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2017家鄉的端午節心情隨筆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時間如流水般流逝,眨眼,又是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家鄉的端午節心情隨筆,歡迎大家閱讀!

2017家鄉的端午節心情隨筆

  【2017家鄉的端午節心情隨筆1】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流水一樣的日子,又送來到了端陽五月。又是一年端午節,看着漸行漸近的節日氣息,心裏有一思懷念的衝動,懷念什麼呢?懷念那過去的歡快,懷念那逝去的節日氣氛,懷念兒時空氣中彌散着的濃郁、歡快的節日氣息。聞着清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有關端午的點點滴滴的記憶,時常涌現在我的腦海,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發生在昨天。那時鄉下特別重視端午節,當時我也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

記憶中的端午,總是溼漉漉,青生生的。在我的家鄉,端午是僅次於春節,中秋的一個大的節日,也是我最愛過的一個節日。家鄉的端午節,沒有龍舟,沒有鞭炮。這個節日總是在一種安寧,祥和的氛圍中度過。也許骨子裏是個傳統的人,我對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充滿了敬與愛。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傳統節日,思鄉的情感油然而生,家鄉雖然很窮很破,但是,我還是喜歡回家過節,爲的就是感受一下在城市裏淡漠的親情、友情。要回家了,到沃爾瑪超市買上幾盒糉子,煮上單位發的鹹鴨蛋,回家作爲禮物,送給兄弟姐妹,表示一下作爲大哥、大嫂、姐姐、姐夫的心意。

臨行前獨自坐在陋室之中,回想着這個繁華的都市的熱鬧與繁榮,傾聽着寬大的窗戶外面傳來的車水馬龍聲,聞着那縷縷飄舞的糉葉芳香,徜徉在幾千年的歷史回眸裏,讓我對五月端陽,又有了一份發自內心的感慨。多少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首傷感的詩,由於獨特的文化意義及文化符號融合其中,由於鮮明而形態各異的民間元素與現代文明的衝撞、融合,五月端午的節日,越來越超出了節日本身的豐富內涵。

走進超市,各類琳琅滿目的商品映入眼簾,使人眼花繚亂,看着包裝精美的棕子,以及聞着它身上散發出來的誘人香味,不經意間,又勾起了我對端午節的美好記憶。讓我充滿感慨地想起了以不同方式度過的幾十個端午節。

小時候在我的家鄉,到端午的時候,吃的不是糉子,而是“粘耗子”。印象當中知道有端午節這回事的時候,大概已經上小學了,我的家鄉是叫“五月端午”。那個年代經濟狀況普遍不佳,家鄉怎麼過五月端午,也沒有多少深刻的記憶了。只是隨着年景的逐漸好轉,家鄉條件稍微好點了,人們纔想辦法把五月端午過得有點樣子,但過法跟目前並不一樣,不是包糉子,而是做一種叫“粘耗子”的食物。

“粘耗子”是家鄉端午節的標誌,就像元宵節的“元宵”,清明節的“雞蛋”,中秋節的“月餅”,“臘八”節的“黃米飯”一樣。小時候母親包的“粘耗子”很特別,那椴樹葉子的香味撲鼻,北方很少有糯米,主要是因爲糯米產量低,很少有人種,一般做“粘耗子”的米,都是粘玉米或粘高粱。端午節來臨之前,父親帶着我們幾個孩子上山去打椴樹葉子,打椴樹葉子也是有講究的。包“粘耗子”的椴樹葉必須是老葉,上面有一層釉色,這樣包出的“粘耗子”不會粘在“粘耗子”上。如果端午過的早,一般都用隔年的椴樹葉包“粘耗子”。一般粘耗子是用小豆餡做的,有時加點糖精,吃起來很好吃。

時間在變,過端午節的方式也在人們的不經意間慢慢轉變。現在的孩子只知道端午節要吃“糉子”了,這是“文化”融合的結果。其實我們小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糉子”,因爲家鄉不出產糉葉。至今我還是覺得這些青草味的“糉子”倒不如我們家鄉的“粘耗子”更香甜。

在家鄉的風俗中,端午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艾蒿,有爲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在家的時候,每到五月初五早晨我們便呼朋結伴去山上採艾蒿,沒有艾蒿也採些類似艾蒿的蒿草。還有……關於端午,有太多的回憶,夾雜太多的情感,而快樂而童真卻是最主要的,端午節年復一年地過着,葫蘆、荷包依在,可歲月的流逝,卻帶走了節日裏曾經的一切,歡快、驚喜、期待、盼望……一樣的節日氣氛,一樣的過節心情,只是不同的過節風俗。

這個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習俗,人們雖然處於祖國各地,卻是每年都過着這個相同的節日。雖然過法各有不同,但是企盼平安、幸福、百病不侵的'心境是一樣的。至於過這個節的緣由,爲什麼過,從什麼時候開始過,連老人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從祖輩祖祖輩那兒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一直就是這麼過。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這裏的端午節沒有家鄉那樣的濃郁氣氛,雖然這裏的糉子也很好吃,但我還是很懷念家鄉的“粘耗子”,吃了總讓人回味無窮。在家鄉的每年的端午節,一些懷念、一些追憶和着一些別樣的生活味道,總會悄然泛起……因爲那些日子裏面有一份濃濃的親情,不僅讓我回味感嘆,而且讓我久久難忘。這份親情,就是這麼純純的、不圖回報、沒有索取,伴着清香,年年飄在我的心裏。

吃着在超市裏買來的糉子,裏面有大棗、果仁,有雞蛋,有豬肉的。只是這餡應有盡有,樣式也是千奇百態。每一個糉子上都烙下了濃濃的商業氣息。那種自然,那種單純的糯米清香早已經飄散久遠久遠了。端午節,年年都會來,但我的童年卻再也不會來了,給了我們最美麗、最溫馨的端午節的母親早已作古多年,陽光下母親和孩子笑得如花兒般燦爛,那樣的美麗畫面也不會再來了。童年時點點滴滴關於端午的記憶,開始從心靈深處慢慢傳來,深深地吸一口氣,漸漸有淚迷了雙眼,我想,我再也回不去,童年的端午節。

有關端午節的記憶,充滿了我的童年,雖然清貧卻讓我回味。童年的端午節是快樂的,那種幸福開心的感覺好像離我很遠很遠,也許是好幾年沒有那麼開心隨意地在家過節的緣故吧!隨着年齡的漸漸長大,對端午的好多事情越來越淡漠了,除了保留對古人的一種敬佩和懷念外,心中多會懷念我的母親和岳母,每每這個時候心裏總會漾起一陣陣地酸楚,也總是會徒添一些莫明的煩惱,所以端午節會讓自己多一分的厚重和歉疚感。

而今,身處異鄉繁華的城市,生活的節奏加快,那份溫馨的親情似乎離我們漸行漸遠。端午節來臨的時候我會爲自己買來一些糉子,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但究竟是什麼,我也說不上來,或許是那份童年的無憂無慮和天真無邪,隨着歲月的不斷流逝,已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回憶吧!此時的我,莫名的一些舊日思緒涌上心頭。窗外雨滴落在楊樹葉上清脆的響着,這安謐平和的佳日良辰又平添了一份清新浪漫的感覺。

現在的端午節孩子們雖然也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但有時總覺得和小時候過的端午節不太一樣。這大概和外來文化感染,時代飛速發展有關吧,“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也許就是我這個年齡的人,在端午節的最真實的心理寫照吧。

懷念家鄉的端午節,那幽思淺淺的日子。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我也只是有興致,在鍵盤,用指尖,靜靜的,靜靜的,再來重溫一遍我那童年端午節的快樂了。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祝所有的朋友節日快樂。

  【2017家鄉的端午節心情隨筆2】

每年端午節,姐姐和嫂子都會包好多糉子,煮好多雞蛋,預備我們回家連吃帶拿。其實現在的市場上,每天都有糉子賣,糉子已經演化成一種時令食品,尋常可見。回家拿糉子吃,主要的還是看看家人。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什麼令人回味的呢?

其實端午節應該是很有文化韻味的,只是越來越讓我們過俗了。

童年的端午節好像不是這麼單調的。那時候,當然不知道端午節是爲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設,只知道端午節有糉子雞蛋吃,手腕腳踝上要繫好看的五絲扣兒,還要洗青艾澡。

端午這天,太陽還沒露頭。父親早早地起來了,拿了鐮刀,去山上割青艾和菖蒲。趁我還沒睡醒,母親把用五色絲線擰成的五絲扣兒拴在我的手腕和腳踝上。白白的手腕和腳踝,拴上五色的五絲扣兒,格外鮮亮。母親告訴我,拴上五絲扣兒是爲了防止蛇咬。(我查了查資料,拴五彩絲線的習俗在漢朝就有了,初意是告知紡織事成,後來用之避瘟疫,亦叫避兵繒,續命繒。)早飯的時候,父親揹着一捆青艾菖蒲回來了,立時院子裏瀰漫了艾葉和菖蒲的香氣。父親把青艾、菖蒲拴在一起掛到門上、牆頭上,嫩綠嫩綠的,給單調的小院增色不少。艾葉理氣祛溼,蒲葉似劍,據說可以驅魔辟邪,掃除穢氣。端午百草皆入藥,母親把一些的青艾泡在水裏,中午的時候,再用鍋燒熱,給我們擦澡,這一年,就不會怕蚊蟲叮咬了。剩下的父親會把它曬乾擰成艾繩,用來驅除蚊蟲。

端午裏最忙碌的就是母親了。還在頭一天,母親就把糉葉、糯米、花生米等泡好。端午這天早早地和姐姐、嫂子包糉子。母親喜歡包長方形的糉子,並且要兩個糉子捆在一起煮。捆糉子不用線,而是從山裏的水溝採回的一種爬蔓的我叫不上名字植物,鮮蔓很脆易斷,要曬蔫了纔好用。糉子包好了,放在鍋裏添滿水,糉子鍋裏再煮上雞蛋。架上柴禾,足足地燒好幾個滾鍋,直到滿院子瀰漫了糉子的香氣。

糉子出鍋了,雞蛋也煮到了火水。鍋底裏的水黑黑的。母親把我叫過來,讓我用糉子水洗腳,哄我說用糉子水洗了腳一百天不腳冷。我當然求之不得。後來母親才告訴我,那不過是爲了讓我洗洗腳。從端午節往後數一百天,正好是中秋節。這期間半個夏天半個秋天,怎麼會腳冷呢?每每想起來就忍俊不禁。

較之於糉子,我更喜歡糉子鍋裏煮的雞蛋。蛋殼已被煮成了褐黑色。剝開蛋殼,蛋清也是深褐色,香氣濃郁,彈性十足。我拿着雞蛋一點點的小口咬着,努力使這種尋常難求的幸福延長再延長。

好多的節日,如今只剩下吃了。而當生活水平提高後,糉子、月餅、元宵等節日食品尋常日子都可以吃到,這節日過得也就沒有什麼滋味了。在我們把傳統和習俗不經意地丟掉的時候,我們的鄰居,猥瑣的高麗棒子,卻把我們的文化搶過去,刻上了他們的記號。端午節被他們申了遺,連屈原也被他們拐過去做了他們的祖先。我真擔心長此以往,我們會失去過端午節的權利。

好在國人有所驚醒,開始回頭審視自己的歷史。今天是第一個端午節的最後一天。晚上吃了一個糉子,腸胃一時克化不了。吃糉子的時候沒想起屈原,現在卻記起了好多端午節的瑣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