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資料

本文已影響 1.94W人 

端午節是唯一一個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這就說明了端午節文化的代表性。下面是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歡迎參考閱讀!

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資料

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資料

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資料 第2張

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資料 第3張

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資料 第4張

端午節的傳說手抄報資料 第5張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雖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戴香包

端午節戴佩飾香包之類的小物件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顏色鮮豔,袋囊內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湖南汨羅市,賽龍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而在廣東,龍舟競渡之前,要首先進行請龍、祭神的儀式。

賽龍舟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範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名稱與來歷

一、端午的名稱

端午為什麼要叫端午?它還有哪些其他的名字?端午究竟從何而來?最初的端午究竟是什麼樣子?端午和我們崇尚的龍文化有著怎樣的'淵源?看似熟悉的端午,它的身上卻有著太多的祕密不為我們所知。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周處給後世中國人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不過在中國百姓心中,更為人們所熟悉的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圖為周處處三害故事插圖——周處鬥蛟龍。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的緣起和許多節俗活動均與夏令有關,且與夏至時間相鄰,故稱為夏節。晉代周處《風土記》就說過:“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國畫《端陽佳節》。端陽節是端午的別名之一。也許您還不知道,端午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別名最多的一個。每一個名稱,都代表了人們對端午這個傳統節日的一種獨特理解。

據統計端午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面板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也稱“菖蒲節”。

二、端午的來歷

位於介休綿山的介子推母子像。介子推是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人認為端午的由來與他有關。關於端午的由來,歷代學者有著不同的說法,各地也都有著很多傳說。我們只能把這些說法羅列出來,供諸君一覽。至於哪一種說法更接近真相,還有賴於學者們進一步考證。

一說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說認為端午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六說認為樑宗懍《荊州歲時記》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認為端午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廕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於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傑專門劫富濟貧,後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於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以示悼念。

在上述這些傳說中,紀念屈原成了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屈原是為國家而死,他的死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加上其剛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詩作的深遠影響,秦漢以後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為人們所認同並相沿迄今。

(一)解讀端午起源諸說

我國夏季中最重要的節日當推“端午”。

端午何時起源?長期以來聚訟紛紜,至今仍在爭論不休。倘若我們把思維準星對準端午,在浩繁的文獻堆中梳理節日的塵封記憶,就會發現關注端午探其源流的學者頗多,且代不乏人。

(二)古代學者學說

端午早已走進學者書齋,古人對端午論述影響較大的學說有三:

漢服同胞舉行浴蘭節儀式,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慶祝傳統節日端午。

端午節謎語

1.謎語:糯米飯糰加點肉,脫去長葉味道濃。 (打一節日食品)

謎底:粽子

2.謎題:人生豈為己,終需立得正。 (打一傳統節日)

謎底:端午

3.謎題:出個主意度端午 (打4字常言一)

謎底:有點過節

4.謎題:馬頭栓在竹杆上 (打一民間節日)

謎底:端午節

5.謎題:小米成點心,需乞求二字。 (打一端午節習俗)

謎底:吃粽子

6.謎題:日出日中和日落 (打四字時間用語)

謎底:端午晚上

7.謎題:笙簫笛管過端午 (打一語文名詞)

謎底:多音節

8.謎題:清明木蘭開,直到端午謝。 (打一花卉名)

謎底:節節花

9.謎題:“端午偏逢風雨狂” (打4字常言)

謎底:有點過節

10.謎題:高俅最後投誰去,好運一來終升遷。 (打一節名)

謎底:端午

11.謎題:九十年代何為先。(打一節日)

謎底:端午節

12.謎題:舉杯盡飲添歸心。(打一節日)

謎底:端午節

13.謎題:馬年伊始。(打一節日)

謎底:端午節

14.謎題:馬年歲首須省儉。(打一節日)

謎底:端午節

15.謎題:馬前潑水。(節日紀念日)

謎底:端午節

16.謎語:一個白胖子,裹著綠葉子,腳扎細繩子,裝著紅米和棗子。 (打一食物)

謎底:粽子

17.謎語:三角四樓房,珍珠裡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打一食物)

謎底:粽子

18.謎語: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貧,半世煎熬。 (打一食物)

謎底:粽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