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昆蟲記》有感的範文

本文已影響 1.69W人 

在19世紀的一天下午,法國有一個少年,他正趴在草坪上觀察著某種小東西,過往的馬車、人群都沒有引起他的注意,他聚精會神地做著筆記,對別人的嘲笑與呼喊毫不理睬。他就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

讀《昆蟲記》有感的範文

《昆蟲記》,它是一本傳奇之作,它融合了法布林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學形態,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沒有哪位作傢俱備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蟲學造詣。但法布林做到了!

然而,法布林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偏見”,二是“貧窮”。法布林勤奮刻苦,銳意進取,從農民後代變成一位中學教師:中學教書二十餘年他兢兢業業,同時業餘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出色的論文。儘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學講堂”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開闢獨立的昆蟲實驗室的願望始終得不到支援。教育,科學界權威們,骨子裡看不起他的自學學歷,看不慣他的研究方向。這種漠視與某些人的'虛偽,庸俗,妒忌心理合拍,長期構成對法布林的偏見。法布林生在窮苦人家,靠自己打工,讀完了小學,中學;成年後只靠中學教師的工資,要顧慮七口之家的生活,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溫飽。然而,法布林沒有向“偏見”和“貧困”屈服。他依然勤於自修,擴充知識儲蓄,堅持不懈地觀察試驗,不斷獲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擊“偏見”。他擠出每一分錢,購買壇、罐、箱、籠,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積累研究資料,化教書匠之“貧困”為昆蟲學之富有。

法布林活了九十多歲,他耗費了他畢生的精力來研究昆蟲,來寫這本書,正是他這樣的堅持與熱愛,才為後人們留下了《昆蟲記》這一部“科學與詩完美結合”的傳世佳作,使我們能夠遨遊在昆蟲的世界裡。

迎著“偏見”,伴著“貧窮”,不怕“犧牲”,“冒犯”和“忘卻”,這一切,就是為了那個“真”字。追求真理,探索真相,可謂“求真”。求真,這就是“法布林的精神”。讀《昆蟲記》,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昆蟲的大千世界,更應該看到的是法布林“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