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六年級作文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範文500字(通用21篇)

本文已影響 1.89W人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範文500字(通用2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範文500字(通用21篇)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民間都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包糉子。

包糉子需要許多材料:棕葉、糯米、肥肉或瘦肉、醬油、棉線。糯米和醬油混合一下,再加上肉就是糉子的食材。當然,這都是可以按自己口味來進行選擇,如果喜歡吃甜的話,可以不需要醬油和肉,可以加一些赤豆和糖。糉葉儘量要綠一些,光滑面和粗糙面分得明顯一些的,要有韌性的,不能太碎的糉葉,這樣包的時候容易裂開來,包的時候,米粒會漏出來,糉子的香味會大大減少。線得用棉線,棉線更粗,裹得更緊,肉要有肥有瘦,吃得時候纔不會乾巴巴的。糯米用平常的就可以了。

材料準備好後,就可以做了。先把糉葉的二分之一卷成一個無底的圓錐,然後兜兩到三勺子拌好的糯米和醬油加到圓錐裏,加一塊肥肉和瘦肉,用勺子擠一擠,再兜三到四勺的糯米,兜滿爲止。可是我兜了一勺又一勺,一勺又一勺,就是兜不滿,像個無底洞一般,怎麼裝都裝不滿。

可是我始終不知道爲什麼。後來我把糉子翻了個身一檢查,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卷的時候,沒卷好,“圓錐”的頭上有個洞,只要我捏一捏上面或者用勺子使勁按一按,下面這個洞就會像沒捏緊的水龍頭一樣,時不時漏一些糯米下來。拆掉,重包!這一回,我可小心多了,爲了防止它再漏出來,我甚至提前用了棉線,在尖角上面先捆了幾圈。糉子到是兜滿了,總該蓋蓋子了吧。我把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糉葉包上去,蓋住再折下去,它的兩邊就有兩個大口子開開來,會使糯米漏出來的。

我重複了好幾遍,還是會有兩上大口子裂開來。我索性倒出了一些糯米,把糉葉往口子上一蓋,就拿棉線捆住得了。我怕它在蒸得時候漏出來,所以橫着豎着斜着捆了有二十來圈,奶奶、曾祖母都笑我說我捆糉子像捆賊一樣,來了個五花大綁。而她們包的只有橫的口子上的三四圈,而且捆得還比我的結實呢!初學者嘛,沒事兒的,能吃就行!

直到把糉葉包完,我們一家人包了有二十多個。我包的那幾個雖然一個比一個好,但是還是奇形怪狀的。在一大堆糉子裏,我包的糉子顯得特別與從不同。沒關係,我這叫有創意嘛!進鍋蒸糉子嘍!等一會兒吧,糉子很快就出鍋了。

吃糉子是端午節最主要最不可少的習俗。當然,還有其它很多習俗,例如:賽龍舟、掛艾草、戴香包……這些傳統文化寄託着我們對先輩們的思念,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之中的一顆閃耀的明珠!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2

端午節來了!我們全家都是躍躍欲試的,爲什麼呢?當然是因爲每到端午節,我們就都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啊!五月初五,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的習俗也可多了,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

還有賽龍舟!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糉子了,不只是吃糉子,我還特別喜歡包糉子,這樣體會到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後,那種自豪與喜悅是滿滿的,什麼也不能代替的!每年端午節我都會跑到奶奶那裏去幫忙包糉子,今年也不例外。

我一到門口,奶奶就笑呵呵地叫我進來,我跟奶奶聊着聊着突然想起了正事——包糉子!包糉子也是技術活,首先要選擇上好的糯米,我精挑細選一番,最終滿意地點點頭!接下來就是用把糉子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把糯米填進去,要填得溢出了才差不多了,奶奶說這樣有利於後面的包裹,可以使糉子裏的餡料充滿整個糉子。

然後按照螺旋的手法,把糉葉的另一端開始慢慢的捲起來。,捲到最後的樣子,要留一點小尾巴。接着把尾巴全部捲起來,用大拇指把它壓住,把卷起來的那一面對摺過來,最後用棉線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來,捆好不讓它散開就可以了!我們把二十個糉子全部包好之後,糉子們就該下鍋了!我耐心地等着,就等着那香噴噴的糉子出爐!“好了!”

當我聽到奶奶的話時,天知道我有多高興!我急忙把腦袋湊過去,去看看我的勞動成果!耶!大功告成!我屁顛屁顛地請媽媽爸爸他們過來吃糉子,他們都說好吃,我的心裏也樂開了花!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3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纔算是大開眼界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我一定會不學自通。

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能把糉子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幾顆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極了,沒想到包糉子比想象中還順利。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淘氣的小孩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倒出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爲奶奶包的糉子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比較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糉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不行,我不能退縮,不能氣餒。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許多像樣的糉子。

當我們坐在一起,嘗着自己親手做的糉子時,覺得今天的糉子特別甜。因爲,這是我勞動的收穫!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4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2000多年前,楚國危機重重,楚王聽信小人的謠言,把屈原趕出楚國,後來楚國滅亡了,屈原傷心欲絕,投汩羅江自盡,大家得知消息,紛紛划龍舟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可是一無所獲,人們怕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扔糉子,從此便有了端午節及在那天吃糉子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我也想體會這個過程,就向姥姥請教。姥姥告訴我,剝糉子要先拿兩片葉子,向中間折成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圓錐形,放一半糯米,上面放入蜜棗,再用糯米鋪平,用葉子把糯米包的嚴嚴實實,包成一個三角錐形,然後用繩子給紮緊就可以了。看姥姥做的如此輕鬆,可真正操作起來卻沒我想象的那麼容易,我包的糉子不是糯米漏出來,就是葉子散開,根本沒有辦法包完整。原來包糉子沒我想得那麼簡單,就象學習一樣,要想學好,就要勤學苦練。經過多次失敗,最後在姥姥的指導下,我終於包成了一個小糉子,雖然樣子不太好看,但也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

姥姥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加上水開始煮。一會兒廚房就飄來了陣陣香味,饞的我都直流口水,老是往廚房跑,就想看看糉子熟了沒有。過了一會兒糉子好了,我剝開嚐了一個,糯米軟軟、粘粘的.,蜜棗甜甜的,美味無比。尤其是嚐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感覺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不但讓我嚐到了美味的糉子,又讓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真是太開心了。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5

傳統節日——端午節,想必大家都知道,可是每個地方的端午習俗可能大相徑庭。我的故鄉蕪湖在端午節有一種美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糉子。從我記憶起,每個端午節奶奶都會包許多各種各樣美味的糉子。

那麼,糉子是如何製作的呢?一般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準備一些新鮮的糉葉(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是香草葉,蕪湖大多是蘆葦葉),將糉葉先用清水洗淨,然後將糉葉放在鍋中煮十分鐘撈起。

然後,將適量的糯米和紅豆等必要食材加水浸泡約二十四小時。根據口味愛好,也可以準備諸如蜜棗、火腿、鮮豬肉等輔助食材。

通過上面兩個準備環節,下面就是包糉子了。將浸泡好的糯米放入糉葉中包好,用香草繩或細線繫好,一個美味的糉子就算製作完成了。糉子竟然被奶奶可以製作成菱角形狀、斧頭形狀、三角形狀等各種形狀各異的樣子!一般一個糉子重約二百克。若放入火腿、蜜棗、紅豆、鮮豬肉,就包成火腿糉子、蜜棗糉子、紅豆糉子、鮮肉糉子了,那就更加美味了。

到此大家可別以爲糉子大功告成了,可以吃了。還需要最後環節,將包好的糉子五個或十個一提的系在一起(以便計數)放入鍋中,加水煮約一小時,當可以聞到糉葉和食材濃郁香味時,糉子就可以出鍋了。這時一般奶奶都會讓我先盡情享用這美味的糉子。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6

端午節是一首詩一般的節日,糉子蘆葉中的糯米,不僅飄香家庭,飄香人間,那抹蘆葉沉澱着脫俗的香。

細看這蘆葉,那抹綠透人心絃,看似飄嫋輕輕,光滑細膩,其實卻有那根根葉脈相連。葉子若失葉脈則枯萎,人若失血管則消逝。那根根突起的葉脈,讓蓬勃的綠長在中間。近聞那淡淡的清香,淡雅脫俗,讓人遠離這塵世,遠離繁華。這貞潔的香啊!讓人心曠神怡。

我家的端午,便是糉子飄香。每逢端午,從灌滿水的盆子,提上沾滿水珠的蘆葉,那綠啊,綠到了人心,先將蘆葉彎成圓錐形,再將糯米、鮮肉、紅棗等倒入其中,用蘆葉蓋住缺口,順勢包裹,用線固定,一個精靈般的糉子便做好了。用鍋一蒸,那蘆葉的清香被熱氣擠壓,有夾雜着糯米的芬香,讓整間房屋都佈滿了糉香。鍋蓋一掀開,滴着水蒸氣的糉子顯得格外誘人,讓人垂涎三尺。

說到糉子不由得就都提到屈原。屈原是一個一身正氣的官員,由於國家的腐敗和小人的排擠,讓屈原的才華和抱負無從施展。無奈之下屈原投身汩羅江,他用自己的死喚醒了人民,更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這個貞潔、兩袖清風的詩人,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留下了“清香”。

端午節的習俗還不止這些,端午節時,我總會戴一個奶奶親手做得香囊,還會在家中的瓶子裏插上艾草,然後還會看龍舟比賽。在那些震天的鼓聲中,端午節離我們更近了。

端午節是糉子飄香的時候,更是立志報負的時候,願糉子之香飄散繁華。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7

端午節到了,我要包個糉子給家人吃。

包糉子首先要拿兩片糉葉疊成一個半圓錐形,然後放點糯米,接着放一個紅棗,最後再放一點糯米,最上面放一個紅棗並且用勺壓實,用捲成圓錐形剩下的糉葉把它用力裹起來,這時要注意勁兒不能太大,太大容易捏散開來,勁兒太小糉子又容易漏。裹好之後用線多纏幾圈然後打一個結,一個立體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我和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面蒸了大概有二十多分鐘後,又好吃,又好看的糉子就出鍋啦。

剛出鍋的糉子要晾涼了再吃,我把糉子給了媽媽,問媽媽∶媽媽,糉子好吃嗎?媽媽嚐了一口微笑着說∶好吃,真好吃,你包的糉子最好吃啦!聽了媽媽的話,我高興的跳了起來。

我跑到哥哥、爸爸那裏說∶我做了一些糉子,快來吃。哥哥、爸爸一起來到廚房裏,看見桌上放的糉子,拿起一個慢慢剝開糉葉,白白的糯米上嵌着的紅棗看起來有食慾極了。他們吃了一口說∶嗯,真好吃!聽到他們的誇獎,開心的說∶這是我和媽媽一起包的。

香甜軟糯糉子簡直讓我們停不下來,在吃了好幾個糉子後,我忍住了想要繼續吃的慾望,幫媽媽把廚房打掃乾淨後,就去午休了。

到了下午,媽媽讓我看了一場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賽龍舟,邊看着精彩的龍舟比賽,邊吃着香噴噴的糉子,我開心極了!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端午節可以吃到糉子,而且還能看龍舟比賽,我真喜歡端午節。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8

一看到這題目,你們一定知道我今天做了什麼。沒錯,就是包糉子。你包過糉子嗎?今天,我從包糉子裏,更深刻地體會到幹活的不容易。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我包糉子時,可是醜態百出。怎麼樣,想聽嗎?那就聽我慢慢道來。

今天早上,風很大。狂風像發瘋似的呼嘯着,刺痛人們的臉頰。我也感到無比寒冷,試圖戴上帽子。可是風實在太大,我剛把帽子戴上,又被風吹掉了。終於到了外婆家,我鬆了一口氣,敲了敲門。門開了,只見外婆走了出來,一手拿着快包好的糉子,一手抓着門把。我很奇怪,不知外婆在幹嗎,一問才知,在包糉子!我原本就對這很感興趣,再加上我喜歡做手工,就爭着要包。外婆便同意了。

只見外婆拿起一個長葉子,圈成圓錐狀讓我把米放裏面。我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米倒在圓錐狀的葉子裏。不料不夠,我又拿起勺子舀米,可又太多了。

沒想到外婆還挺又耐心的,讓我再練練。我這回知道了應該多加點,可是,不料又加太多了。

雖然外婆很有耐心,可也被我搞得不耐煩了。

沒辦法,只好再讓我試試。可沒想到我加得剛剛好卻都倒到外面去了。外婆嘆了口氣說:“哎——看來你就是不擅長包糉子。”

我這才體會到包糉子也不容易啊!而外婆又是怎麼做的呢?看來,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堅持,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呀!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我可愛吃糉子了,又香又甜。可我不知道棕子是怎麼包的。

記得有一次,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媽媽包糉子。媽媽拿了一張棕葉,用手一捲,棕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然後把泡好的江米放進一點,放上兩顆大紅棗,再放上江米,用力摁了摁,把餘的葉子包上,用繩子把它捆緊,一個大大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心想挺容易的,我也試一試。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一片糉葉,也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老是一個直筒。媽媽看見後,就在旁邊指點,費了半天勁,才包好了一個糉子。媽媽看着我滿頭大汗的樣子說;做什麼事情都不容易,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的,這和你的學習是一樣的,明白嗎;我點了點頭。我又試了幾次,在媽媽的幫助下,終於包好了。第二天糉子蒸好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脫掉它身上的綠衣裳,裏面的米全露出來了。哇,好香啊,我立即咬上一口,真好吃,又軟又香。我問爸爸,糉子是怎麼來的,爸爸說:是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兩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江而亡,人們爲了紀念他,每年這一天都要站在江邊往裏扔食物,以防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這一天還要賽龍舟,喝雄黃酒,戴荷包等等有意義的活動。

瞧,端午節多麼有意義啊。我過了一個又高興,又懂得了不少知識的一天,還學會了包糉子呢。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0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老家,我也體驗了端午節包糉子的傳統習俗。

我們先拿出一疊曬乾的糉葉,量取足量的糯米,赤豆作爲主要原材料。然後,我們先燒一大鍋開水,水開後把幹糉葉放進去煮,大概過了八九分鐘的樣子,糉葉的香味從鍋子裏飄了出來,奶奶說有香味出來就可以了,她立刻把剛煮好的糉葉撈了起來。接着奶奶教我把盛鬥裏的糯米和赤豆攪拌均勻,接着,我們就要去小溪洗糉葉和糯米了。

我們去小溪洗好了糉葉和糯米,接着就開始包糉子。我先拿兩片糉葉疊在一起,向裏一攏,做出了一個“碗”的造型,往裏面填上洗好的糯米。再把這個“碗”的“碗沿”用一隻手稍微攏進去一點,再用另一隻手把其它多出來的糉葉給蓋在上面,捏緊,最後,用細繩子捆上幾圈,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可別小看包糉子這幾個動作,說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可不容易。我包第一個糉子,到最後一步的時候,剛要捆起來,可是糯米一股腦兒地漏了出來,沒辦法,只好拆了重包。第二次包糉子的時候,剛要把多出的葉子蓋好,可是怎麼也蓋不上,原來是糯米放太多了,我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將多出來的糯米給挑掉,可是一不小心,捏着糉子的那隻手放鬆了一點,糯米灑了一地。第三次,我吸取前面的教訓,終於,第一個包成功的糉子出現了,接着,熟能生巧,就有了第二個,第三個……

我喜歡包糉子,更喜歡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1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今天是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我有幸參加了牛通社在長征橋社區組織的包糉子活動,這次活動對於我這樣一個生活在城市裏的,從來沒有包過糉子的人來說,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一大早,我就起來了,帶好記者證,繫好紅領巾,就坐上爸爸駕駛的汽車,趕往小河街道的長征橋社區的王奶奶家。一進王奶奶家,我就聞到了一股箬葉特有的香味,順着香味看到桌子上的兩盆箬葉、三盆糯米,和一袋紅棗。在和王奶奶簡單的交談和理論學習之後,我就忍不住就上前拿起了兩張箬葉按照想象中的糉子的樣子手忙腳亂的包了起來,可看似簡單的糉子卻怎麼包都包不好,無奈之下我只得向王奶奶求助。只見王奶奶把兩張箬葉一疊,一折,就成了一個漏斗狀的葉子,再把糯米一放,把一顆紅棗放進去,再放一些糯米進去,把多餘的葉子一折,往旁邊一翻,拿線一系,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看着王奶奶嫺熟的動作,我也再次拿起葉子,學着王奶奶的動作,一折一翻的弄起來了,王奶奶也在我旁邊看着我包,有不對的地方,她馬上給我指出。在困難的嘗試中,我生平第一個勉強成型的糉子終於包好了。可是,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果斷選擇繼續勇敢嘗試。在不停的嘗試中,我的動作一次比一次嫺熟,包出來的糉子一個比一個好看,一個比一個精緻,看着自己努力學習、實踐的結果,我自己的心裏美滋滋的。

對於我這樣一個沒包過糉子的城裏人來說,這麼輕易就學會了怎麼包糉子,可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正如那句話所說的那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2

“五月鶯歌燕舞日,又到糉葉飄香時……”當媽媽讀到這篇短文時,我便知道端午節來了。

端午節那天,媽媽準備包一些糉子,叫我搭把手,我欣然答應了。

我和媽媽早早地就起牀了,手接着地到菜場上買包糉子的原料,媽媽精心挑選了一些糉葉,買了十斤糯米。我嚷着說要吃肉糉,媽媽笑呵呵地說:“好好好!小饞貓,給你做肉糉!”轉過身去買了二斤豬肉和一些紅棗赤豆。

回到家,媽媽叫我把糉葉先洗乾淨,燒上水,然後把洗乾淨的糉葉輕輕地放入水中煮熟,接着把煮熟的糉葉放到盛滿冷水的盆裏浸泡一會。媽媽解釋:“這樣葉子不會發黃,碧綠碧綠的葉子包起糉子來可漂亮了。”

糉葉準備好了,接下來該拌餡了。媽媽把肉切成小方塊,倒上若干醬油、雞精、鹽拌勻,醃製半小時,讓它入味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買來的糯米、紅棗、赤豆分別洗乾淨,最後按照比例把紅棗、赤豆倒入糯米中。哇!白白的米,紅紅的紅棗和赤豆,好漂亮呀,象一鍋閃閃發光的珍珠瑪瑙。

開始包糉子。我搬來小板凳,坐在媽媽身邊,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在糉葉裏抽出一張比較大的糉葉,打算包一個小糉子。我先把葉子裹成一個漏斗型,然後把拌好的“珍珠”放入“漏斗”,輕輕用手壓一下,三角糉的形狀出現了。我手忙腳亂地把葉子沿着三角糉的輪廓繞呀繞,可是糉葉好象不聽使喚,我用力過猛,葉子碎了,還好米沒有漏出業。我胡亂地往糉子上繞線。這哪裏是糉子呀!簡直是個“傷兵”,我忍不住自己都笑了出來。

在媽媽的精心指導下,我終於包成了一個看起來順眼的小糉子。我一次一次地包,我一次一次地學。最終,我和媽媽一起包完了所有的米。看着我的傑作,我滿意地笑了。

晚上,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美美的。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我們全家總動員,一起包糉子。

一早,我們就買齊了包糉子的材料:箬葉、糯米、肉等。爸爸先給箬葉洗了個熱水澡,我這個“小兵”負責淘米,媽媽手腳麻利地把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接着,我們把米用醬油拌勻,往肉里加入料酒、醬油、糖等,媽媽說:“讓它們睡上一覺,下午我們就可以大顯身手啦!”

剛吃過中飯,我就迫不及待想開工,但媽媽說:“再等一小時左右!”“啊,我一分鐘都不想等啦!”我急得直跺腳。終於,媽媽受不了我的軟磨硬泡,終於開工了!

媽媽拿起一片箬葉,我和爸爸也跟着拿起一片箬葉。媽媽輕輕鬆鬆就把箬葉捲成漏斗狀,可在我手裏,箬葉卻成了一個調皮的孩子,我怎麼也卷不好。爸爸一卷,箬葉成了一個真正的漏斗——底下留了個小孔,我們不由得哈哈大笑。媽媽耐心地教我們,我們也學得很快,終於,一個完美無孔的漏斗狀卷好啦!我們先往裏面裝了一小勺糯米,再放上一塊肉,小心翼翼地蓋上一小勺糯米,接着用箬葉的上端緊緊蓋住“漏斗”,把多出的葉子對摺後向一邊扭過去。此時,我的糉子歪歪扭扭,米有點露出來,媽媽急忙來搶救。搶救完畢,我們給這個“大肚子將軍”紮上腰帶,一個讓人饞涎欲滴的糉子就做成啦!我又包了好幾個,包得一個比一個好!之後,我們把這些“五花大綁”的糉子關進“牢房”——鍋子,不一會兒,廚房裏就飄出陣陣香味!

香噴噴的糉子新鮮出爐,我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覺得特別香!看來有付出,纔有收穫啊!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4

又快到端午節了,該吃糉子了,這是我最喜歡吃的東西,咬上一口黏黏的、軟軟的,還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每年看媽媽包糉子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包糉子需要準備好三樣寶貝,首先:要準備好糉葉,挑選糉葉可有講究了,要又長又寬的,這種糉葉包的緊實,糉子下鍋纔不會漏,用她說的話,這樣的糉葉最新鮮味道最正,剛拿回家的糉葉,媽媽總是放在開水裏涮一下,這個環節火要控制好,涮的時間短了,糉葉容易斷,涮的時間長了,糉葉就太老了,失去了糉葉香,媽媽總是格外用心,再把涮好的糉葉放在涼水中一涼,這時糉葉又青又軟,要洗乾淨糯米,還要準備一段一段的線繩用來捆緊糉子。

開始包了,我在旁邊看着,也跟着媽媽的樣子有模有樣的包起來,媽媽摸出三張糉葉,把它理順了並排着半疊在一起,寬大的糉葉立即形成了一張綠色的手掌,媽媽嫺熟的用兩個手指夾住一頭,順勢一卷,形成了一個倒的圓錐體,媽媽用勺子舀米,往裏灌,灌滿了,在用大拇指壓一壓,接着再用糉葉的尾部把圓錐體包裹起來,爲了保險,再加一張糉葉封住灌口,最後用繩子紮緊,一個小腳形的糉子就包好了,媽媽心靈手巧,會包很多形狀,三角形,四角形,斧頭形都不在話下,可我只會包“豬爪子”。

糉子包好後,媽媽找來一大口鍋,把糉子放進去加上水,燒上大火煮起來,還沒等水開,鍋裏就漂出糉葉香,煮好了,媽媽把糉子拿出來了,分開放在盤子裏讓我們吃,咬一口,黏黏的`軟軟的在蘸點白糖還甜甜的,我們吃的津津有味。

每年的端午節,都有媽媽的味道。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5

有一年的端午節令我印象深刻,約在我六、七歲的那一年。

這一年,我們打算自己包糉子。於是,媽媽在京東買了材料糉子葉和糯米。材料剛送到,我就讓姥姥快泡糯米、糉葉和棗,明天好包。

第二天,端午節到了,上午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我興奮地拿起一片糉葉,可遲遲沒有動手,同時皺起了眉頭,因爲我不會包啊!我決定先看媽媽包幾個,剛開始她包的還行,往後越來越好。我像媽媽那樣包了起來,可剛倒入糯米,這些米就從底下漏了出來,不像糉子,倒像個漏斗。姥爺見米撒到桌子上了,趕忙把桌子上的米拿到洗碗池洗了洗,又放回碗中。姥爺拿走我手中的糉葉,讓我看他是怎麼包的。姥爺做得太快了,我只學會了我原本就知道的一步舀米。

我不得不找媽媽,可她給了我兩片糉葉,我奇怪地問:“媽媽,你怎麼給我兩片糉葉?”說着,她也拿起兩片糉葉,然後回答:“你小,一片葉子包不好會漏。”媽媽先把糉葉的一端做漏斗形,舀一些糯米。我也做成漏斗形,剛要舀米,媽媽說了聲:“停!苗苗你要是把米舀進去,它們不得從漏斗裏漏出來?”我知道了媽媽的意思,把勺子放下,將糉葉做成沒洞的漏斗,然後繼續舀米。我剛舀了一半,“停,”一個聲音響起,是媽媽,她往裏面放了一個棗後接着說,“好了,可以了。”米舀完後,我先看媽媽怎麼包,然後學着她包。我像她那樣,先把糉葉向自己的方向折,然後再向下折,包完啦!我剛拿起線,又放下,問媽媽:“我可以用紅線包嗎?這樣好認。”

我綁完後,又做了一個糉子,全家人都說我聰明,一學就會。這次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以後再也不會爲包糉子犯愁啦!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6

"五月五,過端午。"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我家也不例外。

端午節前一晚,包糉子是媽媽的頭等大事。看着媽媽包糉子,我也在一旁有模有樣地學着。媽媽說:"要不要教你包糉子?"我看了一眼糉子說:"不就是包幾個糉子嗎,能難倒我?我又不是千金大小姐。"聽我這樣說,媽媽笑了。

我拿起兩片糉葉就包了起來,我先將糉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裏面放糯米——呀,米從下面的小洞漏了出去。我悄悄地觀察媽媽包糉子的步驟,重新開始包。這一次操作前半部分挺順利,可是後來裝了糯米之後,米太多,鼓鼓的,捆不起來了,於是第一個糉子以失敗告終。第二個雖然勉強包好了,但在捆紮的時候用力過猛,線"嘭"的一聲斷了,又失敗了。媽媽在一旁大笑起來,學着我的口氣說:"喲,不就是包幾個糉子嗎?我又不是千金大小姐。"這時爸爸走過來,得知詳情也大笑起來。真是氣死我了,我心想:你們等着,不就一個糉子嗎,老師常教育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我又開始包起來,吸取剛纔失敗的教訓,我卷好糉葉,裝進適量的米,用適當的力度擱好了糉子——哇,成功了,終於成功了!我得意地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現給爸爸媽媽看,換來了他們的陣陣掌聲,他們爲我豎起大拇指。看着自己的"傑作",我得意地笑了。

端午節到了,主角上場了,我把煮好的糉子整齊地放在盤子裏,我們拿起糉子,蘸上白糖有滋有味地吃着,一家人說說笑笑,可開心了!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7

美國有風趣的愚人節;墨西哥有可怖的亡靈節;巴西有熱情四溢的狂歡節;德國有熱鬧歡快的啤酒節中國也有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節。今天,我就過了一個十分特別的端午節。

一大早,我們班門前的走廊裏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鍋碗瓢盆、糉葉以及糯米。這下學校變成了後廚,這回有好戲看嘍!我心想。當家長們把這些東西端進教室時,同學們都沸騰了,個個摩拳擦掌,都想小試牛刀,炫炫自己的手藝。我也難以掩飾自己激動的心情,坐立不安。

一位家長來到我們小組教我們包糉子。首先,她拿起兩片糉葉,將它的低端向右上方捲成一個錐子形,接着往錐子裏面放些糯米和蜜棗,用手按實。然後,她把多出的糉葉向下一翻蓋住錐子的口,再用剩餘的糉葉緊緊地將糉子裹一圈。最後,把糉子用線繩纏幾圈打個結。一個三角形的.糉子便大功告成了。

看着阿姨駕輕就熟的動作,我心想:soeasy,簡直是小菜一碟!我學着阿姨的模樣自己嘗試起來:先把糉葉捲成錐形,再往裏面填些糯米。前兩步好好的,可偏偏到了第三步出了差錯。我把糉葉向下一卷,譁糯米灑了一桌,這下我傻眼了看來包糉子也是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啊!阿姨見了。走過來對我說:這個錐形下面的尖一定要收住,不能有一點洞。說罷,阿姨又給我做了一個示範,我瞬間茅塞頓開。經過阿姨的指導,我成功地完成了我的第一個糉子作品。

經過一番辛苦的勞作,甜香軟糯的糉子終於出鍋了!當我品嚐着自己的勞動果實,我不禁感慨道:在學校裏和同學們一同包糉子,我還是頭一回呢!這個端午節真難忘!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8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比如賽龍舟、包糉子、掛艾香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跟姥姥學包糉子。

端午習俗:賽龍舟,掛艾香,包糉子

端午節的前幾天,姥姥就早早地買好糯米、紅棗和糉葉,準備包糉子。姥姥先把糯米用冷水泡上一整天,再把糉葉放在鍋裏煮軟,準備好紅棗。一切準備就緒,就開始教我包糉子。

姥姥先拿了一片糉葉,我也拿了一片,姥姥用手把糉葉一卷,糉葉就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也學着姥姥的樣子,可我怎麼卷也卷不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有一次我卷好了。然後我們開始放糯米,一開始我掌握不好糯米的量,放得不是多就是少,我仔細地觀察,只見姥姥抓了一把糯米,我也是試着按照姥姥抓的量,這次還差不多。

哎呀!差點兒忘了放紅棗,我們把香香甜甜的紅棗放進糉子裏。最後一步是纏繩子,只見姥姥左手握着裹好的糉子,右手把繩子一纏,輕輕鬆鬆地就把糉子紮好了。在我扎的時候,我忽然發現糉葉鬆了,糯米正一點點向下漏呢。媽媽說:“失敗了沒關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又試了一遍,還是沒成功。包糉子說着簡單,但做起來難,糉子很“調皮”,“捉弄”了我好半天,我煞費苦心,竭盡全力才包好。

我包好了一個,姥姥卻已經包好了很多個,我們把糉子放在蒸籠裏,過了一會兒,廚房裏飄來了陣陣清香。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別提有多快樂了!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19

每年農曆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是我們的習以爲常的事情。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我們也是長銘於心。屈原因爲鬱郁不得志而投身於汨羅江,人們爲了紀念他,在這一天做了許多的事情。

吃糉子,是端午節我最喜愛的一個環節。在超市裏各種糉子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看得我眼花繚亂。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奶奶親自用愛心包下的糉子。最沒有超市那麼多品種,也沒有它們的鮮豔外表,但是其中有家的味道。

一大早,奶奶就上街忙碌起來,買各種材料:糉葉、豌豆、臘肉、糯米、紅豆、紅棗……一到家,奶奶就鑽進廚,只聽得見“叮叮咚咚”的聲響。從這些聲響中,我感到很幸福。我在一旁仔細地盯着奶奶的一舉一動。把糉葉先用清水煮好,清洗乾淨,然後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腦兒全倒進大盆中,兩隻大手在大盆裏不斷地翻轉。這一景象也在我的心裏不斷翻轉。

奶奶選取兩三片完好的葉子,左手提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指頭握住葉子的另一端,把糯米用勺子裝進葉子裏,輕輕往裏一卷,就成了一個圓錐體的形狀。最後把色彩斑斕的繩子捆好,於是,一個有模有樣的糉子就完工了。奶奶不斷地重複着這樣的動作,過了好一會熱,一堆可愛的糉子就呈現在我面前,我連忙擺手稱快。看着美味無比的糉子,看着讓人垂涎欲滴的糉子,我按捺不住,偷偷地拿了兩個出來,用清水把它煮了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拆開糉葉,用筷子輕輕一夾,品嚐了一下,簡直就是人間極品,我連忙把糉子給奶奶品嚐,奶奶肯定地點了點頭。

我一上午都黏在奶奶身邊,看着奶奶和奶奶包的糉子,我感到很幸福。我希望每一個端午節都有這樣的幸福時刻。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20

提到端午,大家一定會想到吃糉子、賽龍舟、佩香囊這些習俗,而我最喜歡的,便是包糉子了。包糉子的前後過程,在我看來,就是一幕幕情景劇。

第一幕:摘箬葉

端午節前,我和奶奶一起去河岸邊摘箬葉。箬葉細長細長的,油綠油綠的,散發着一股清香。不一會兒,我們就摘了一大籃。回到家,奶奶就把箬葉放在水裏浸泡。盆裏的箬葉,更加水潤、綠意。

第二幕:包小方糉

端午節到了,我謙虛地讓奶奶教我包糉子。奶奶說:“普通的糉子難不倒你,讓你爺爺教你包方糉。”爺爺對我招手,說:“來!先拿八根長箬葉,一定要長。”我把箬葉寬的一端弄得一樣整齊,看另外一頭冒尖的便是長的了。“把箬葉中的莖去掉,然後把剩下的兩部分弄得一樣大,其餘的七根也是這樣的。”我小心翼翼地拿起箬葉做起來了,連大氣也不敢出,因爲這箬葉實在是太嫩了。“快看!快看!先把箬葉平放在桌子上,然後把箬葉一張一張地插進去,這樣就好了。”咦,爺爺包得整整齊齊,可我的卻歪歪扭扭。之後,把箬葉弄方正,放米,一切順利,我正得意時,聽見了米粒灑落的聲響。哦,原來是爺爺包的糉子“外衣”破了一個小洞,裏面的米漏出來了。爺爺笑着辯解道:“沒事,沒事,小失誤而已嘛!”嗯,再精明的人也有失手的時候。我偷着樂:我的都包好了,爺爺的竟然“破了個洞”,嘻嘻!

第三幕:吃糉子

奶奶把一個個包好的糉子放進了鍋中,加入清水開始煮。在我的期待下,糉子總算煮好了。蘸着紅糖,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別提有多高興了!

  六年級端午節包糉子作文21

“哇,真香啊!”香噴噴的糉子出爐了,一個個三角形的糉子映入了我的眼簾。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糉子,大口大口咬了起來。“啊嗚,太好吃了”,我吃着親手做的糉子,心裏像灌了蜜一樣甜。

記得那是去年的端午節,我們全家歡歡喜喜地聚在一起。奶奶拿出準備好的糉葉、糯米、棉繩和各種各樣的餡讓我們來包糉子。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包糉子。

首先,我拿出一片洗過的糉葉,把它慢慢地捲成圓錐形。接着,我往裏面快速地加滿糯米,再撒入我最喜歡的蛋黃餡,然後我把突出來的糉葉輕輕地按下去,又把剩下的糉葉用螺旋的手法一點點地從糉葉另一端網上卷。最後。我把卷起來的那一面對摺過來。我照着奶奶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做。漸漸地。一個“小胖墩”成形了。

“哈哈,前幾步真簡單。我就要學會包糉子了!”我高興地叫道。奶奶笑眯眯地說“對,但最後一步可重要了。扎不好糉子就會露餡的,所以你得認真看好喲”說完,奶奶隨手拿起糉葉開始包起來。她扎糉子的手如同蝴蝶在一上一下地飛舞着。不一會兒,一個糉子出現在我的眼前。“看見了嗎?”奶奶指着糉子說,“你也來試一試。”我學着她的樣子包了起來,可是我一紮好就鬆掉,白白的糯米都掉了出來。“怎麼不行啊?”我低聲埋怨道。奶奶和藹地說“是你扎錯位置了,沒關係,再試一次。”聽了她的話,我又嘗試了好幾次。終於,我包出了三角形的糉子。“你做得真好!”奶奶豎起大拇指連聲誇道。我心想: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每當提起端午節,我心裏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