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九年級作文

九年級好奇心作文

本文已影響 3.2W人 

好奇心,無疑是一顆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將眼光聚於此,那在我看來,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這樣一顆“心”。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九年級好奇心作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九年級好奇心作文

  篇一:好奇心

有一種“好奇心”在魯迅的文章中最爲常見;那驅使國民爭先恐後看“砍頭節目”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鄉鄰聽祥林嫂哭訴的是好奇心;那驅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許這些都只能稱爲“好奇”罷了,“心”卻是失去了的。這樣的“好奇”,建立在對他人痛苦的窺探上,建立在“鐵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奇心”,那麼沒有,也罷。

那麼放眼世界呢?這樣的“好奇而無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貞德滿足了中世紀人們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滿足了芸芸衆生的好奇心。這樣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語言,在這樣的語言之中寫的盡是愚昧,平庸,衰亡與了無生機。

試問:真正的好奇心又爲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觀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用心觀察,即使最尋常的事物也會化爲“神奇”。在遠古時代,先人們仰望星空,探斗轉星移的奧祕,品雲淡雲聚的風采;到現在,我們通過望遠鏡與另一個星球招手,通過顯微鏡感知微觀宇宙。可以說,沒有觀察與幫助我們更好觀察的工具,好奇心也會閉上心房上的窗,落滿灰塵。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是供我們觀察的無限舞臺,那麼,“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則是激發與約束我們將觀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門。如帕斯卡爾所言,“思維成就人的偉大,我們的一切尊嚴都在於思考――即使你只不過是強大自然下的葦草。”如果沒有這種“靈魂在場”之下的思考,那麼無論多少個蘋果掉下來,恐怕也砸不出“萬有引力”的發現;無論人類是多麼費盡心思地觀察與學習,也難有一絲一毫的創造與進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獵奇”,它的存在不是爲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態去“發掘”別人的痛苦,去踐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觀察的雙眼來定位,需要思者的頭腦來彰顯其價值。

有了這樣的好奇心,困難得以排解,就會得以進步,人類得以更好的生存並維護自己的尊嚴……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處果殼之中,也自以爲無限宇宙之王。”也許,正因爲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們才能以更有力的聲音爆發出這樣的吶喊。

更何況,因爲有了好奇的心,我們的世界遠比果殼廣闊得多。

  篇二:好奇心

好奇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好奇無處不在。燧人氏好奇,鑽木取火;神農氏好奇,遍嘗百草。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改變了許多,但好奇之心不變,其實也一直是好奇心帶領人類進步。

在一個人類新生命呱呱墜地時,好奇就隨之出現了。嬰兒的眼睛比成年人大得多,也明亮的多,是因爲周圍的一切對他都是陌生的,他需要一雙能夠滿足好奇心的大眼睛。柴可夫斯基四歲時就對音樂產生極大的興趣,後來成爲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可見,好奇心對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人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衰老,但好奇心卻能永葆年輕,青春常在。牛頓直至垂暮之年仍好奇於星球運動的切向力;愛因斯坦晚年還苦苦探求光波粒二象性的本質。可以說,好奇心獨立於時間之外,可能會在任何時候,給你甚至世界形成巨大的影響。

好奇,有時也會鬧出一些笑話,但更多的時候會使整個世界爲之鉅變。普朗克的量子論、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率都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試想,如果沒有好奇心,門捷列夫如何能在零星混亂的元素中挖掘出一個意義非凡的規律?牛頓也不可能在習以爲常中發現萬有引力!好奇的力量太不可思議了。

有人說,那些都是偉人,我們是小小的普通人。那就回到一個個普通的人身上,好奇仍然無處不在。每逢假日週末,都有店鋪在門前請人搭臺表演,來來往往的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把視線投向舞臺,好奇地看上一眼。這就是好奇心在作怪。

如果對一件事不懷有好奇心,要想成功無異於異想天開。就像上特長班一樣,如果真有興趣,就會如虎添翼,某一方面的特長會成爲今後發展的良好動力;如果沒有興趣,就等於白白浪費時間,不如不上,以免把僅有的一點兒好奇心消彌殆盡。

不僅對於個人發展,對商業競爭來說,好奇仍起決定作用。

現在國內的衆多商家都力圖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其核心就是創新,而創新源於創新人的好奇心,創新出來的商品也要求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好奇心。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起自己的堅實支柱。

總之,貫穿人類社會以及人的一生的,是好奇;促進社會不在“刀耕火種”停留的,是好奇;伴隨着人們生活點點滴滴的,也是好奇。好奇,無處不在!

  篇三:好奇心

我們的童年大概是在“十萬個爲什麼”裏過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興趣的事都喜歡用手指着奶聲奶氣地問上一句:“這個是什麼呀?”這完全是出於我們的好奇心。

何爲好奇心?於我來說,不過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種慾望,求知慾學的願望。孔夫子早就回答過子貢“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好”是一種態度,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陸游曾告誡後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對他人負責,面對別人的“好”,我們要“賢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總之,“好”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這種意識,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種各樣令人着迷的“奇”。

何謂“奇”?不過是遇到“奇”發現“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帶着“獵奇”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然而,“獵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後的事物挖掘出來,這並不是真正的“奇”。

這裏所指的“奇”是牛頓對於蘋果爲什麼會掉在自己頭上的疑問;是伽俐略對於亞里士多德兩個鐵球爲什麼不能同時落地的質問;是李四光對中國“貧油論”的反問。

對於未知,我們“奇”;對於書籍,我們發現更多的“奇”。人類在“奇”的帶領下更加了解我們所居住的美麗星球,更加知曉處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們必須擁有的探求品質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 陽明是這樣解釋心與理的關係。雖有誇張和唯心主義的色彩,但卻能看出人們對於“心”的重要性的認識。

古人說過“心如止水”。由此可見一份安靜的心情是多麼重要。假如你帶着浮躁之心,尚不說研究學術,恐怕自己也會被這情緒所左右,再也無法發現和創造了。《禮記》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當“心如止水”時,你的視野將擴大,你的思維將更加活躍。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無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纔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人生憑“好奇心”而活,人類憑“好奇心”興旺發達,永續發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