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實用的幼兒園教案模板集錦4篇

本文已影響 2.72W人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幼兒園教案模板集錦4篇

幼兒園教案 篇1

  一、活動背景

一、二、三、go,隨著響亮的聲音一落,孩子們手中的陀螺也隨之飛落在地上,既快樂又興奮地轉起來,一雙雙明亮而活潑的雙眼齊刷刷地盯向了地面。最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們三個一堆、五個一群地蹲在一起比賽陀螺,陀螺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看到這個情景我很是莫名其妙,為何他們會如此精通地玩,一個個都是陀螺高手?為何他們會突然瞭解那麼多陀螺的知識,什麼暴旋戰鬥陀螺、閃光音樂陀螺、遙控戰鬥陀螺……一個個小問號縈繞在我的心頭。在與小朋友的談話中我的疑惑才迎刃而解,原因都來自於一部動畫《陀螺戰士》。孩子們口中常說的小龍就是裡面的角色。既然孩子們對玩陀螺那麼感興趣,又有著豐富的經驗。我想可以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科學知識,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孩子們探究科學的能力。

  活動一:談話活動:我最喜歡的陀螺

  目標

1、認識陀螺的外型特徵,知道陀螺的一些種類。

2、能說出自己喜歡陀螺的原因,願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準備:幼兒帶來自己喜歡的陀螺

  過程:

1、(出示陀螺)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老師提問:這是什麼?你玩過這樣的陀螺嗎?

2、你還玩過什麼樣的陀螺?

徐晟:我玩過擰的陀螺,

尤志浩:我玩過木頭的陀螺,也叫打不死陀螺;

周杰:我玩過裝電池有按扭的陀螺,

邵未龍:我見過遙控陀螺,很厲害的;

周舟:我玩過有發條的陀螺……

(評析:這樣的談話可以讓孩子瞭解到陀螺的種類有很多:木頭的,塑料的,擰的,有發條的,自動的。)

3、你喜歡什麼樣的陀螺?為什麼?

鬱幸嫻:我喜歡音樂發光戰鬥陀螺,因為它會發出火星;

戚奔:我喜歡白虎陀螺,因為它很厲害,可以打敗龍陀螺;

呂新煒:我喜歡大的陀螺,因為它可以轉很長的時間;

邵未龍:我喜歡小的陀螺,因為它轉的速度很快;

鄒蓉蓉:我喜歡牽牛陀螺,因為它很好玩;

蔣鈺:我喜歡鐵的陀螺,因為不容易壞……

(評析:孩子對陀螺真的是愛不釋手,又有過玩的經驗,所以在講的時候能充分表達自己的理由。由於孩子的知識能力有差異,所以喜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見,我們的談話內容一定要圍繞孩子已有的經驗進行。)

4、如果讓你設計一個陀螺,你想設計一個什麼樣的陀螺呢?

我想設計一個彩色的陀螺,我想設計一個噴火的陀螺,我想設計一個很厲害的陀螺,我想要一個會飛的陀螺……

(評析:從孩子們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喜歡陀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動畫中的角色厲害他就喜歡那個陀螺,有的是因為轉得快,有的是因為轉得穩,也有的是因為色彩或圖案漂亮。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小朋友對陀螺的種類也多了一些瞭解。那為什麼搖搖晃晃旋轉的陀螺不會倒下,為什麼陀螺旋轉的

時候會有的快有的慢呢,其中有什麼奧祕呢?)

  活動二探索活動:陀螺的奧祕

  目標:

1、進一步認識陀螺的構造,知道陀螺不倒的奧祕以及如何讓陀螺轉得時間長一點。

2、引發幼兒對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能嘗試說出自己的發現。

  準備: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的陀螺若干

過程:

1、(出示不同的陀螺)提問:

你們發現這些陀螺什麼地方是一樣的?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

周杰:陀螺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鬱幸嫻:陀螺的材料不一樣,有的是鐵的,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紙板的

邵未龍:陀螺的大小不一樣,花紋不一樣

徐天喜:很多的陀螺都有拉的東西,

朱若愚:陀螺的下面都有一個尖尖的東西

尤志浩:陀螺都是圓形的

(評析:在觀察的過程中,讓孩子明白了不管什麼樣的陀螺,它都有一個圓的面和一根軸,軸在圓圈的中間。)

2、重點認識戰鬥陀螺(幼兒帶的最多的一種)

戰鬥陀螺有三部分組成:最上面是有尖牙的攻擊器,中間的一層是金屬做的平衡輪,最下面的是使陀螺旋轉的拉線(即軸輪)。每次玩的時候要把這三部分裝好才可以玩。

師:你們知道為什麼拉了以後陀螺就可以轉起來呢?

尤志浩:因為裡面有齒輪

朱若愚:因為拉的繩上有尖尖的牙齒

朱文君:因為繩子是不平的

師:對了,(老師邊做邊說)繩子拉的時候帶動了裡面的齒輪就會轉了。

師:你在我們幼兒園的科學發現室有沒有玩過這樣的遊戲呢?

朱若愚:有過,就是大的輪子帶著小的輪子一起轉。

吳家樂:大輪子和小輪子是連在一起的。(評析:提高孩子對戰鬥陀螺的認識)

3、幼兒自由地玩陀螺,老師觀察指導,過後讓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

師:你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

唐尤偉:我玩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陀螺和李國慶的陀螺撞在一起發出了火花。(引導幼兒觀察他們的陀螺,發現兩隻陀螺都是鐵做的才能摩擦起火。)

邵未龍:我玩的時候發現顏色變了,都變成圓圈了。

秦奕恆:我發現大的陀螺會把小的陀螺打倒。

徐晟:我發現擰陀螺還可以倒過來玩,因為倒過來也有一個點可以放在地上轉起來。

師:陀螺什麼時候會不倒呢?

徐晨辰:陀螺在轉的時候不會倒,陀螺不轉的時候就倒了

周杰:拉不出來的時候陀螺也會倒。

邵未龍:當陀螺歪歪扭扭的時候就要倒了,轉的時候不會倒的

師:怎麼樣玩可以讓陀螺轉的時間長一點?

鬱幸嫻:用力拉就可以轉得時間長

唐尤偉:快一點拉就能轉得時間長,幼兒反駁:要慢一點拉

李國慶:把陀螺放得低一點拉,陀螺也可以轉

得時間長一點。

老師請兩個幼兒進行比賽驗證大家的說法是否正確,結果發現並不象小朋友說的那樣

邵未龍:我知道了是方法不對,方法對了就可以轉得時間長一點

吳家樂:在地上轉的時間長一點

朱若愚:光滑的地方轉得時間要長一點

徐天喜:大的陀螺轉的時間長一點

(評析: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通過自己的邊玩邊觀察,發現並驗證了陀螺轉得時間長短與方法是否正確、場地的光滑、陀螺的大小有一定的關係。)

師:陀螺在轉的時候你發現顏色有什麼變化?

尤志浩:陀螺在轉的時候顏色會夾在一起

鄒蓉蓉:陀螺在轉的時候顏色很漂亮,是一個一個彩色的圓圈

師:陀螺在轉的時候顏色會混合,就會變成色環,很漂亮。

(評析: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陀螺的許多知識,既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在老師的逐步引導下,孩子講述自己的發現,老師把孩子的發現進行共享,使沒有玩過的幼兒也對陀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瞭解了一些有關陀螺的知識。幼兒特別感興趣,氣氛也相當地熱烈。這是一個輕鬆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激發探索興趣的過程。)

  活動三數學活動:按特徵分類

  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陀螺的某一特徵設計標記,並進行多次分類,用數字進行記錄,鍛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2、繼續學習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培養幼兒的傾聽和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準備:每個小組有不同種類的陀螺5個,操作記錄紙,筆

  過程:

1、商討陀螺的分類標記:

(1)老師出示有代表性的陀螺,讓孩子觀察有什麼地方不同?

幼兒:顏色不同,大小不同,轉得速度不一樣,有的是擰的,有的是拉的……

(2)老師:今天我們要給陀螺來做標記

a:大小標記、顏色標記我們已經學過了,那速度標記可以怎麼畫呢?

朱文君:轉得慢的陀螺可以用蝸牛的線來表示

徐晨辰:轉得慢的陀螺可以小圓圈來表示

邵未龍:轉得快的標記可以饒很多很多的圓圈

朱若愚:轉得快的標記可以用飛機表示,慢地可以畫一隻蝸牛。

最後商討出快標記是畫很多密一點的圈,慢標記畫梳一點的圈。

B:材料標記可以怎麼做呢?

老師引導:鐵的陀螺在玩的時候會發生什麼變化?

唐尤偉:會有火星

秦奕恆:可以做火星標記

幼兒都很贊同

老師:那不是鐵的.材料做的怎麼表示呢?

邵未龍:可以做一個不是鐵的標記

朱文君:可以在火星上畫一條線(老師理解的就是否定標記)

師幼決定用火星表示鐵的材料。否定火星的標記用表示不是鐵做的陀螺。

C:玩法標記可以怎麼做?

老師:我們今天的陀螺中有擰陀螺,有戰鬥陀螺,可以設計什麼符號來標記呢?

邵未龍:擰陀螺可以畫一隻手

李國慶:拉的陀螺可以畫一條線

徐晟:拉的陀螺可以在一條線上畫一排牙齒,表示有齒輪

彭曉陽:拉的陀螺還可以畫手上有一條線。

最後師幼決定擰陀螺用手錶示,戰鬥陀螺用線表示

2、請幼兒給自己小組的陀螺分類並進行記錄,觀察孩子的活動情況

3、幼兒講述自己小組是怎麼分類,老師記錄幼兒的作業情況。

(評析:幼兒有過按特徵分類的基礎,只是以前的分類標記都是老師規定的,而今天是孩子們開動腦筋,自己的發現創造的,他們很感興趣。在活動中,幼兒才是真正的活動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輔助者。在活動中,既開發了幼兒的發散思維,又鍛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從孩子的反映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對做圖形標記也有了一定的經驗。考慮到幼兒有一定的能力差異,所以在商討出標記以後我是讓孩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錄。在學到一定的知識的同時,孩子又學會了怎樣與人合作。)

活動四合作活動:蒐集材料

目標:

1、探索製作陀螺的材料,能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願意參與材料的蒐集活動。

過程:

師:我們玩的陀螺除了可以買還可以怎麼辦呢?

幼:可以自己做。

:那我們可以用那些材料來做陀螺的面呢?

邵未龍:可以用彩色紙來做陀螺的面

尤志浩:可以用紙盒來做

秦奕恆:可以用瓶蓋子來做

周杰:不用彩色的紙也可以,可以用自己的蠟筆來塗色,也很漂亮。

師:哪些陀螺來做陀螺的軸呢?

周杰:可以用橡皮泥沾在上面

秦奕恆:可以用牙籤

邵未龍:可以用粗的毛線,尤志浩:可以用細的毛線,朱文君:毛線是一條繩子,太軟沒有用的。

朱文君:可以用吸管

徐晨辰:可以用筷子,幼兒反駁:筷子太長,徐晨辰:我可以把她弄短一點兒,或者買小的筷子。

呂新煒:可以用教室裡短的五彩小棒。

朱若愚:可以用螺絲來做。

師:讓我們一起來蒐集製做陀螺的材料。

(評析:師幼一起蒐集資料,幼兒在蒐集材料的過程中,既認識了一些材料的質地特徵,又要考慮承當陀螺的哪一部分,怎樣製作等,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又培養了幼兒思維能力。讓家長也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豐富活動的內涵,使活動更成功)

活動五手工活動:製作陀螺

目標:

1、學習製作陀螺,會給陀螺塗上漂亮的顏色,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2、提高孩子使用剪刀的技能,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

準備:不同材質的紙(有的剪成圓,有的要自己剪)剪刀、牙籤,火柴棒,蠟筆,吸管,螺絲等材料

過程:

一、

哦方案活動幼兒講自己的發現

活動之前有一個小朋友已在那裡用帶來中間有孔的塑料圓圈進行嘗試,結果發現用牙籤做軸太細,用筷子做軸太粗,就想到把筷子削細一點。

二、老師出示製作陀螺面的材料和做陀螺軸的材料

師:你覺得圓片可以做什麼?牙籤有什麼用?

幼:圓片可以做面,牙籤可以做軸

師:你知道為什麼要在圓片中間弄個小點呢?

邵未龍:棒可以從中間穿過去。

朱若愚:小棒放在中間才可以轉起來。

師:那我們在製作陀螺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李國慶:中間的小孔不能太大

周舟:要剪的光滑。

徐晨辰:小棒要從中間穿過去。

三、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製作陀螺

要求:先剪

,再塗色,最後做軸

四、幼兒自由玩自己製作的陀螺

師:你們在玩的時候發現什麼問題了嗎?

周杰、呂新煒等幾個小朋友都是選擇的薄的紙發現轉不起來,通過和同伴的比較明白太薄的材料不適合做陀螺的面,換材料再做。

唐尤偉:我選了個大的圓圈,很重,牙籤太細沒有辦法轉。

邵未龍:我一開始的時候可以轉,後來孔變大了就不可以了。

李國慶:我選了筷子做軸,筷子太重了不可以轉;邵未龍:要用很重的圓片才可以了;秦奕恆:可以把筷子弄短一點;

周舟:我塗的顏色是一條條的,轉的時候都變成彩色的圈圈了很漂亮。

朱若愚:我發現小圓比大圓轉得快。

吳家樂:我發現用吸收做的陀螺轉得很快

鄒蓉蓉:我也用吸管做的,也很轉很長時間。

呂新煒:我也用吸關管做的不可以轉

幼兒都來看陀螺旋轉,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後發現不能轉的原因是吸管長,陀螺的面小,幼兒建議他們剪掉一點。

吳怡辰:我的孔很小我還是轉不起來,老師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小棒不在中間,老師幫助孩子一起重新放小棒,轉起來了,孩子露出燦爛的笑容。

老師:你們覺得用牙籤的哪一邊放在下面好呢?

俞奇:不要用太尖的一頭

邵未龍:火柴棒也很的,我轉起來了。

老師:今天你們都嘗試用了不同的材料,知道不是什麼材料都可以做的對嗎?

(評析: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非常積極,老師也給予幼兒一定的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材料嘗試製作陀螺。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知道了哪些材料適合做陀螺的面,哪些材料適合做陀螺的軸,老師也有可惜的發現,原來吸管也可以做陀螺。另外還知道了陀螺能不能轉起來和軸的長短,孔的大小,棒在不在中間,面的重量都有一定的關係。這樣的發現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自己在玩的過程發現的,相信幼兒更會收益非淺。)

  活動感悟:

老師要了解孩子的世界,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你會發現其實和孩子溝通並不是很難。而且通過這樣的活動老師也能從孩子那裡學到很多。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把陀螺玩的出神入化的時候我根本就不會玩,也不知道怎麼裝。有一次我無意中拿了一個陀螺,可是沒有玩起來,小朋友馬上說“老師也不會玩啊,老師你裝反了,老師我來教你吧……”我心裡咯噔一下,原來,自認為簡單的東西並不是人人都會玩的。而我們的教學也是:老師以為很簡單的知識,也許對於有的孩子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而認為很難的東西,也許幼兒早已熟悉的不得了了。我們常說: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是給孩子一杯水,我們要有一桶活水。如果

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你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行,也會被孩子看不起的。作為老師,孩子喜歡玩的,我們要比他們更會玩,孩子感興趣的,我們要比他更感興趣。孩子知道的事情,我們要比他知道得更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讓孩子信任我們。

在整個一系列的活動中也不難看出孩子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特別願意參與這樣的活動,積極動腦;有的孩子玩的時候很會玩,但是不善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孩子在活動中善於發現問題,就好象徐晨辰她就在玩的過程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戰鬥陀螺都很快,如果拉條的齒輪很小,攻擊器的著力點很小,它也會影響轉的速度;有的孩子根本對這個活動沒有一點興趣。但不管怎麼樣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我想孩子一定能知道許多自己原來不瞭解的知識。

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觀看情境表演,知道與同伴一起玩桌面玩具時,要有次序地拿放玩具。

活動準備:

1、布袋木偶小猴、小狗各一隻。

2、桌面小積木一筐,放在一張桌子的中間。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圍成半圓坐好,教師的左右手分別套上小猴、小狗的木偶,藏在身後。

(二)教師操縱木偶情境表演“我們這樣玩”。

1、出示小猴、小狗,並互相問好,告訴幼兒:小猴、小狗要一起玩玩具啦,看看,它們是怎麼玩的。

2、小猴把放在桌子中間的積木筐拿到自己的面前,小狗說:“把玩具放在桌子中間吧,大家都拿得到。”小猴說:“好的”。就把玩具筐放到了桌子中間。

3、小狗說:“我用積木造房子。先要一塊長積木。”小狗從筐中挑了一塊長積木放在桌子上。

4、小猴說:“我用積木造大炮。先要一塊大積木。”小猴在筐子裡找呀找,找到了一塊大一點的積木,拿出來放在桌子上。

5、小狗說:“我造的房子是綠牆壁,我需要一塊綠積木”小狗找了一塊綠積木拿出來房子長積木的上面。

6、小猴說:“我要一塊紅積木”。小猴從筐裡拿起紅積木放在大積木的上面。

7、教師分別操縱小猴、小狗一塊一塊拿積木,直至搭出大炮和房子的造型。

(三)引導幼兒觀看小猴、小狗搭造的大炮和房子。教師表揚小猴、小狗能一塊一塊拿積木。

(四)告訴幼兒:玩具玩好啦,看看小猴、小狗怎樣收玩具。教師操縱木偶將積木自上而下一塊一塊拿起放回筐裡,然後放回玩具架上。

(五)用小猴、小狗的口吻告訴幼兒:“小朋友,我們是這樣玩玩具的,玩積木時要玩一塊拿一塊,玩好後一塊一塊放回去。請你們也像我們這樣玩玩具好嗎?再見。”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吃點心。

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1、用鼻子聞,識別各種氣味,瞭解鼻子的用處。

2、2、嘗試用觀察、比較、分類等方法識別氣味。

重點:幼兒能夠用鼻子識別各種氣味,並瞭解鼻子的用處。

難點:幼兒用觀察、比較、分類等方法識別氣味。

  活動準備:

1、1、裝有醋、酒、花露水的小瓶若干,紗布封口。

2、2、香皂、洗髮水、茶葉等。

  活動過程:

1、1、引出話題:

——“你們聞到什麼氣味?”

1、2、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指導幼兒瞭解鼻子的用處:“小鼻子上有什麼?用手捏住鼻孔,聞得到氣味嗎?”

(2)——請幼兒識別瓶蓋封口的瓶子裡散發出的氣味:“桌上放著許多小瓶子,用鼻子聞一聞裡面是什麼,然後告訴大家。”

(3)——請幼兒交流自己聞到的不同氣味:“這個瓶子裡裝的是什麼?”“這兩個瓶子裡裝的東西看上去差不多,它們是一種東西嗎?為什麼?”

(4)3、教師小結:花露水是香香的,黃酒有股酒香味,醋香味兒。

2、4、引導幼兒比較分類:

(1)——出示各種帶氣味的物品:“用鼻子聞一聞這些物品是什麼氣味,如果聞到的氣味和剛才聞到的花露水、黃酒、醋的氣味差不多,就把物品分別送到相應的放置酒、醋的桌上去。”

(2)——請幼兒給物品分類並驗證:“防有花露水、酒、醋的三張桌上分別又放了哪些東西?”“這些又是什麼氣味的東西?為什麼它們在一起做朋友?”

幼兒園教案 篇4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侷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現、操作,進而創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2.桌子八張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裡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匯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並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後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麼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2.那你是怎麼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範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並示範)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麼樣?(每請一個幼兒示範後,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裡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援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後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麼量的?怎麼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3.你們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呢?為什麼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後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後回答)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捲尺等。

[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節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於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活動在此逐漸深入,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即"為什麼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後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物件,進行測量並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麼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物件、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並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並記錄之後,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範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麼?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係更為融洽。]六、活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