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敘事性散文閱讀指導及參考答案

本文已影響 3.94W人 

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以散文爲主,而其中敘事性散文又佔很重要的一部分。敘事性散文是指以寫人記事爲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爲具體形象,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裏行間充溢着飽滿的感情。敘事性散文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高考山東卷的《夢碎雅典》、寧夏海南卷的《葉聖陶在四川》,20xx年高考浙江卷的《烏米》等都是敘事性的散文。

敘事性散文閱讀指導及參考答案

閱讀敘事性散文時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敘事性作品通過對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現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特徵是抽象的,如勤奮、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談舉止、相貌穿戴則形象可感。閱讀敘事性作品,我們要做的常常就是從有形的人物作爲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徵,或者是從具體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2007年高考山東卷的第21題:怎樣理解“在這片靜默之中,奧蒂轉身。面無表情地朝起點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這句話在文中的含意?這道題實際上就是要求考生從人物的外在形象中去分析此時人物內在的心理感受和性格特徵。

二、無論鑑賞哪種類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爲文的緣由與目的。敘事性散文更是這樣。從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寫人敘事,而作者的寫作目的、思想感情則往往集中表現在某些句子,即“文眼”裏,我們閱讀時只有找到這個“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義。“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另外,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三、要抓住作者寫人敘事的線索,理清作者的思路,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繫的。抓住散文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佈局特色的鑑賞,從而透過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四、品味散文的語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語言要凝練、優美、靈動,甚至富於哲理、詩情和畫意。傑出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煉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一個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文章內容而異,如魯迅散文的語言就各具特色。《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高山。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得更加深刻。

例文:

樓窗外面“砰”的一響,好像放炮,又好像輪胎爆裂。推窗一望,原來是“爆炒米花”。

這東西我小時候似乎不曾見過,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這個名稱我也不敢確定,因爲那人的叫聲中音樂的成分太多。字眼聽不清楚。問問別人,都說“爆炒米花吧”。然而爆而又炒,語法欠佳,恐非正確。但這姑且不論。總之。這是用高熱度把米粒放大的一種工作。這工作的工具是一個有柄的鐵球,一隻炭爐,一隻風箱,一隻麻袋和一張小凳。爆炒米花者把人家託他爆的米放進鐵球裏,密封起來,把鐵球架在炭爐上;然後坐在小凳上,右手扯風箱。左手握住鐵球的柄,把它搖動。使鐵球在炭爐上不斷地旋轉。旋到相當的時候。他把鐵球從炭爐上卸下,放進麻袋裏。然後啓封,——這時低發出“砰”的一聲響,同時米粒從鐵球中進出,落在麻袋裏,顆顆同黃豆一般大了!爆炒米花者就拿起麻袋來,把這些米花倒在請託者拿來的籃子裏,然後向他收取若干報酬。請託者大都笑嘻嘻地看看籃子裏黃豆一般大的米花,帶着孩子,拿着籃子回去了。這原是孩子們的閒食,是一種又滋養、又衛生、又經濟的閒食。

我家的大姐主張不用米粒,而用年糕來託他爆。把水磨年糕切成小拇指大的片子放在太陽下曬乾,然後拿去託他爆。爆出來的真好看:小拇指大的年糕片,都變得同十隻香菸簏子一般大了!爆的時候加入些糖,吃起來略帶甜味,不但孩子們愛吃,大人們也都喜歡,因爲它質地很鬆,容易消化,多吃些也不會傷胃。“咕隆咕隆”地嚼了好久。而實際上吃下去的不過小拇指大的一片年糕。

我吃的時候曾經作如是想:倘使不爆,要人吃小拇指大的幾片硬年糕,恐怕不見得大家都要吃。因爲硬年糕雖然營養豐富,但是質地太緻密,不容易嚼碎,不容易消化。只有胃健的人,消化力強大的人,例如每餐“鬥米十肉”的古代人,才能吃硬年糕;普通人大都是沒有這胃口的吧。而同是這硬年糕。一經爆過,一經放鬆,普通人就也能吃,並且愛吃,即使是胃弱的人也消化得了。這一爆的作用就在於此。

想到這裏,恍然若有所感。似乎覺得這東西象徵着,另一種東西。我回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初作《緣緣堂隨筆》時的一件事。

《緣緣堂隨筆》結集成冊。在開明書店出版了。那時候我已辭去教師和編輯之職,從上海遷回故鄉石門灣,住在老屋後面的平屋裏。我故鄉有一位前輩先生,姓揚名夢江,是我父親的好友,我兩三歲的時候。父親教我認他爲義父,我們就變成了親戚。我遷回故鄉的時候,父親早已故世,但我常常同這位義父往來。他是前清秀才,詩書’滿腹。有一次,我把新出版的《緣緣堂隨筆》送他一冊,請他指教。過了幾天他來看我,談到了這冊隨筆,我敬求批評。他對那時正在提倡的白話文向來抱反對態度,我料他的批評一定是否定的。果然,他起初就局部略微稱讚幾句。後來的結論說:“不過,這種文章,教我們做起來,每篇只要廿八個字——首七絕;或者二十個字——一首五絕。”

我初聽這話。未能信受。繼而一想,覺得大有道理!古人作文,的確言簡意繁,辭約義豐,不像我們的白話文那麼嚕裏嚕囌。回想古人的七絕和五絕,的確每首都可以作爲一篇隨筆的題材。例如最周知的唐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兩個題材,倘使教我來表達,我得寫每篇兩三千字的兩篇抒情隨筆。“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長安買花者,一枝值萬錢;道旁有飢人,一錢不肯捐”這兩個題材,倘教我來表達。我也許要寫成——倘使我會寫的話——兩篇諷喻短篇呢!於是我佩服這位老前輩的話,表示衷心地接受批評。

三十年前這位老前輩對我說的話,我一直保存在心中,不料今天同窗外的“爆炒米花”相結合了,我想:原來我的隨筆都好比是爆過、放鬆過的年糕!

閱讀訓練

1 文中第二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2 文中說“請託者大都笑嘻嘻地看看籃子裏黃豆一般大的米花,帶着孩子,拿着籃子回去了。”請你發揮想象,描述一下這時孩子的舉動和表情。

3 通讀全文,想想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哪一句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作者在文中使用了類比的表現手法,即把爆過、放鬆過的年糕比喻成用白話文寫的隨筆,而把沒有爆過的年糕比作是言簡意繁的古文,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參考答案

1 主要採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作者詳細地說明了爆炒米花的過程,這樣寫既讓讀者瞭解到什麼是爆炒米花,又爲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爲後文埋下伏筆。2 要點提示:要注意突出孩子高興、滿足的神情。3 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讚美白話文和古文相比,有通俗易懂,易於人們接受的優點。文章的最後一句“原來我的隨筆都好比是爆過、放鬆過的年糕”,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4 作者在文中不惜筆墨地寫,了人們對沒有爆過的年糕和爆過的年糕的態度的鮮明對比,突出了爆過的年糕更易於人們接受和消化的特點,而沒有爆過的年糕則不受歡迎。實際上,寫文章也是這樣。用古文寫作小而精,但由於語言太簡人們不易理解;而用白話文寫的文章則普通大衆都能理解。所以,作者用這種類比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簡單化、形象化了,也易於人們理解和接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