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自力更生與左右逢源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1.79W人 

自力更生,曾經作爲特殊年代的一項倡議而深入人心,其蘊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仍熠熠生輝;而左右逢源是爲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境界,不管是寫作中的靈感還是辦事中的受助。二者似乎各自獨立,卻又密不可分。這裏要從一句西諺說開去--天助自助者,也就是“上天幫助自強不息的人”。
  自力更生與自強不息的精髓是相通的,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沒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如何能夠實現?內心強大了,纔會有可貴的素質與潛質,纔會有慧眼識珠者的青睞,包括所謂的“上天”,也只不過是符合客觀規律後的一順百順罷了。
  古代許多成語都是相通的,比如“無欲則剛”,比如“自勝者強”,比如“天道酬勤”,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比如“內聖外王”……種種表述,都離不開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都離不開內心的強大。這裏的'“強大”並不是蠻橫不講理的恃強凌弱,而是對困難的堅韌、對自我的嚴格、對誘惑的自制。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就包含在其中了。修到一定境界,纔會有“不逾矩”的效果,因而才能夠駕馭事物而不被事物駕馭。
  自力更生,其實也就是在內心的獨立與堅韌前提下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模式。不等不靠,也就不用犧牲掉許多可貴的東西;堅持不懈,也就能夠逐漸具備吸引外援、消化外援的能力。
  過去有句話叫“十年寒窗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就是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過程;而一朝成名,也就是左右逢源的開始。沒有十年的辛苦積累,何來一朝的春風得意?更早些時候的黃石公與張良的典故,更說明了一個人沒有超出常人的修養和潛質,即使遇到機遇(貴人)也會與其失之交臂。
  孔子有句話更能說明這個道理——“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己之不能也”。意思是,不怕別人不瞭解、賞識自己,只怕自己沒有具備一定的能力。這其中便是對“自助”與“天助”的深刻領悟--你自己沒有提升到一定高度,即使別人有心幫助你,也只能讓你無所適從。就好像放飛的風箏,只有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與持續不斷的“天風”共舞。
  這也可以用哲學上的“量變與質變”的關係來理解。自助,是量變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產生質變,也就是獲得“天助”的資格後,左右逢源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暫時處於寂寞中的人,只要還有夢想與追求,就不要輕易停止,要讓自己的付出鋪出一條通往更廣闊天地的大路。
  這裏還可以用“大器還須小折磨”的道理來理解。大器爲何需要小折磨?因爲只具備了才華並不夠,還要有對世事的深刻理解與對挫折的堅韌接納。小折磨後,心胸開闊了,意志堅強了,才華纔不會失控,人生纔不會失重。而如果沒有自力更生的過程,只是一味依賴,一味求助,即使左右逢源了,也會因爲不懂得珍惜而浪費資源、浪費機遇和能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和“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都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真理。
  最後,要把握好自力更生與左右逢源的時機。不是要拒絕一切幫助,那樣就淪爲了“封閉”;也不能淺嘗輒止的求助,那樣也只能是依賴。就好像做數學題,如果絞盡腦汁還解不出,就需要向老師或同學求助;而如果還有一點可能,都最好自己再思考一下。在現實生活中,也許當我們能夠駕馭順利的環境,並且從內心裏懂得那些幫助的可貴之後纔算在某件事上真正通過了修養內心這一關吧,此時的左右逢源也就不會成爲樂極生悲的前奏了。

自力更生與左右逢源的散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