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散文欣賞:家鄉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3.39W人 

今年冬天不冷,特別是回到家鄉過年時,哥哥感嘆今年的冬天暖和得像夏天,不似往年天寒地凍,要做什麼都縮手縮腳,甚至都不願動手弄吃的了。這時,我不由得想起火籠來。

散文欣賞:家鄉的散文

我的家鄉在廣西岑溪市的一個小山村,火籠是冬天農村家裏必備的生活用品。家鄉的火籠很可愛,所用的材料和結構很簡單:內有一個類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面用削好的光滑細薄的竹篾編織成燈籠形狀,頂部開一拳頭大的口子,用來添加木炭。火籠外觀上大下小,下面的竹篾要細些,編織得細緻緊密,瓦盆口以上部分的竹篾就大塊些,竹篾之間編織時留下較大的空隙,並在外側中間位置用四條竹篾作一彎形手柄作提火籠用。冬天的時候,可以從火籠上部中間的口子往瓦盆裏加入燒紅的火碳,再蓋上一層草木灰,就可以供人暖手暖腳,暖被窩,抵禦寒冬之用了。

那時的農村,經濟比較困難,生活水平不高,還沒有暖手寶、取暖器、電熱毯、冷暖空調之說,唯有火籠是家鄉人們的取暖用品。家家戶戶廚房用的都是燒草燒柴的竈,一般是用泥磚砌成的,有些人家就是用燒製的青磚砌的竈。爲了在冬天有木炭取暖用,在不需要用火籠的季節就把做飯時竈裏火紅的柴炭夾出來,放進瓦缸器具中,蓋上蓋子,讓火紅的柴炭缺氧熄滅而又不變成灰燼。日積月累,到了冬天,就可以基本上聚積夠一家人冬天用的木炭了。到了冬天時,各家各戶都用木柴燒水、做飯、煮菜等,就可以從竈裏夾些燒紅的木炭放進竹火籠裏,木炭上面蓋上適量的草木灰,讓火炭裏的熱量慢慢通過草木灰和瓦盆傳遞出來而又不至於灼傷皮膚。這樣,火籠就可以用了。當火籠不夠暖和時,用小木棍等把瓦盆裏的火炭翻一遍,又可以讓火籠暖和了。直到火籠實在不夠暖和,再翻也有沒用了,這時就可以用上聚積下來的黑木炭了。

需要用火籠取暖時,可以把兩手或雙腳放在火籠上,手和腳很快就暖和起來,通過雙手和雙腳的熱量傳遞,全身也很快就感到熱乎乎的。過去缺衣少食,有了這個熱火籠,可以暖手暖腳,還可以在坐着把火籠夾進大腿間取暖。農村的冬天,也是農閒的季節,白天一家人各提一隻火籠聚各在廳堂,談談一年的收成,各人的見聞,發展大計,展望來年的豐收,火籠漫漫傳遞出熱量瀰漫在廳堂,也溫暖了全家人的心。有時候左鄰右舍聚在老屋廳堂、小賣部或哪個人的家裏談天說地,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到了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先將火籠放進被窩裏,一會兒被子和墊被就暖烘烘的,人躺在裏面就會很舒服。爲了防止發生火災,大人們都要求在快睡着之前,要將火籠取出放離牀較遠的地上,否則,人睡着了,火籠倒了,會將被子和草蓆燒壞,甚至把人燒傷。整個農閒,無論是寒風凜冽,還是陰雨綿綿,家鄉的人們有了火籠,都會覺得溫暖無比。

家鄉的火籠,也見證了人們的禮儀風俗。家鄉的年輕人孝敬關心老人,總是自覺地在寒冬的早上或傍晚爲老人備上一個裝上火紅的炭火的火籠給老人家取曖,農村中賢孝婦女就常常親自把火籠的炭火燒紅燒紅,早晚送給家中的長輩取暖。老人家從普普通通的火籠,感受到了後輩的關懷,真是溫暖入心,兒孫們賢孝之舉溢於言表。冬天,主家人正提着火籠取暖,看到有親戚朋友來了,就會馬上翻好火籠裏的炭火,熱情地遞上火籠,說:“您來啦,先用火籠暖暖手。”雙方一再堅持和推讓,最後以客人接受火籠而結束。要是火籠不暖和了,剛好客人來到,主家會吩咐年少的馬上拿出一隻火籠,放進黑木炭,再從正用着的火籠裏夾出幾粒火紅的炭火放在黑木炭上面,然後對着炭火吹上十幾下就可以請客人取暖用了。一句“謝謝”,一聲“應該的”,主客的心裏都是既快樂又溫暖的,我們小孩子的臉上都是洋溢着燦爛的笑容。家鄉人家的女兒出嫁的時候,火籠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嫁妝,父母都要買最大最好的火籠作爲妝嫁,而且都是雙數,預示着女兒女婿未來的生活過得紅紅紅火火、子孫興旺,好事成雙。如今,雖然送冷暖空調作爲嫁妝是很普遍的了,但是在嫁妝裏火籠還是必不可少的。

想起家鄉的火籠,我的心頭就感到陣陣溫暖,溫馨也在不經意間浸透全身。家鄉的燈籠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