認認真真朗讀兩遍呢?我們告訴孩子,朗讀是揣摩課文意境,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好方法,而同時,我們自己卻依賴著教參來理解文字。想到於老師備課時有朗讀課文的習慣,不讀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罷休的,自己竟有些汗顏。

充分的預設,是為了生成的精彩。這話沒錯。但面對著教科書和各種教輔資料,“充分預設”的希望怎麼能寄予後者身上?難怪以前自己常感困惑:教學為什麼會被預設牽著走?現在想來,大概就是對文字研讀不充分,對教輔資料照本宣科的原因吧。

其實,教參上的內容是有經驗的教師在認真鑽研文字之後,深入思考的結晶,能幫助我們瞭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更好地使用教材。但如果我們不事先獨立研讀文字、獨立思考,從教參上看到的只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比如一些知識,一些教學設計,而編者有價值的思考你卻不一定讀得出來。抓住描寫沙果的詞句感悟,教參上其實提到了,但因為自己沒有先獨立研讀文字,對教參上寫到的東西缺乏深入理解,結果也就視而不見了。我深深地意識到,對於教材,我們老師首先要自己把握,少依賴一些別人的、不經自己思考的東西,讓自己真正有所提高。正如萬洲區教科所所長付開國在近期《今日教育》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所說的:“鑽研教材,首先要拋開教輔資料,自讀自悟。有了真切的感悟,再借助資料增刪修補,取其精華,吸收創新。”

對話,是課堂的靈魂。閱讀教學是在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進行對話。其中,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是最為關鍵的。因此,課堂上,我們才會讓學生用心去讀書,用心去品味;引導他們去捕捉那些感人的細節,去感受那些平平常常的文字,從而實現與文字的對話。而要達到這一目的,讓我們老師先走進文字,與作者、與教材編者展開充分的對話吧,因為老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而我們老師,更應該在課改大潮中做一個思想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