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四年級作文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錦集7篇

本文已影響 3.27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錦集7篇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 篇1

今天,我在家附近捉了兩隻蝸牛,把它們放在飼養盆中,準備仔細觀察。

蝸牛的背上揹著一個殼,殼的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紋路。我捉的兩隻蝸牛紋路都是順時針旋轉的,那麼,所有的蝸牛都是這樣的嗎?我上網查了一下,終於弄明白了:蝸牛的殼大部分都是順時針旋轉的,逆時針的十分稀有。蝸牛頭上長著兩對觸角一對長一對短,長觸角頂端長著兩隻烏溜溜的眼睛,只有芝麻那麼大。它的嘴巴雖然只有針尖大小,可裡面卻有一萬多顆牙齒,是不是很神奇?

蝸牛喜歡吃什麼呢?吃肉,吃米飯,吃菜葉?我把這三樣食物放在蝸牛跟前,看它們到底會選擇哪種食物。兩隻蝸牛從殼裡探出頭來,伸了伸懶腰,徑直向菜葉爬去,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難道它們不吃肉?我把菜葉拿走,把肉放在它們面前。誰知,它們理也不理,縮排殼裡睡大覺了。

蝸牛還喜歡玩“裝死”遊戲。其中“汝兒”(蝸牛的小名)可比“糖糖”(另一隻蝸牛的小名)裝得逼真多了!放學後,我發現“汝兒”把頭縮排殼裡,一動不動,真像死了一樣。這時候,我便使出我的“殺手鐗”——把它放進水裡,水裡的“汝兒”連忙伸出腦袋透氣。

動物世界真神奇!讓我們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吧!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 篇2

一天,我和媽媽一起上街買了一盆含羞草。據說含羞草這種植物的生長很特別,因此把它帶回到家後我就開始注意觀察了。

我先輕輕地撫摸了一下它,它就快速地收回了葉子,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收住了自己的笑臉一般,過了一會兒,那葉子才慢慢地又展開出來。看到這個現象我感到很奇怪,心裡立刻想出了好多的問題來:難道它要枯死了嗎?難道它真的像人們所說的它感覺到害羞嗎?還是它覺得我很可怕呢?……媽媽看到我疑惑的神情,彷彿摸透了我的心思似的對我說:“覺得奇怪是吧,那就好好地觀察它,而要找到準確的答案,還要注意學習有關這種植物的生長知識哩”。

我覺得媽媽說的這番話很有道理。於是,我除了經常觀察含羞草,還讓媽媽幫我開啟電腦,上網去檢視有關的知識介紹,終於找到了正確的答案,解開了我心中的那些疑團。原來含羞草是生長在遙遠的南美洲,那個地方常常有狂風暴雨,又有許多專門吃植物的昆蟲存在,所以為了保護柔弱的自己,這種植物造就了一種習慣,那就是一有東西碰到它,它就會本能地合攏起自己的葉子,以免被蟲子的咬食而能夠安全地生存下去。人們觀察到這種植物為適應自然生存環境而具有的特別現象,就給它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含羞草”。其實,這種植物它並不害羞,而是為了生存而生就一種抗拒侵害的一種本領。

“含羞草”真神奇啊!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仔細地觀察大自然的話,我們還可能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 篇3

大家都應該見過榕樹吧!這種樹四季常青、俊秀挺拔、生命力極強。

每一種樹都有根。榕樹的根很粗壯,虯枝盤旋。如果兩棵樹是長在一起的話,它們就像一對夫妻一樣相互挨著,為人們遮風擋雨。

榕樹的莖又粗有結實。有的榕樹要好幾個人手拉手圍住了才能把整顆榕樹的莖抱祝莖的顏色都是棕色的。榕樹之所以長得那麼高大,那都是靠它吸收地下的養分來供給的。

榕樹的花朵開得很校它既沒有菊花那樣的嬌豔,也沒有曇花那般美麗。但是它卻又自己獨特的美。小小的花朵,像個害羞的小姑娘在微風中散發淡淡的香味。令人心曠神怡!

榕樹的葉子,枝繁葉茂,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小小的葉子彎彎的',像一個個小小的月亮。葉子是綠油油的。人們在樹下乘涼,非常涼快呀!

榕樹也有果實。小小的,是鳥兒們的美味食物。當果子成熟的時候,樹上就會有成群的鳥兒,它們快樂無比,好像再說:“果兒真好吃呀!”

榕樹四季常青,生命力那麼強,又能遮蔭,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 篇4

今年春天,我在一樓的平臺上開始種絲瓜了。我和媽媽先拿來六根細長的竹竿固定在花盆裡,在花盆裡種上絲瓜種子,再澆上水、施上肥,從那時起,我就天天盼著什麼時候開花結果。

夏天,絲瓜藤就開始沿著六根竹竿開始往上爬了,一開始絲瓜藤很細很小,漸漸地瓜藤一根變兩根、兩根變四根,一直爬滿絲瓜架,到後來就長成了綠油油、密密麻麻的一片,絲瓜的葉子像一朵開了一半的小野花,不過它可比小野花大多了,差不多跟半個足球一般大。那葉子初夏是翠綠色的,到了夏末,葉子就變成深綠的了,絲瓜花還散發著淡淡的香味,炎炎夏日裡,在絲瓜架下乘涼還別有一番風味呢!

以前我只知道絲瓜藤會往上爬,可不知道它怎樣爬,最近我注意了,原來絲瓜的嫩藤向上長嫩葉的同時在各嫩葉的葉柄處都長出了長長的細須,在細須頭部又分出了兩三根更細的細須,這兩三根細須碰到任何它能所纏繞的東西,它就一圈一圈緊緊地繞住,把嫩葉往上拉一把,使它緊緊的纏繞住竹竿,絲瓜藤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我們家的絲瓜成熟了,是淡綠色的,媽媽摘下來後去了皮把它清炒,還做了湯,美味極了。

每天放學路過絲瓜架,我還要停步觀察一陣子,看看絲瓜又長大了多少,葉子有沒有變黃?有時還能聽到鄰居誇我們家的絲瓜,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呢!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 篇5

剛開學的時候,龔老師發給我們一個科學袋,裡面有一包蠶寶寶的卵,我可以養蠶寶寶了,心裡無比的高興。

蠶的卵只有半顆芝麻粒那麼大,小得快看不清了,它們是灰黑色的,形狀有點橢圓,我每天都去觀察它們。

一天,我在燈光下發現有些卵已經半透明瞭,似乎隱約能看出小蠶的形了,小蠶即將現身了,我好興奮!過了幾天,我的小蠶破殼而出,我趕緊找了一個小紙盒,給它們安了一個家,然後摘來桑葉,將它擦乾淨,用毛筆輕輕地將蟻蠶刷到已剪好條狀的桑葉上。剛破殼的蟻蠶,是赤黑色的,頭部發亮,像螞蟻一樣,身體的長度大約有2毫米左右 。第二天,我發現桑葉上留下了幾個小小的印跡,哦,原來這是它們吃過的地方。蟻蠶拉的糞便又多又小,像在紙上畫了一個個黑點一樣。我經常把它們的糞便和吃剩的殘葉小心翼翼清理乾淨,為它們保持一個清潔的“房間”。

沒過幾天,小蠶長得好快,大概有五六毫米左右了。我發現小蠶吃桑葉的巧門,我把桑葉剪成條狀,它們就尋找每條葉子的邊緣下口,把葉子吃成一塊塊的缺口。又過了幾天,我的蠶又長大了,有幾條蠶都長到一釐米左右了,頭部也變白了,還鼓鼓的,渾身是肉,可愛極了。現在小蠶吃桑葉的胃口越來越大了,原來喂蠶時,要把桑葉剪成一條條的,現在不用剪了,直接一放,蠶就會自己爬上去吃了。它們成天的吃呀吃,長得特別的快,太棒了,我的蠶寶寶可大了,可長了,足有兩釐米多長了。現在蠶寶寶的頭由黑亮亮的,變成灰黑色,長得特別健康。

又過了幾天,發現有些蠶寶寶一動也不動,桑葉也不吃,像快要死了一樣,我好擔心,爸爸對我說:“你不要擔心,這是蠶寶寶快要蛻皮,它們又要長大了”。第二天,我發現它們果真蛻掉了一件米黃色的舊衣服,換上了一件乳白色的新衣服,它們又長大了許多,大的約有四釐米長了,小的也有三釐米左右。

蠶寶寶經過幾次蛻皮,變得白白胖胖的,像一條毛毛蟲。之後它找到了一個地角落,準備在那裡吐絲,吐完絲後,結成了一個橢圓形的繭。又過了十來天,繭裡的蛹“咬”破繭,就變成了美麗的蠶蛾。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兩對翅較小。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一對胸足及兩對翅,。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經過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產下了蠶卵,不久之後就死去了。

我想蠶寶寶真早個好寶寶,它把絲吐盡了,留給了我們,自己卻不默默地死去,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我們要學習它們的這種精神。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 篇6

那天早晨,我在我家牆角發現一張蜘蛛網,上面正趴著一隻蜘蛛,好奇心驅使著我捉一隻螞蚱放在蜘蛛網上,過了一會兒,蜘蛛在螞蚱身上塗了一層絲,然後,我發現蜘蛛正在往螞蚱體內注射一種東西,蜘蛛便回洞了。

第二天,我看見蜘蛛網上只剩下了螞蚱殼。我百思不得其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蜘蛛為什麼不吃殼?為了尋找答案,我便回家去請教我的小老師——《十萬個為什麼》,在百般忙碌之中,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書上說:蜘蛛為了吃上食物,便在昆蟲外皮上先吐上一層絲,包上昆蟲,過一會兒,等昆蟲不掙扎了,便在昆蟲體內注射一種叫消化液,這種消化液可以把昆蟲體內的肝臟全部消化成一種液體,便後,蜘蛛就可以吮吸昆蟲體內的液體了,之所以昆蟲的外殼不被消化掉,是因為昆蟲的外殼不使用蛋白質組成的,所以,昆蟲的外殼就會落在網上了。

我終於知道了,蜘蛛吃食物的原因了。我懂得了:留心處處皆觀察,只有細心觀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才會發現其中的祕密。

小學四年級觀察作文 篇7

11月7日星期六晴

今天上午,我來到樓下玩,發現花叢了有許多小昆蟲,忽然有一個問題在我的腦海裡閃過:昆蟲要不要呼吸呢?我決定回家查詢資料。

我回到家,就趕緊找出《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從目錄裡找到動物這一科,可是裡面沒有講昆蟲要不要呼吸的問題。怎麼辦呢?嗯!有了,就在我快要絕望的時候我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上網查詢資料。果然在電腦裡查出了結果:昆蟲要呼吸,因為所有的動物都有呼吸,所以昆蟲也要呼吸。

吃完飯,我又坐立不安了,決定要把昆蟲要不要呼吸這個問題了解的更深。我想知道它們是怎麼呼吸的?於是我又跑到樓下,抓來一隻蝴蝶,放入塑料瓶裡。接著用放大鏡左瞧瞧,右看看,由於蝴蝶飛來飛去不好觀察,我只好回家問爸爸媽媽。我問爸爸:“爸爸,蝴蝶是怎麼呼吸?”爸爸回答道:“蝴蝶腹部有節,兩側有氣孔,它用氣孔呼吸。”我終於解開了昆蟲是怎麼呼吸、用什麼呼吸這個謎。

昆蟲的祕密可真多,但是隻要多動腦筋,什麼問題都可以解開。真是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