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有關高考語文作文彙編八篇

本文已影響 1.89W人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高考語文作文彙編八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灶。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著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駁論文怎麼寫

第一招

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

第二招

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為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第三招

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著反駁。

和高考作文題觀點抬槓,也能得高分?至少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專家組、評價組組長、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潘新和,就是這麼認為的。

潘新和4日在廈門一中教授如何寫議論文,他說,現在的風向標是:老老實實地順著命題者給的材料來論證,大多也就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和材料觀點抬槓,寫駁論,那麼,就奔著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高考作文滿分70分)。

這其中的區別是:前者是傳統的論證文只選擇符合自己論點的論據,自圓其說,是不講理的;後者是駁論文看到觀點可能出現的對立面,駁人駁己,是講理。

他因此號召高考考生們拋棄論證法來寫議論文,取而代之用駁論法。現在高考作文題基本上都是以議論文形式出現。

潘新和被稱為是福建語文界的三大俠客之一,因為對議論文傳統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的批判而聞名。

批單純堆砌論據不是好作文

潘新和在當日題為《議論文怎樣立意、說理》的講座中,首先痛批了20xx年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認為它不講理。

當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給的是袁隆平材料,袁說:工作讓工作的人有個好身體,讓工作的人有個夢想。這篇滿分作文就是傳統的議論文寫法:作者順著材料,首先確定自己觀點:熱愛便會產生創造力,接著,旁徵博引正反論證觀點:熱愛造就創造力,今天的人沒有熱愛,只追求名利,因此沒有創造力。

潘新和反問:熱愛便有創造力?現實中,很多的熱愛產生不了創造力。但是,作者不管讀者信不信,片面地抓住某一觀點,對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視而不見。

潘新和說,這樣論證性的議論文只是自圓其說,就是不講理。

他還批評了論證法的備考方法:準備一大堆材料作為論據,再根據論點往其中套。

這點在那篇高考滿分作文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到800字的作文裡,作者引用了一大堆大人物的話,拼命堆砌論據。

潘新和甚至認為,它之所以能得滿分,一個原因是改卷老師巨大的心理壓力旁徵博引的論據顯示這位學生似乎看了不少的書,一些書可能連老師都沒讀過,所以,這麼勤奮的學生,該給多少分,老師,您看著辦吧。

在潘新和看來,這篇不講理的作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四十多分。 挺有獨特見解才能得高分

潘新和說,議論文不能論證,而要駁論通過分析各種矛盾等來講道理。他以20xx年福建省高考的另一篇滿分作文為例,來說明議論文如何講理。

那年的作文題圍繞著馮驥才的話展開,即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這篇被潘新和樹立為正面典型的滿分作文以《人生的賽跑》為題,作者首先和命題者抬槓:人生的賽跑,其實不在你跑了多少路程,而在於是否過得有意義。接著,作者一層層地講理,例如人生賽跑有時好比雷鋒和一個長壽的惡人;一些人在賽跑中懂得放慢腳步,欣賞沿路風景,遠比執著於賽跑累得滿頭大汗的人有意義。

潘新和說,這篇滿分作文給我們一個訊號: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潘新和說,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當然,他強調,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灶。

潘新和認為,一般論證性的議論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著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支招】

寫議論文得眼睛帶刺

如何用分析來寫講理的議論文?潘新和教了三招。

第一招: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以知識就是力量為例,有知識就有力量嗎?許多人有知識沒有力量,讀死書的人,什麼力量也沒有。

第二招: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為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例如近墨者黑的論題,它對立面是近墨者白,或赤,因此不能武斷地說近墨者黑,那麼,就要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

第三招是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著反駁。

總之,按照潘新和的方法,一個駁論文的構成是:開頭提出揭示矛盾的論題,如創造基於熱愛,但是,熱愛未必就會有創造;中段分析論題,包括矛盾、原因和條件,創造也需要有天資、學識、勤奮、信心尤其是想象力、創造力;最後得出結論,如創造需要先天、後天,主觀與客觀等,缺一不可,否則功虧一簣。

潘新和認為,如果學生的眼睛從此帶了刺,勾住每個論題、命題觀點,學會運用分析矛盾、原因、條件等方法來說理,那麼,這樣的駁論文肯定得高分。

【反響】

學生:這簡直是顛覆

這個傳授高考高分作文祕訣的講座,照理說,應該讓高三學生聽,但當日參加講座的是高二學生,有人說,怕引起高三學生思維的混亂。

當日聽完講座,一位男生說:這簡直是顛覆!在被問及他是否敢用駁論法來寫高考議論文時,他說,我可不敢冒這個險,要是遇上保守的改卷老師,那不就要壯烈犧牲了嗎?

老師:發散思維很重要

廈門一中高中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說,已嘗試駁論文的寫法。

廈門一中語文教師戴祖武說,駁論文的實質其實就是發散思維,我們努力讓學生明白:任何議論文,實際上是一道辯題,都有正方反方,當你選正方時,心中還有反方,要多層次分析論題。總之,要以理服人,趕在讀者反駁論點之前,把別人可能反駁你的各種可能指出來,然後一一否定,封住他們的嘴。

戴祖武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福建高考好作文的風向標,慢慢地在朝駁論文方向變化,不再追求華麗語言和堆砌的論據。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巨集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雲捲雲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啟電視,世界範圍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為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並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於自然,人理應藉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巨集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巨集通科學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於自然,甚為渺少,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祕,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巨集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通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資訊、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侷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於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給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於自然山水,感受天光雲影之變,細觀雲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於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法,也無法抵抗科學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學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巨集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巨集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1.然而,喚起消費者的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唯有創新能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郭光華《商品開發技巧》

2.市場經濟全靠自己闖蕩,在求異的同時就要創新。具體的感覺是,要把繁華世界看作蠻荒一片,把已經光彩奪目的物質文明看作還未開墾的處女地,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開拓、塑造自己心目中的文明世界。——顏建中《第四產業大崛起》

3.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愛因斯坦

4.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培根

5.最漂亮的聘禮就是才幹。——巴爾扎克《賽查·皮羅多盛衰記》

6.真正忙碌的人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塞涅卡(古羅馬)

7.日日創新。——日本索尼公司

8.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普西曾經深刻地指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間的分水嶺。”——朗加明《創新的奧祕》

9.全人類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個的頭顱裡,全世界要是都萃集於一個人的腦子裡,那種狀況,如果延續下去,就會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慘世界》

10.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過這短的一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戲劇集》

11.商品開發離不開創新構想,創新構想是人類智慧中最美麗的花朵。——郭光華《商品開發技巧》

12.對於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郎加明《創新的奧祕》

13.基於聰明的設想出現的創新數量極大,哪怕成功的百分比比較小,仍然成為開闢新行業、提供新職業、給經濟增添新的活動面的相當巨大的源泉。——彼得·德魯克

14.以空前未有的熱情,煥發青春的創新功能,激發人人獨特的創新精神,使民族的、國家的創新智慧來一個總髮動!使個體的、群體的創新潛能來一個大爆發!——金馬

15.事業是欄杆,我們扶著它在深淵的邊沿上走路。——高爾基《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今年高考塵埃剛剛落定,文匯報《文匯教育》週刊即以整版篇幅刊登文章專門介紹國外高考的作文題(文章刊於20xx年6月28日),大有其深意,關於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反思。

上世紀初,愛國教育家黃炎培先生為了辦好中國的職業教育,踏訪美國、英國、日本、菲律賓等地。他說:“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國內考察,尋病源也”。他明確表示是去西方找藥方的。睜眼看世界很有必要,多一點見識,才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我們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希望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以真正改變作文命題現狀,縮短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

●一個好的題目,會讓人產生應答的慾望,會引發人無限的思考趣味;一個愚蠢的問題,只會令人感覺無聊、乏味,回答這樣的問題無疑是一種痛苦。

●好的命題其實是很樸素的,就是要解決一個具體的、明確的問題。它在審題上應該沒有難度,要讓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在觀點上應該沒有傾向性,考生直抒己見即可。

●作文題目指向不清,使得學生根本不用好好讀書;觀點上的專制主義,使得學生不用思考,也不能思考。既不學,又不思的教育,能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好的題目能夠考出思想,考出讀書的量,也能考知識的儲備和獨特的個性。學生備考的過程,應該就是讀書的過程,就是充實自己的過程,而不是學套題、背範文。

國外考題更注重引導學生獨立嚴肅的思考

作文是思想的載體,作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考試,高考作文題的優劣直接反映出這個國家國民思維品質的導向。一個好的問題,會讓人產生應答的慾望,會引發人無限的思考趣味;一個愚蠢的問題,只會令人感覺無聊、乏味,回答這樣的問題無疑是一種痛苦。

“洋高考”當中最讓國人感慨的題目來自法國——這個孕育過盧梭、伏爾泰、左拉、雨果和巴爾扎克的國家。看到他們的高中生要做的文章,我們痛苦地感到差距:“人們通過勞動獲得什麼?”“所有信仰都與理性相悖嗎?”“解釋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等等。試想,若是中國哪個大學的哲學系能招到這樣一批已經對這些問題有分析有觀點的學生,教授們會有多麼興奮!

“我們是否有尋求真理的義務?”“沒有國家,我們是否會更自由?”“工作,是否僅僅為了有用?”面對這樣尖銳的問題,我們訝然,這是高中生做的題目嗎?在中國又有幾個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說有勇氣去探討這樣的問題?

再看看其他國家的高考試題。日本東京大學入學考試要學生讀中國古典典籍《左傳》的“晏子對齊侯”一節,從“和”與“同”的辯證角度討論“國家治理應有的狀態和理想境界是什麼?”新加坡的試題是“哲學只是提問而並不回答,那我們為何還要學習哲學?”考生如果能夠對這樣的社會、人生、哲學問題有獨立嚴肅的思考,才是真正成人的標誌。我們的基礎教育工作者看到這裡,是否感到慚愧?

我們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難道我們的孩子還不夠努力?難道我們的老師教得還不夠多?不是,這樣懸殊的差距背後,是最根本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

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上說,他們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何謂批判性思維?許多國人還感到陌生。是的,因為我們的基礎教育不教這個。簡單地說,批判性思維是一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必然是在一個明確的、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上體現出來的,20xx高考資訊《關於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反思》。

好的命題都要解決一個具體的、明確的問題。如新加坡某年的高考試題:“科學鼓勵質疑,而宗教排斥質疑,你怎樣看?”這樣的題目在審題上幾乎沒有難度,人人都看得明白,根本不可能出現離題偏題的問題。考生必須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不能“王顧左右而言他”,不能忽悠,不能“發散”,寫不出就是寫不出,能說多少就是多少,來不得半點虛假。這個題目的難度是在於問題本身,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值得反覆思考辯論的問題。題目本身沒有傾向性,考生完全沒有必要遷就任何人的觀點,直抒己見即可。閱卷官在考生闡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這個同學的真實水平:思維、積累、視野、表達、感情乃至境界。好的命題,就是這樣樸素,功夫不在表面。

花裡胡哨的題目不知要考學生什麼

而我們的不少作文題提出的問題本身並不需要思考,卻在審題上給考生設定障礙。一些題目爭奇鬥異,花裡胡哨,不知要考學生什麼。

今年高考中受人詬病的是新課標卷和安徽卷的兩個作文題。

新課標卷作文題“船主與油漆工”,講了一個胡編亂造的故事。大意是船主請油漆工給船刷漆,油漆工順手補了船底的洞。後來船主給油漆工送一大筆錢,感激地說:“當孩子們坐船出海後,我覺得他們肯定回不來了。等到他們平安歸來,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們。”

出題者究竟想說明什麼?這個故事邏輯之混亂,敘述之弔詭,引來一片聲討。故事中的兩個角色都莫名其妙。船主明知船底有洞也不採取措施,視親子的性命如兒戲,如果不是糊塗透頂的渾人,就是有什麼陰謀。但若是如此又何必掏錢謝油漆工?而油漆工在工作時發現如此重大的安全隱患,應該立即通報主人,請專業人士來修理,或者通知將要使用這條船的人,這才是責任感,怎麼會不聲不響地去“隨手補上”?“補船”不是他的專長,若僅僅憑感覺去“補”,很可能會造成不規範的操作。

一個有最基本思考能力的人,第一反應必然是質疑故事的漏洞百出,但“質疑”在應試中是無用的。考生明智的做法是對如此赤裸裸的愚蠢視而不見,而是按照出題者的心意,“提煉”出“舉手之勞”和“懂得感恩”這兩個平庸的立意,再選擇一個好寫的角度,敷衍成文即可。

另一個讓人無語的題目是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時請收起”,好像禪宗和尚在打機鋒,一眼看去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筆。

我們應試作文的教學中有一塊很重要的訓練是“審題”,說到底就是要學生千方百計去揣摩出題者的“聖意”,但其實這個“聖意”,出題者自己也不明白,至少是不清晰的。題目既不明確,還思考些什麼?對考生來說,“思考”越多,“偏題”可能性越大。

霸道專制的題目讓考生只能乖乖附和

我們高考作文命題的問題,除了題目本身指向不明確,在觀點上也極其霸道專制。

今年浙江卷作文題“站在路邊鼓掌的人”,也許講的是平凡與偉大的關係。對於材料中的觀點是否認可,本應該是可以各抒己見的,然而題目的傾向性非常明確,考生必須以甘於做一個凡人,為別人鼓掌等作為立論。萬一哪個考生是叔本華、尼采的信徒,認為“我不願做站在路邊鼓掌的人,我偏要做一個被別人鼓掌的人”,那就是審題錯誤。要是屈原大夫復生參加高考,寫上一段“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恐怕要被判為不及格。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去年江蘇省的作文題恰恰是“拒絕平庸”。寫這個題目,若有人反彈琵琶,說自己願意做一個“站在路邊鼓掌的人”,也是要不得的。

其實不管是“拒絕平庸”,還是“安於平凡”,都不過是出題者的個人意見罷了,真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反正永遠是出題目的人對,考生只有乖乖“附和”。這樣的題目,根本不是在比人文素養,更不是在比思想深度。大家都是附和,只不過在比誰附和得最好看、最新巧、最華麗、最肉麻罷了。這是明顯要求考生睜眼說瞎話,閉眼編套話。

“高分作文”可能是精緻的“萬金油”

題目的指向不清,使得學生根本不用好好讀書;觀點上的專制主義,使得學生不用思考,也不能思考。既不學,又不思的教育,能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呢?這樣的考試,炮製出來的所謂“高分作文”,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反正題目也不知道要你講什麼,於是只要表面上“扣題”即可,然後想辦法選一個最安全的角度,說一通自己都不相信的話,來糊弄自己,糊弄閱卷官。

請看下面的文字:

我等有幸處於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的大中華,有著深厚的底蘊,聽孔老之教誨,感孫文先生之遺志,理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要如王觀堂先生所說“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持一等之志,追尋曾國藩先生所向往達到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而後立言”的人生境界。

這段文字摘自據說是某地一篇高分作文,這篇被閱卷組讚許為“文質兼美”的文章,是將來考生奉為楷模、揣摩模仿的物件。但是,讀者能否看出,這段話究竟想要表達些什麼?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這樣的文字是禁不起細看的,像這樣由一堆名人和名言堆砌起來的空話,既可以套“梯子”,可以套“感恩”,也可以套“微光”、“理想”、“責任”甚至“希望”、“收穫”云云,其實無非還是表決心,喊口號,只是用一種更精緻的“萬金油”罷了。

歷年高考“高分作文”中充斥著大量這類華而不實的文章。即使被稱為所謂奇文的,如當年轟動一時的《赤兔之死》,如“七言長詩”《站在黃花崗烈士陵園的門口》之類,也不過是在玩弄更奇巧的文字,去表達一個迎合上意的東西罷了。

這些文章共同的特點是用一些華美空洞的修辭,來包裝一個平庸空洞、似是而非的思想,恰似一鍋劣質的心靈雞湯。這不能怪學生,他們也不願意這樣。雖說考試作文是帶著鐐銬跳舞,可我們打造的這副鐐銬未免也太沉重了。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對於學生來說,日常的學習可以大致分為2個部分。在學校聽老師講和自學。當然在一天之中,學校學習的時間所佔比重是極大的。一方面是因為時間的安排,另外一方面,就是學校學習有諸多的好處。比如說有難題可以直接向老師請求討教,這樣解決問題是最方便快捷的。所以對於我來說,在學校學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課堂中,全身心地融入課堂是首要做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課堂一分鐘的時間可以頂的過在課下是許多題。

課間休息的時間,也不單單是用來玩耍的,其實我們可以節省這些時間,去向老師請教一些問題,不懂的不會的問題,在這個時間去請教老師,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自學是我們學習中另一個重要部分。單單從字面上來看,自學只是自己學習,但是若要仔細推敲,自學可不能盲目。其實自學不是自己學習,在自學中當然可以向其他人去討教,取長補短。

有許多人片面的以為語文就是古詩詞,然而並不是這樣的,語文,博大精深。就單從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來看文化,所能學習到的自然不少。語文,就是擷取,這些古人的文化再加上現代人的思想,所創建出來的一種文學。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20xx年高考語文試卷結構和題型有巨大變化。據瞭解,語文試題變化最大的.是作文部分,今年作文寫作“一分為二”,新增加了“微寫作”。原來的一個作文變為一大一小兩個作文,總分值不變,仍為60分。其中微寫作分值10分,字數在150字到200字之間,形式靈活。主要考查學生應用精練的語言描述場景、事物,表達觀點,抒發情感的能力。大作文的分值50分,字數要求不少於700字。樣題依然選擇了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種樣式,思路沒變。

對作文的變化,北京四中語文名師連中國認為,700字大作文的難度並沒有減弱,700字作文從構思基本規律上來看,與之前800字的大作文要求相同,但由於減少了100字,那麼就要求學生在語言表述上更加精煉,這就意味著今年對學生語言能力要求更高。此外,一大一小兩個作文,必然會增加學生的寫作時間,學生要在語言“瘦身”的基礎上,將寫作內容表達完整,同時還要將整篇文章在立意上進行昇華。因此,高三學生在寫作時間上需要做出調整,合理分配兩個作文的寫作時間。連中國認為,在微作文的出題方式上會表現得非常靈活和多樣化,考題要求考生能用精煉的語言描述事物、表達觀點、抒發情感。這就意味著描寫、議論、抒情、記敘、說明這五種基本表達方式學生都要重視起來。多數孩子,只會描寫和議論,其他幾種表達方式比較薄弱,學生應加強小語段的模擬練習。

高考語文作文 篇7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週年。40年來,高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著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著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笑語歡聲。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拐點;看今天,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xx的高考考場上……

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專家解析]

今年是恢復高考40週年,以此命題顯然著意於引導考生在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下審視個人發展,激勵一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40年前高考的恢復,是極富象徵意義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對於大到國家社會、小到每位親歷其中的個體來說,其重要性與影響力仍然不言而喻。20xx高考作文直接寫“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無疑是要啟發考生在巨集觀語境中聚焦個人經驗,表達對“高考”的獨特體會和理解,呈現他們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學奮進中的豪邁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帶動全社會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傳統的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等重大問題。

“高考”,人人蔘與其中,但絕大多數考生又未系統地思考與梳理過,所以細想又有些陌生,這在經驗儲備相對公平的基礎上保證了考試的公正,維護了所有考生的話語權,兼之“高考”本身的言說不盡,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見仁見智,在較為寬鬆的空間裡寫作。

試題材料中的內容,意在引導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內在關聯與生長性,如為國選材與社會進步,時代拐點與國家走勢,個人奮鬥與家庭期許,歷史沉思與當下使命,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今昔對比與感慨生髮……考生更要關注題目的具體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不同於一般的話題作文,聚焦審視與表達的主體——“我”,喚醒考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為考生“鎖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對於“我”的構思定位,既可寫實,亦可虛構。可供選擇的兩個副標題,為考生在不同文體上的選擇預留了寫作空間,這樣的架構利於考生思想的表達、經歷的敘述與情感的抒發,利於考生完成邊界清晰且能自由發揮的理想寫作。

就本題寫作的預估和建議來說,若選擇以“我看高考”為副標題寫作,寫作相對集中,考生須從標題的擬定開始,就聚焦對於“高考”的看法與評價:既可肯定高考對於國家、社會、個人的意義與價值,如對於社會進步的推動價值,對於公平社會的建設意義,對於個人提升的引領作用等;也可質疑討論高考考查的科學性、錄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亂象等。

若選擇以“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作,可供考生寫作的空間比較大,選擇的文體較多,如記敘類文體,可以圍繞材料的觸發點對自己的高考經歷或憧憬進行篩選整合,傳達出“我”之於“高考”的生活過往與內心期許,甚至通過個人軌跡折射時代變遷。有能力的考生還可以將其虛構為小說,間接傳達“我”之於“高考”的獨特體驗與個性理解。此題也有散文詩歌等文體的寫作空間。

高考語文作文 篇8

語文學習關係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係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所以。我們要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而關於怎麼去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又是一個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學習語文只要通過課堂老師的教學以及課本的知識就可以了,課本上記載著我們國家的文化以及別國的文化,確實,課本是我們中學生了解國家文化和歷史的便利通道。老師的講解能夠讓我們更清楚的去了解到國家所有文化的起始,發展,以及方向。比如語文課本里記載的過去的名人以及古典詩句,我們遨遊在這個書海里,能夠想象到當時的社會文化。歷史課本里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興盛和落敗,我們感嘆時代的變遷更可惜文化的遺失。我們在書本里學到的東西,讓我們對自己的未來規劃做出了明確的目標。

可是這些是遠遠不夠。

課外大量的教學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到整個社會的趨勢,我們會發現,原來要提高語文素養不單單需要課本上的知識,我們更要拓展自己的視野,去吸取更多的知識,才能更深入的去體會真正的文化知識。而影片代替了課本,我們從電影中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當時的社會現實,我們腦海裡更會重複當時的場景,也讓我們發現科技進步和文化發展密切相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