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中國古代官學的發展史

本文已影響 2.75W人 

我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也是教育起源與學校產生較早的國家。據古籍記載,董仲舒認為在五帝時代,我國已有名為“成均”的學校,現在看來只能視為有關學校萌芽的傳說。我國正式的學校,則產生於奴隸制國家建立之後的夏朝。

中國古代官學的發展史

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種學校。庠,是養老與教育兼施的機構;序,則有明顯的武士教育的特點;校,已發展成為一種比較完備的軍體性教育機構。

商代的學校除“庠”、“序”之外,又增加了“學”和“瞽宗”。“學”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是學校教育成型的標誌,“瞽宗”,設有專職的教師,是傳授禮樂,造就士子的專門機構。商朝學校已有大學、小學之分,教育內容以宗教和軍事為主,還要進行讀、寫、算的教學。

西周教育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學制系統。分國學與鄉學兩類。國學為中央官學,鄉學為地方官學。國學分大學與小學兩級。鄉學按照地方行政區劃設立,只設一級。西周官學劃分為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兩種型別,影響深遠。大學分為五學,即所謂“成均,上庠、辟雍、東序、瞽宗”;五學並舉之規模,在世界教育史居領先地位。

秦朝實施“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文教政策,造成學校教育的倒退和逆轉。漢武帝時創立太學,標誌著我國封建官學制度的確立。漢代官學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中央官學有大學性質的太學,有特殊性質的鴻都門學(相當於文藝專科學院)、四姓小侯學(外戚集團創辦的貴族學校)等。地方官學按行政區劃,分別設立學(郡國設立的,中學性質)、校(道邑設立的,中學性質)、庠(鄉設立的,小學性質)、序(聚設立的,小學性質),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我國封建官學制度發展到唐代,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古代官學不僅依行政所屬可以分為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而且依學校的性質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有專修儒經的學校,如中央官學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等。有專科學校,如直屬國子監管轄的律學、算學、書學是大學性質的專科學校,太醫署所轄醫學校,太卜署所轄的卜筮學校,司天臺所轄的天文、歷數、漏刻學校,太卜寺所轄的獸醫學校等,均屬職官性的專科學校,地方府州大學中,也設立了醫學科,在普通學校中開設自然科學等實用學科的學校,稱為實科學校。在歐洲,直到l7、18世紀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才出現這類學校。而我們國家,早於歐洲一千年,在唐朝就創立了實科學校,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還有特殊學校,如弘文館,以詳盡圖籍教授學生,崇文館,以經籍圖書教授學生。總之,多種形式辦學,是唐代官學一大特點。

封建官學隨著社會的前進,曲折地發展著。宋朝官學對學生入學資格有所放寬,明朝國子學的教育物件更為擴大。宋代增設武學與畫學,學校型別不斷增加,唐代以後,官學的教學內容不斷增加,南宋到清代,《四書》已成為重要的教材,史學與文學內容也有所增加。

明朝中葉以後,封建制度進入了衰敗沒落階段,封建官學制度則淪為鉗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曾遭到明清之際啟蒙思想家與教育家的抨擊。至近代,革命的洪流,終於將封建官學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使我國教育進入了新階段——私學。

古代私學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已見端倪。私學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則是在春秋戰國之際興起的。

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是私學的初創階段,成就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墨家。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我國古代教育發展史上,是承前啟後的偉人。其門生弟子多繼承他開創的事業,私人講學授徒。子夏辦學頗有成就,所培養的弟子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等,皆“為王者師”。孟軻所辦私學也盛況空前,“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墨子·公輸》中,墨子自稱有弟子三百人。墨傢俬學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其紀律嚴格,弟子為義戰而死,視死如歸。

戰國中期,諸子蜂起,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之學,大大豐富了我國私學的內容。

縱觀我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歷史,私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就程度而言,可分兩級。蒙養教學與經師講學,前者相當於中、小學,後者相當於大學。就主要形式而言,可分三種:經師講學、蒙養教學和家學傳授。

漢代經師講學之風很盛,東漢更為興旺發達,學生人數遠遠超過太學。兩漢私學門下,有不少著名的大師,馬融、鄭玄等即為最有名者,他們的弟子常有數百上千人。鄭玄是一位極負盛譽的教育家,他在戰亂中,從教20餘年,及門弟子不下數千,著錄弟子萬人。等他死時,“自郡守以下受業者,繚緩赴會千餘人”。黟從鄭玄的生平可見漢代私學之一斑。

隋唐之際官學繁榮,私學也頗發達,隋朝大儒王通,為著名的私人講學者。宋代私人教學極為發達,著名講學者有孫明覆、胡安定、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等人。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以救國仁民為宗旨,一邊著書立說,一邊講學授徒。

封建官學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養教學,此項教育任務,多由民間私學承擔。漢代蒙學名曰“書館”;其師稱為“書師”。唐代蒙學亦有村校之稱。蒙養教學至宋代日益完備。我國古代通行的蒙學教本為“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宋元蒙養教學之所,有鄉校,家塾、冬學等名稱,設定普遍,據稱“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宋代蒙學十分重視學詩作對。據古籍記載,宋代詩人蘇軾曾測試過一農村蒙學八歲小童孫仲益。蘇軾出題曰:“衡茅稚子璠璵器”,孫仲益立刻對曰:“翰苑仙人錦繡腸”,蘇軾大加讚賞。這一軼事,反映了宋代蒙學學詩作對的水平。

明代蒙學分家塾(私立的),義學(地方宗族公立的)、社學(官辦與公助結合的)三類。清代蒙學亦分三類:一類稱教館或坐館,這是有錢人聘請教師在家教讀子弟的蒙學;二類稱家塾或私塾,這是教師私人在家教授生徒的蒙學;三類稱義學或義塾,這是地方宗族設定的蒙學。

家學傳授,是古代私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卜筮之術與史學,是最古老的家學傳授內容。後來,百工技藝,無專門傳授之所,則以家傳為主。經學昌盛之後,也成為家學的重要內容。歷代經師,大多都受家學的影響。科學、文學、藝術,在古代也常通過家學傳授相承、發展。

總之,經師講學、蒙養教學、家學傳授,這是我國古代私學的主要形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