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62W人 

導語:人們絕對需要現實主義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經歷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人,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愛情、親情和友情。《七月與安生》正是這麼一部作品。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七月與安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1】

七月比安生要複雜。表面上七月是一個乖孩子,學校的三好學生,家裡的乖寶寶,一切沿著既定軌跡走著。與安生成為好友也許是計劃外的事,安生奔放叛逆,與七月格格不入。可是安生的灑脫自由,也是七月內心的羨慕。七月的內心一直住著一個安生。與安生的相遇是選擇也是宿命。

安生流浪各地,七月跟著她的明信片走遍世界,卻從不離開家鄉,其中一個原因也許就是害怕自己真實的內心被激發而不可收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七月十分羨慕、甚至嫉妒安生。七月羨慕安生的忠於內心和膽大妄為。說實話,每個人心中都有叛逆的因子,其實大多數青春期的乖乖女多多少少羨慕過那些壞女孩,幻想過自己像他們一樣抽菸喝酒打架,呼朋喚友,和不同的男孩子談戀愛。但是大多是人沒有遇到一個像安生一樣的朋友。

可是,想象總會被現實擊碎,七月心中的安生儘管叛逆,卻是真實的忠於自我的那個人。在兩人同遊上海的時候,七月知道原來安生這些年為了生存也曾放縱,她討厭這樣的安生,也討厭當年逼走安生的那個自己。

“我恨你,可是我也只有你。”無論他們如何相互傷害,永遠會被緊緊綁在一起,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樣無法剝離。安生曾經替七月過她嚮往的生活,而七月就像安生心中完美的白月光。

把我的胳膊借你靠

安生,人不如其名,一點都不安生。學習不好、不聽話、叛逆,沒有家庭溫暖的安生有自己的一層保護殼。遇到七月以前,安生是孤獨的,遇到七月以後,安生彷彿找到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安生心中,七月是她唯一的朋友,甚至是親人。

所以在第一次從七月口中聽到家明這個名字的時候,她突然意識到以後七月不再是她一個人的七月,朋友的愛會被分走一大部分。她又一次感到了孤獨、不安甚至是背叛和嫉妒。

“我愛你,所以我不希望你去愛別人。”也許,安生從始至終都沒有愛過家明,她只是不想讓家明搶走七月。這無關性別,而是從沒體會過親情、友情的安生的一種獨佔心理,希望在七月心中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那個人。

安生是個簡單的人,但是她不傻。離開家,更多的是因為自己不想成為七月的敵人,也許她敏感地意識到了如果自己不離開,她和七月很可能貌合神離,最終形同陌路,而安生不願意變成這樣。所以她跟著一個合適的人,一個自己不愛的人開始了北漂生活。這段流浪的日子裡,安生與七月一直相互通訊,從明信片上知道對方的生活現狀,也體會對方的、與自己截然不同的那個令人羨慕的人生。

也許真的是距離產生美,再親密的朋友之間也需要隔著一個安全距離,在明信片上的七月與安生彷彿回到十三歲初識得美好,帶著對方去看一個不同的世界,這樣一個人就可以同時擁有自己和對方的兩個人生。當然,除了那句“問候家明”。安生真的是在關心家明嗎?也不盡然吧。

青春要是永遠停留在十三歲該有多好。安生永遠可以是七月最重要的那個唯一。

當然電影中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得處理,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一部值得回味思考的電影就可以列入好電影的範圍。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2】

整部電影很有巖井俊二的風格,慢慢地一種嘲諷命運的殘酷。配樂和影像風格相得益彰,充分體現出曾國祥細膩的風格,無論是技巧還是風格,都呈現出藝術品的特質。至於表演方面,周冬雨奉獻了演藝生涯最精彩的表演,馬思純維持了一貫的水平。兩個女孩的情感變化,在他們充滿張力的表演中,一部部走向沒有希望的懸崖。

真絕望啊。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

大部分的中國電影願意,順理成章。而這部電影,是為了結局而講故事。前面的鋪墊,都是為了最後殘忍的爆發。兩個女孩性格的鋪墊,也都為了最後那視死如歸的流浪。

兩個女孩,彷彿是一個人。但是安生羨慕七月的安穩,七月又羨慕安生的自由。

可是安生不知道,七月的安穩是犧牲了所有關於自由的幻想,而七月也不知道安生的自由是犧牲了所有關於安穩地依賴。兩個女孩在不同的風格中凝望著對方,並想成為對方。可他們並沒勇氣朝另一個自己邁開一步。

安生害怕失去自由,七月害怕失去安穩。

直到安生髮現自由久了,想回歸安穩,老天都會和你作對;直到七月發現,想一直安穩,卻註定被安穩拋棄。

無論什麼樣的日子,過得太久,日子就會嫌棄你的。

於是七月背起行囊,選擇像安生當初一樣流浪;於是安生愛上一個普通的男人,選擇像七月當初一樣,過上安穩的日子。

可是這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殘忍的事情,因為承受過太多傷痕累累,他們卻仍然走上與當初選擇截然相反的道路。似乎青春就白白浪費,但青春不會浪費的,走過的就值得珍惜。

雖然只是有一點點無奈。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3】

在我的觀影史上,最好的電影都是西方的,後來韓國的一些電影不錯,越來越好看,但自從我1988年從美國留學歸來,對中國電影的印象卻是:還沒有到能夠看的.程度。

回顧中國電影的歷史,小時候看過些描寫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的電影,比如《小兵張嘎》之類的(我們小學的一位長著娃娃臉的小女生還被選中在電影裡出演一個群眾演員——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電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個樣板戲,全世界電影史上沒有見過的奇觀是:為了一個電影的評價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開會定奪(以大慶王進喜為原型的《創業》)。你能想象美國總統副總統開會定奪一部好萊塢電影能不能上映嗎?那個時候大家完全沒有電影可看難道不是必然的嗎?

改革開放之後我去了美國,回來後看到中國有電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傳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國際電影節得獎了。我把近年來的獲獎電影分成兩類,一類是浪漫主義的,一類是現實主義的,前一類如張藝謀的電影;後一類如賈樟柯的電影。這些電影不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經達到了電影藝術的巔峰。然而,不客氣地說,屬於商業電影範疇的各種型別片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像郭敬明韓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專業導演做的,只能說是蹣跚學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錦華,問她對《小時代》的評價,她老實不客氣地對我說:你別跟我提這個,那根本就不是電影)。所以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型別片還沒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來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劇片,票房動輒過億的都是這類,中國觀眾對於宣傳教育片的反彈以一種誇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除了喜劇片,嚴肅一點的全都無法接受,沒人看。記得《萬箭穿心》上映前,營銷忽發奇想,想讓文化人來幫助宣傳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後想句宣傳詞。我看後覺得非常好,想的宣傳詞是:這是曹禺《雷雨》之後最好的一個悲劇。沒想到被他們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傳語中出現“悲劇”二字,票房就完全沒指望了。難道中國的觀眾已經完全受不了任何嚴肅和沉重的話題了?

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嚴肅主題的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在艱難地發展著,我們看到比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繪了一個普通的人際關係,一個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過《七月與安生》之後,我欣慰地感到:中國的寫實主義電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準了,而且已經相當好看了。影片描寫的是兩個女孩的友情,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以及後面發生的一系列衝突,悲歡離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驗著她們的友情,她們的友情命運如何?是中斷還是延續?最終是個什麼結局?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帶著這個懸念,從頭到尾,不能釋懷。一個劇,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這部電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節讓人覺得合理、合適、合乎人物關係的邏輯。就像沈從文有一次所說的,寫小說的祕訣就在於“合適”,這是最見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國的電影觀眾除了被宣傳受教育和無厘頭搞笑之外,也會慢慢成熟起來,而成熟起來的觀眾需要思考,需要感動,不僅需要被逗笑,還需要跟著劇情流淚,需要能夠在自己的人生經驗中引起共鳴的作品。就像那些得獎影片可以被分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類一樣,型別片中也有這樣兩類:在那些懸疑片、喜劇片中,其中的情節都是人一生也不會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從來不會在現實中遇到的人,這就是浪漫主義的電影。而我相信,人們絕對需要現實主義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經歷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人,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我看來,《七月與安生》就是這樣一部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影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