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關於談高考作文合集6篇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談高考作文合集6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意氣”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

1.意志和氣概,如意氣風發;2.志趣和性格,如意氣相投;3.由於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請聯繫你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以“談意氣”爲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談意氣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貫穿生命的不屈與堅韌;

“不愛沙灘擢貝子,揚帆擊楫戲中流”,是浪頂峯尖的弄潮兒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蓬勃於血脈中的勇敢和無懼;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驕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堅定的信心。

意氣,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充滿意氣的人是堅韌不屈的,他們不畏風霜,不畏冷雨。還記得黑色羚羊魯爾·瑪道夫麼?有誰能想象一個曾經身患小兒麻痹症、連走路都很艱難的小女孩如今卻站在輝煌的奧運頒獎臺上享受着王者的榮光?然後她的確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與一次次的努力艱辛地鋪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這路上的障礙與荊棘,也許多到無法想象。可是,充滿着意氣的她,何曾有過絲毫的退怯?意氣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堅韌的生命是如此偉大。

充滿意氣的人是勇敢不懼的,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壯烈,奏出輝煌。人人都無法忘記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當日寇的鐵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時,到處都是悲傷,遍地都是苦難,然後就在一個叫蘊藻濱的不起眼的小村莊,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藥,全身澆滿煤油衝入了敵營。隨着一聲聲巨響傳來,戰士們的碧血染紅了養育他們的土地。那一場戰役沒有一人生還,然而他們走得如此轟烈,歷史不會把他們遺忘,因此這場戰役被世界稱爲“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我們不會將他們遺忘,因此當我們追憶他們時仍會熱淚盈眶。這羣充滿意氣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響了生命的華章。

充滿意氣的人是自信樂觀的,人生幾多風雨,幾多陰霾,他人只見烏雲蔽日,他們卻總能撥開雲霧看見明媚的陽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競選八次失敗,兩次經商兩次失敗,其間還精神崩潰過一次。似乎在這幾十年中,他一直在失敗中度過。然而充滿意氣的人面對命運的玩笑始終不會放棄心中堅守的信念,於是最後一次,他成功了。一個分裂的國家在他的手中合二爲一,美國的經濟再次起飛。堅定信念,厚積薄發,方能九天攬月,深海尋珠。林肯的意氣給了他一顆堅定樂觀的心,於是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千古傳誦。

意氣,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意氣,譜寫生命的華麗與壯美;

意氣,鑄就心靈的自信與樂觀。

將意氣之歌,在生命中唱響,唱出生命絢麗的華章;

將意氣的帆,在生命中揚滿,到中流擊水,看時代風光;

將意氣的劍,在生命中磨亮,劈荊斬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創輝煌。

談高考作文 篇2

自1979年以來的20年間,高考作文體裁用得最多的是議論文,長達13年,高考作文大家談。也許是議論文對學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體更高一些,也許是作爲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並無多少議論可發,莘莘學子們在高中三年的訓練之下,論點、論據、論證一路寫下來,文章寫作的感覺反而麻木了,枯竭了。隨着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的呼聲漸高,1998年開始,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淡化文體。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材則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裁除詩歌外一律不限,可以大膽想象。此題一見“天日”,就引來各路評論,褒貶不一,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對於這樣的題材,作家們會怎麼看、怎麼寫呢?

阿來是《科幻世界》的主編,在高考之前,正好寫了一篇與作文題相關的文章。他說:“寫這篇文章,不是特別爲了高考。現在媒體正做世紀末的談點,寫科普性的文章,用科幻的視角看20世紀科技的突破。而我則做了一個‘世紀回眸’,反映科幻與科學的互動關係。一年12期12個選題。7月份寫的是第7個選題,選到記憶移植這一塊。其實,科幻中記憶移植是一大題材。有人說這次高考作文轉向可能太猛了些。中國很多人比較習慣循序漸進,慢慢來。這次猛一些,我覺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衝擊大一些。這次那些平時按照老師一步一趨,完全不關注當今科技發展的學生,面對這題,可能無從下手。

當然,也不是說,這題非得寫成科幻的。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也有人提出,語文是人文,而這題更體現科學的東西,出這樣的題是否合適。其實,科學也會衝擊道德、倫理,產生新的文化、人類,都有可能,也產生人文。這兩者是統一的。

提出這種觀點是對人文認識不完善的表現。如果我來寫這篇文章,我會寫一個小小說,更注重關注一些倫理、道德問題,超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馮驥才一聽記者的採訪內容,馬上快言快語地作了回答,聲音洪亮。他說:“我認爲這個題目無共向性,是一個個人認爲題目,很糟糕,不高明。它不啓發想象,可能會啓發一些人的胡思亂想。它只能擠壓、逼迫人的想象,而不是幻發。寫這種題,就是受罪、煎熬。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現。這個題給作家,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反正我不寫命題文章。”

馮驥才還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看電影,以前站着看,現在有座了只能說坐着比站着舒服,但不能說坐着就一定太好了。”

李潔非告訴記者他沒關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他說:“從題目本身來說,任何題目既好寫也不好寫,關鍵在於寫作者本身。當然,也得看出題者的意圖。如果我寫,會寫荒誕一點的小說,實寫不好,主題跟人性有關。不過出題者認爲作家寫得亂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

劉恆說:“這個題目寫出文章差異大,不像別的題最後落實到某物、某人、某內容上。我不知道評分標準是什麼,可能評分有困難。僅就題目而言,也可寫成僞論文,就是可裝成論文,但沒有論據。自由度大,閱卷難度也大。兩個小時裏接受一個突如其來的題目,夠嗆,不一定有話說,說的時候也可能瞻前顧後。”

徐坤笑言:“面對這題我的第一感覺是寫科幻文章。把前輩好的東西移植過來,像電腦軟盤裏存的東西,用時一點點提出來,這樣就可以偷懶了。”

李鳴生則會寫這樣一個故事:我最好的朋友——一個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車禍失去記憶。每次去探望,面對我時,她如同面對木頭。我們之間深深的友誼、可以銘記在心裏的一些事情都讓她無動於衷,沒有反應。於是我幻想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體現出一種美好願望,再推廣到社會上的一些美好願望。用一種殘酷的與最美好的形成鮮明對比,來體現主題。

那麼,考生們是如何來作這篇作文的呢?閱卷結束之際,記者採訪了幾位閱卷老師,高中優秀作文《高考作文大家談》。

北大附中張文敏老師多次參與作文閱卷,對多年來的高考作文有較深的體會。她給記者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很欣賞這題:考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鼓動學生大膽想象,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體裁上也沒有限制,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很開放,有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特點。這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一次衝擊。作文重點考察的是創造思維能力,這題能體現這一點,也能體現高考選拔學生高素質潛力的功能。這個考題所有考生會有話說,有內容寫,能發揮想象,體現才能、才華。”

張老師說:“從考試結果來看,閱卷老師認爲好作文少,特壞的也不多,平庸之作居多。那些思維活躍,科普文章讀得較多的學生寫得好。他們的想象力強,選材豐富多彩:有幫助失憶者恢復記憶的,有關注歷史、人生的。有些學生缺乏想象,寫得出軌。表現爲:立意不高,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緒,例如希望移植別人的記憶,從此脫離苦海不用學習了;主題不集中,例如談到移植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爸爸的記憶後,就變成這些人物的人物描寫了,走題了。有的散文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就會人才濟濟、荒山變良田、國富民強。其實記憶移植跟這種結果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有的想象不合理、不合情。

例如我和豬的記憶移植後,豬就背書包去上學了,去買東西。

在寫法上,有散文化的,有編述故事的,有發表見解作理性思考的。我們覺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點。編述故事的則不易合情合理,例如寫小嬰兒移植蕭邦的記憶,那麼他的第一聲啼哭就是樂曲。有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倒是編得合情合理。發表見解的文章好的不多,但發現了幾篇,這是更高的層次,需要的能力更強。”

北京實驗中學的孫靜老師說:“這題散文化寫起來容易一些,用一些排比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成……將古今中外名人的記憶移植過來,再加上文筆流暢,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對於編故事的文章來說,如果構思新穎,情節也合理,也能算好文章。還有議論爲主的,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別好。有一種觀點反對移植記憶,認爲人生是一種過程,要有體會,要有自己的真實人生,這種觀點是比較好的。

有的雖然也辯證地看這個問題,提出有好處,有壞處,但還是顯得比較平庸。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些文章是寫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移植抗洪救災中英雄人物的記憶,從而體現出對社會和人生的豐富感受。”

孫老師認爲,這次高考作文“雖然題目新了,但內容特別新鮮的不多,大多四平八穩。偶有大膽的,卻把握不好。其實,隨便出一個題,都是學生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的反映。作文題不是文章寫得好的唯一前提,真正有思維能力的同學,無論什麼樣的題目都會處理得很好。”

從張文敏老師處,記者選錄了兩篇好文章的片斷。一考生以熾熱的情感、嚴謹的結構、嫺熟的語言征服了閱卷老師,得了滿分。她這樣寫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也終究是別人的記憶,映射了別人的奮鬥足跡和感情軌跡。一個人不能只活在記憶中,更不應該生活在他人的記憶中。一個人應該有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應該向生活付出每一滴汗、每一滴血、每一份熱情,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堅韌和毅力,點燃生命的奇蹟,豐富自己的記憶,也使自己的記憶豐富整個世界的記憶。

另一篇題爲《記憶商店》的文章結尾頗有畫龍點睛的氣魄:看來,偉人雖然偉大,但畢竟少而又少。如果人人都是偉人,又有什麼意思呢?我們的社會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

其實平凡更是一種偉大,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決不是極少數的偉人,而是廣大的人民,廣大平凡的人。我想科學技術也許真發展到可以移植記憶的那一天,到那時,我們該去做一個複製的偉人,還是平平凡凡的人呢?我想我會選擇做一個真正的自我,無論他是多麼的平凡,我相信自己的記憶纔是最好的記憶。

教育體制的不完善,總令一年一度的高考硝煙四起。作文在這其中只是一個部分,從它的發展趨勢,我們是否可以對高考的整個形勢窺斑見豹呢?這不應該僅僅是高三畢業生的期待吧?

談高考作文 篇3

古人說:“言爲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爲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爲“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爲人的脫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爲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繫起來,認爲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着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爲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爲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爲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爲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爲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爲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爲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爲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爲人稱讚的《閒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高情千古《閒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爲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爲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爲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爲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爲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談高考作文 篇4

摘 要:從高考作文的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構思精巧四個方面,簡要闡發了高考作文的創新要領和獲取高分的訣竅。

關鍵詞:立意;見解;材料;構思

作文的創新,是高考要求的一大亮點。它重在考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體現了現代社會的教育觀,更體現了高考人才選拔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高考作文的創新主要包括立意新穎、見解獨到、材料新奇和構思精巧四個方面,以下逐一闡述。

一、立意新穎

“立意”,就是確立主題(記敘類、抒情類文章的主旨或中心)。立意新穎,也可說是“立意高遠”,即“站得高看得遠”。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摒棄平庸或一般,做到與衆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具體的辦法:或藉助想象,展開聯想,創造新境界;或藉助理性思維,寫出思辨色彩,拓展新視野。做到了這些,文章的立意就顯得境界高,新穎而大氣,這是評價一篇優秀作文的一大亮點所在。

二、見解獨到

“見解”,一般是指議論文中作者所持的觀點或提出的論點(在記敘類或抒情類文章中可理解爲作者對事物、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見解獨到,即有個人的獨特理解和看法。要做到這一點,要麼考慮與衆不同的角度,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寫出新意;要麼藉助邏輯推理(類推事理),闡明觀點,得出新觀點。這一點,是評價一篇成功議論文的出彩之處。

三、材料新奇

“新奇”,就是新鮮(時間離現在很近)而又特殊(少見)。要獲得這一類材料,重在平時積累。首先要廣泛地閱讀(包括收看影視劇等),其次要精心篩選那些富有時代感、給人眼界開闊的材料(含家庭、學校、社會、藝體、時事等)。擁有了這些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實際上就擁有了寫作資源,甚至擁有了寫作慾望,因爲這些材料本身就涵蓋了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本色寫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構思精巧

“構思”,就是對文章思路的構想設計;“精巧”,就是別緻巧妙。文章構思的精巧表現爲:或標題的創新(巧用比喻、擬人、詩句等擬題),或情節的曲折有致(有波瀾、有伏筆等),或結構的出新(開頭、結尾的照應,中間的過渡等);或文章技法上的模仿——創新(在模仿中翻新)。要做到這些,重在平時不斷地訓練和積澱,多讀範文,在讀中體會;在讀中仿寫;在仿寫中創新。做到了這些,其實就已經把握了文章的內在結構(線索和思路)和外在形式(結構和層次)。

以上四個方面涵蓋了作文創新的基本內容,高考作文的創新亮點加分也莫過如此。只要掌握了作文創新寫作的基本要領和規律,平時加以練習,持之以恆,我想考生在高考場上一定會奪取高分的。

談高考作文 篇5

高考第一科語文可以說一直是社會的焦點,也是公衆和輿論議論的中心。一方面是一般公衆對高中數理化多數都忘得差不多,難以判斷題出得如何,也無處下嘴議論,那些專業的門檻雖然並不很高,也曾經學過,但還是很難跨過去。但大家都識字,都有文字的理解力,作文題人人都可以議論一番。另一方面當然作文和社會有聯繫,題目容易讓人有所聯想,也可以藉着作文題目澆自己的塊壘。所以關於作文題的各種議論最多。這當然是好事,讓衆人關注還是有好處的,因爲語文水平提高被社會關心畢竟是積極的;但也會造成對出題方的壓力,往往會讓專業精神受到衝擊。

評判高考作文題的好壞,當然見仁見智。但有兩個標準還是有意義的,也需要社會有相對的共識:一是高考就是要考出學生適應不同大學學習的不同水平,還是具有選拔性的考試,因此還是要有區分度,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現場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水平高的學生能夠有發揮的餘地,可以一展其才華,水平低些的也能寫出自己的水平。這樣的題目既不能太難,太難了就都寫不好,大家一樣差;也不能太容易上手,大家平時在整個高中階段已經經過反覆練習,也經過了押題,很多範文都背得滾瓜爛熟,如果題目正中下懷,就容易大家都寫的一樣好,也難以看得出來高低。二是高考其實終究是看學生的語文水平是否適應大學學習的需要,看理解力、表達能力和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不是看學生是否是有大作家、大社會評論家。有人說大作家來考不一定能考得高分,這也並不奇怪,因爲大作家的想象力和表達力高則高矣,但卻未必能適應高考的需要。高考本來就不是爲了發現文豪。豐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社會見解,當然極爲重要,社會非常需要,但那其實有另外的空間來展現,現在社會的出路也很多樣,不會被埋沒,但這些也難以在很短時間的的高考語文考試中充分展現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實高考作文最終還是要受到自己的功能和性質的要求的制約。

看今年高考九個作文題,其實很有趣。從總體上看,這些題目主題積極,社會意義都很正面,這些都會毋庸置疑的。相對看來,題目都相對較易入手,學生們都能有所發揮。而議論文爲中心的態勢沒有改變,但近些年主流的高考題是以具體事件等爲引子,引發議論的事件型作文。傳統的命題作文最近一些年已經不再普遍,而今年可以說是傳統式的命題作文和事件型的平分秋色。傳統式的命題作文的復甦還是值得注意的。我以爲全國1卷《獎懲之後》和上海卷的《評價他人的生活》體現出高考題的特點比較充分。全國1卷用漫畫來表現,學生髮揮空間大,可寫的多,區分度高,容易考出水平,是題目中難得的。這個漫畫好就好在指向性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看起來還是容易理解的,但真琢磨其意味,也並不容易。這就讓各種不同水準的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但水平如何,可以通過這個題目考出來。這題目也無從押題,只有靠考生平時的積累和整體的語文能力的積累。而考生領悟多少,能表達多少就真正能夠體現他的綜合的語文能力。上海的《評價他人的生活》看起來大家都能說一些,但真說得深入就要一定水平,但又不是太難,和當下學生們的生活經驗也息息相關。對他人的評價會影響他人的生活,我們也都是他人的他人,這裏其實有很廣闊的發揮的空間。

全國2卷《語文素養提升大家談》直接把現在語文教育的困擾交給學生思考,也會讓人押不着題,或者是高中老師訓練的盲點所在。但這個題似乎難度相對較高,這個問題社會公衆也有各種分歧的意見,專家們也正在不斷進行探討,要求中學生能夠給出很獨到的答案則相對不太可能。大家談也可能會流於泛泛而談,無論水平高低,都難以深入下去。全國3卷的小羽創業或浙江的虛擬現實都是熱門現實現象,其實比較容易切入寫,也會有所準備。前者是應和今天社會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後者是和今天最時髦的VR議題相連。這些題目考生都能順着路子發揮,不易跑題,也會寫出一些水準。

北京的兩個題目,第一個關於華陰老腔,涉及傳統文化議題,也是社會流行現象題。這類題,社會上人覺得很時尚,很切近社會,其實寫法也有一定的路子,並沒有超出社會流行見解的觀念。現在中學語文教學其實時尚性也並不弱,考生的一般知識面也並不太窄,這些題進入相對並不難。北京第二個題目《神奇的書籤》雖然題目比天津的相似題目要複雜些,但也並不難寫,基本思路其實和天津的《我的青春閱讀》相差不多。常有人以爲中學語文教學還是死記硬背的一套,其實對中學語文教育隔膜,現在中學教學觀念和社會上一樣新,激勵學生創意,對現在社會上的流行議題,對媒體等都說的新觀念早就有反應,大都市學校如此,許多三四線好學校也如此。我有時倒覺得反而對語文基本功訓練有些欠缺,不扎.實。

江蘇的《話長話短》是傳統本分的議論文,雖然容易準備,但寫好也有點難度。其實這樣的傳統題目還是有一定的挑戰性。因爲準備這樣題目不容易,臨場發揮還是要見到功力水平。這樣的題也屬於見仁見智的。至於天津的《我的青春閱讀》或山東的備好的行囊,發揮空間很確定,思路也很清楚地限定在題目中,都相對容易寫,老師也容易在平常訓練中準備好了,也不容易看出學生水平。高考作文出題其實很不容易,要經過學生的檢驗,也要社會的檢驗,在這些複雜的要求中尋求多方平衡其實是重要的。

談高考作文 篇6

初夏已至,梔子花的芳香悄然在枝丫間飄散,馥郁了整座城市。

天清日朗,艾草的清香從各家各戶的油煙管道里彌散出來,在濃烈的油煙中顯出一份平淡自如、現世安穩的滋味。我們全家出遊的計劃終於在這個端午小長假得以實施——爸、媽、哥、嫂、小侄兒、我,一起去森林公園踏夏、採青。

森林公園離家頗遠,在城市的邊緣。但是開車也只要十五分鐘——再遠的距離在現代速度面前也不值一提。不料媽這次卻不願意坐那舒舒服服的私家車,非要騎自行車去不可:“本來就是出去踏青鍛鍊身體的,這一路騎過去不是正好嗎?何必做那買櫝還珠的事?”小侄兒這段時間正在學騎自行車,一聽這話眼睛都亮了,高呼着:“我也要騎車去!爸爸你要教我騎車!”大家被他激動的心情感染,也對這次久違的騎車之旅充滿了期待。

家中只有一輛自行車,便由大哥載着侄兒騎這輛。我與其他人都是在小區裏開了共享單車,非常方便。

媽率先騎了出去,爸也不甘示弱,腳一蹬便與媽並駕齊驅了。微風徐來,吹起媽的風衣,吹動她的長髮。時間好似回溯——多年前我坐在媽媽的後車座上上下學,摟着媽媽的腰,在晨光中打個盹兒,在夕陽中嘰嘰喳喳地分享學校的趣事。接送的自行車壞了便換成了電瓶車,電瓶車換了一輛又一輛,媽的背也慢慢變彎,不變的是車的後座永遠柔軟、永遠厚實。爸媽在前面不知說了什麼,爸爽朗的笑聲傳過來,風采不輸當年。兩人已經在比賽了,媽腰一伏,腳上使力,竟超過了一輛正龜速前進的小汽車。爸也發了力,着力追趕。共享單車明亮的顏色襯托着爸媽無盡的活力,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哥和小侄兒騎着家用自行車慢慢前行,小侄兒從後座上站起來跟我們打招呼:“媽媽,姑姑,你們等我們一會兒。”又摟着他爸爸的脖子激動地大喊:“爸爸爸爸,你騎快一點兒!”哥一邊讓他摟緊注意安全,一邊笑罵:“臭小子!”不一會兒,小東西又不甘寂寞,吵鬧着讓他爸爸教他騎車。哥無奈,只能扶着自行車,讓他的小身子在自行車上蹬蹬腳踏。他小小的身子起起伏伏,小臉通紅,引得無數路人偷偷發笑。

我和嫂嫂則得以安穩,優哉遊哉地騎着車,分享生活中的煩惱與趣事。經過一段農村道路時,一戶人家庭院中栽的梔子花探出了牆頭,在一片濃綠中羞羞怯怯地吐露着芬芳。嫂嫂停下車,走到牆下,踮起腳尖摘了兩朵淡白的花兒。她回過頭,衝我眨眨眼睛,我會意一笑。她把兩朵花別在了共享單車的車簍上,芳香伴我們一路。

願這輛車被分享,分享方便,也分享我家滿載的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