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情滿渝湘邊散文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一個又一個榮譽,折射了石元英的光輝人格。

情滿渝湘邊散文

當人們問她,是什麼力量支撐着她30多年如一日躬耕講臺、十多年如一日揹着孩子求學的心路歷程時,她的回答簡單而樸素:因爲我愛孩子,在教師這個普通而平凡的崗位上,我以服務於人民教育事業爲自己最大的光榮!

秀山教師,保靖任教

山,延綿不絕,一個村寨被甩在一個邊遠的角落。寨子不大,卻因石元英而出名。

陽春三月,奔流不息的四川河,清澈如鏡,緩緩流淌。石元英傾情教壇,情滿山河,用大愛換得桃李滿園。

這大愛,是通向報國之橋,是通向奉獻之橋,是通向未來之路。

橋·船·路

橋連河岸,船連河岸,在靜默中連接,在運動中連接。

岸上有路,路在延伸、輻射,射向四面八方。

天上也有橋,那是彩虹,她連接的是山峯,或許不是,恐怕是連接大山深處和外部世界。如果不信,你可以去找找彩虹的那一頭,看看到底連向何處。

彩虹是橋,是理想之橋、奉獻之橋。彩虹本是脊樑,是脊背,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子、一個苗族女教師的脊背。這彩虹,這脊背,是一個象徵,光輝的、美好的象徵。

萬籟俱寂,小河獨流。河叫四川河,名兒大,其實小,它是渝東南邊陲山寨四川河組與湘西苗族山村壩木村之間的界河,名不見經傳。

小河能把兩省市的部分界限交代得清清楚楚,卻交代不了兩岸各族羣衆親密交往的盛況,卻交代不了一個女子何以能把兩代人的夢想揹負起來的原因。

在四川河上,橋和船的意義,被石元英用雙腳作筆、用青春作墨、用四川河的河牀作舟,重新書寫,重新定位。

重慶市優秀教師石元英,從四川河組跨省過河到壩木小學執教,每日帶着四十幾個學生在四川河中過去過來。

四川河上多年來都沒有橋。由於河不大,枯水季節水不多,也就不會有船。漲水季節,四川河一反平時的溫馨寧靜溫柔,像脫繮的野馬那樣兇猛地咆哮奔騰。平時,在水深處和石頭打滑處,幼小的孩子過不得河,石元英就要以背作橋作船,背生過河,跨省求學;漲水時節,只要洪水不太大,過河確有百分之百的安全係數,石元英的背也要發揮橋與船的作用。

小河阻隔了四川河組村民讓孩子跨省求學的心願,然而石元英來了,就把這阻隔填補上,用的是脊背,用的是精神。

十多年如一日背生過河,十多年如一日甘於奉獻。她感到背上背的不僅是學生,而且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儘管她身不高、力不大,還不會游泳,但仍然照背不誤,長背不厭,善始善終,熱情不變。

背生過河,免不了扭傷腰腿,腳下打滑時小腿皮肉曾經掛彩受傷。初春寒秋,河水冰凍刺骨,寒意森森,石元英的腿腳長期在水中浸泡,因而得了風溼病;病情蔓延到腰部,又得了坐骨神精痛。因此,她不得不臥病在牀40天。但是,橋不能斷,船不能停;經醫生醫治,她剛能下牀,病痛未好徹底,她就繼續擔負起橋和船的使命,天賦的使命。

這橋可與鋼鐵相比,這船可與艦艇並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石元英的事蹟和精神感染了許多人,也感染了自己的丈夫王煥林。

洪水較大時,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石元英決不貿然行事。在她和學生正在焦急時,王煥林來了。王煥林身高力大,背了學生又背妻子。

洪水再大一點,背不了妻子,背不了學生,沉思中,王煥林爆發了創造力,他扛來撻谷胡鬥,把它放在水面,用它壓着洪水,現現成成一艘“撻鬥船”。“船”上的妻子和學生安然無恙地過了河,王煥林一人(有時還邀約學生家長一起幹)卻在齊腰深的洪水中闖來闖去。石元英的奉獻,有丈夫的一半;石元英的成功,有丈夫的一半。

亮麗的人生,亮麗的青春,在四川河以及她的兩岸燃燒,那光芒輝映着天際。

近二十年來,洪波洶涌的四川河曾吞噬過8個人的生命,有小孩,也有大人,但卻沒有1個學生!

石元英和她的丈夫,與本組村民心意相連通,與學生同進退,在四川河的洪水中譜寫了一曲曲爲人民服務的讚歌,人類戰勝自然的凱歌。

1999年,四川河上架起了湘渝友誼橋,石元英的背可以不作橋和船了,但是,她的背又成了殘疾兒童的路。石元英背殘疾兒童,一背五年,到殘疾兒童的家長爲之買了雙柺,學生用雙柺走路爲止。

石元英的背,作橋、作船、作路,是那麼平凡,又是那麼偉大,所以她背過的學生稱她的背是“雄偉的橋”。

戰爭年代,曾經產生了許多關於人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戰爭年代過去了,爲人民求解放的精神卻沒有過去。“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石元英和她的丈夫就是新時代的人橋。

不朽的人橋。

石元英希望她的學生長大後架更多的橋,修更多的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各戰線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她的願望開始實現了。

從她的橋、船、路走到外部世界的孩子們,有的初中畢業學了技術去打工,掙錢回家,創造着幸福的生活;有的考取了大學或碩士研究生,正在學習建設祖國的過硬本領;有的大學、職中畢業,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正在把石元英老師的希望付諸實踐。

世上本沒有橋、船、路,都是創造出來、走出來的。只要肯創造、肯奉獻,一切都會有的。石元英以背作橋、作船、作路的啓示,難道不振聾發聵嗎?

石元英的啓示

一個又一個榮譽,折射了石元英的光輝人格。

當人們問她,是什麼力量支撐着她30多年如一日躬耕講臺、十多年如一日揹着孩子求學的心路歷程時,她的回答簡單而樸素:因爲我愛孩子,在教師這個普通而平凡的崗位上,我以服務於人民教育事業爲自己最大的光榮!

作爲重慶市農村學校優秀教師、道德模範和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的石元英,堅持十多年以背作橋作船,背生過河,跨省求學;幾十年如一日地關愛學生,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子女,祖國的未來,她的模範事蹟、道德懿行,很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要向她學習什麼呢?我認爲,要學習她的高尚師魂、師德教風、母愛形象。

石元英的高尚師魂,集中表現在她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和對學生的態度上。她幾十年如一日地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獻身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時刻關愛着祖國的花朵,時刻關注着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她甘當“孩子王”。樂於同少年兒童打交道,是因爲她抱定一個宗旨:只要努力播種,就可以播下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優良種子;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爲造就祖國的明天和希望而貢獻一份力量,發出一份光和熱。

她的高尚師魂,鑄造了她教育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這根精神支柱,她就能以柔弱女子的肩膀,擔負起教育山區孩子的重任,實現兩代人的夢想。有了這根精神支柱,她就能做出普普通通而又轟轟烈烈的事業,寫出平凡而又偉大的教育篇章。

在農村,當年許多人都瞧不起一月四元的民師工資,但石元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誤孩子。山區的孩子要上學,要讀書,要成才,總要有人教書才行。”她毅然拿起教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橋堡小學,她孕期吃不起飯,而且雙腿浮腫,行動艱難,她每天咬着牙上坡下坎,來回走七、八里崎嶇山路,也要堅持到校上課,因爲孩子的學習最要緊。在川河小學,她挑牛糞、平地面,硬是把一個骯骯髒髒的牛圈改造成了漂漂亮亮的教室。在跨省執教的壩木小學,她十多年如一日,不畏艱苦,背生上學;不顧家庭經濟拮据,長期資助貧困學生;盡其所能地幫助校長開展工作,把一個髒亂差的鄉村小學建設成了當地的一流學校。學生因爲缺本子缺筆而無法完成作業,她不是責罵,而是從衣袋裏掏出零錢,讓孩子馬上到學校附近的代銷店買來本子買來筆,然後完成當天的作業。她在教育人生的征途中,每過一天,就爲人民做一點貢獻;每到一地,就有一座口碑;每走一路,就有一路頌歌。

我們學習石元英的高尚師魂,就要把孩子放在心頭,就要把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放在心頭,就要把祖國的明天和希望放在心頭。

我們有的教師與此差距很大,放學遠離學校,心思遠離學生,這種現象必須改變。作爲教師,就必須像石元英那樣,以校爲家,以教爲業,把學生作爲自己人生和理想的寄託。

石元英的師德教風,顯示了強大的道德力量。她執教的課堂,嚴整有序而又歡樂,師生互動的氛圍自始至終都很熱烈。她每天都讓孩子們在歡樂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

“泥鰍服捧,娃娃服哄”,她的“捧”、她的“哄”,就是啓發教育、激趣教育、愛心教育。她要求孩子們學習鴨子精神:“你們看那些鴨子,腳都凍紅了,還在水中找吃的,不怕冷,不怕苦,不怕累。我們也要有這種精神,才能搞好學習。”

她的“一題多解”數學教學,開啓了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智慧之門。學生的答案,只要理由充分,她都堅決支持。

爲了適應新課標教學,她不顧年紀大,仍然從頭學習,辛苦耕耘。

她對孩子們的愛心無處不在,上課如此,下課也如此;在校如此,家訪也如此。

出於對學生的熱愛,她幾十年如一日,童心未泯,課間總是與孩子們玩在一起,在老鷹抓小雞、兩人或三人綁腿跑、雨天矇眼在黑板上的無鼻頭像裏添畫鼻子等遊戲中,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集體主義思想,不停地開啓他們的智慧。同時,還收到了意外的成果,學生與她更融洽了,把她稱爲“媽媽老師”。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石元英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中。

她的家訪藝術爐火純青,在家訪時掃掉了孩子心靈中的灰塵,對因故輟學的兒童查明原因,然後想盡千方百計把他們接回學校,接到課堂,繼續學習。

而我們有的教師不是這樣,他們討厭學生,說什麼見了就心煩,見了就頭痛,對學生的成長置身事外、漠不關心,對學生的困難視而不見、麻木不仁。他們不僅沒有多少教育教學方法,尤其沒有愛生如子的思想意識,因此一輩子也演繹不出愛崗敬業、和諧互動那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場面來。這些教師應該學學石元英,看一看她是怎麼做的。

熱愛學生,不誤人子弟,是最起碼的師德。有了這個思想基礎,才能在每天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教育教學方法,以逐漸地接近盡善盡美的程度。

道德是社會公認的行爲規範,而師德是社會道德中特殊的一部分,是陽光下最光輝的道德。沒有師德,焉正師風?望缺乏師德者深思,並且着手改弦更張。因爲只有具備師德,才能具備強大的師德力量;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只有熱愛事業,才能真正熱愛祖國和人民。作爲教師,只有做到這一切,纔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纔是實踐科學發展觀。

師德教風,是與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是與國家和民族和前途息息相關的,萬萬不可等閒視之,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有怎樣的師魂、師德,就有怎樣的形象。

我們看看石元英的形象,這是一個光輝形象。

石元英是重慶市農村學校優秀教師,她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慈母、知音。她的教學成績在清水坪學區,年年居於前茅。湖南省保靖縣、重慶市秀山縣乃至重慶市,對她的教學和師德事蹟多次嘉獎,給她頒發了各種榮譽證書。

石元英是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和重慶市道德模範。她長期資助一名貧困學生,從小學一直資助到初中畢業;爲學生墊支學雜費,掏錢給學生買筆買本子,更是不計其數。她背生過河不怕艱苦,因長期在涼水中浸泡而得了風溼麻木和座骨神經痛,曾因此而病倒在牀上,即使如此,她在病牀上也爲學生補課,從來沒想到要收什麼補課的費用。她背殘疾兒童上學,風裏來,雨裏去,長背不厭;殘疾兒童能拄雙柺上學了,下雨時她又爲殘疾兒童打傘遮雨。她就是這樣,對學生關懷備至,比學生的母親還要細心。

石元英是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獲得者、重慶市直轄十週年建設功臣。她關注師德師風,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對青年教師嘔心瀝血地搞好傳幫帶工作,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素質過硬的教育人才,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好教師,使他們把全心全意學生服務的精神發揚光大。

而我們有的教師,不但不去爭貢獻,而且以厭惡學生的言行去助長學生的厭學情緒,如此一來,搞垮一師一校者有之,學生輟學無人問津者有之,對學生學習、品行不聞不問者有之。這些做法,等同於犯罪。這樣的人,他還夠什麼教師的資格?如不幡然悔悟,一定會陷入爛泥坑中,或者走人了事。

師魂、教風、形象,實際上三位一體,是緊密聯繫、不能分割的一個整體。師魂是思想境界、思想基礎、精神支柱,也是思想高度。教風則是師魂的具體體現,是師魂的載體。而形象則是學生、家長和社會,是祖國和人民對教師之師魂、教風的印象、評判和認可或否定。

能不能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一份完美或合格的答卷?要靠每個教師、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爲了達到這個神聖的目標,我們必須從石元英和其他模範教師那裏去獲得啓示,從而改進我們每天的工作,從而使整個教師隊伍都有進步。這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要求,這是歷史和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啓示就在先進事蹟之中,只看我們領不領悟;榜樣就在身邊,只看我們學不學習。

爲了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以適應飛躍發展的形勢,我們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我們目前的師德師風狀況應該有一個大的改變。只有實現這種改變,我們才能真正擔負起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學習楷模,吸取啓示,正本清源,諸君努力。

芭茅花

在南國丘陵山地,在武陵山脈的大山深處,在渝湘邊區,在名不見經傳的四川河兩岸,無論山頭山腳,無論懸崖水邊,都生長着一種蔥綠而茂盛的叢生鋸齒葉青草,它名叫芭茅。

草兒平凡,名兒普通,然而它蔥綠油亮,奮發向上,春夏兩季,生機勃勃。

南國多芭茅,以芭茅爲地名的村寨,比如芭茅坪、芭茅寨、芭茅坡、芭寨坳……也就比比皆是。

芭茅古來有名。傳說魯班先師於秋日上山採伐木材修建王宮,因王命急宣,魯班心急,匆匆忙忙手拉芭茅的鋸齒葉上坡而被“鋸”傷,從而受到啓發,於是發明了鋸子,加快了採伐和加工進度,提前完成了任務。這有趣的.遠古傳說,不僅證實了中國建築業源遠流長之歷史,也頗爲芭茅增添了傳奇色彩。然而,芭茅真正的閃光之處,在於它對人類與動物的種種好意與奉獻,特別是有奉獻無索取的那種高尚品格與光輝精神。芭茅沒有喬木的高大俊偉,沒有映山紅的光鮮美麗,也沒有蘆葦的撲朔迷離,但她並不自慚形穢,從不妄自菲薄,決不自暴自棄,而是無時無刻不在默默無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夢想,彰顯自己的價值,給地球增添深深的綠意,給人們贈送濃濃的樂趣。偉大寓於普通,偉大出於平凡。價值彰顯突出,也就偉大了。

人們把好多山頭砍成了和尚腦殼,樹林不見了,是芭茅爲廣袤的土地竭盡所能地做着水土保持的工作。如果沒有芭茅,我們的子孫豈不是隻能到東海老龍王那裏去要泥土?

芭茅嫩草是春牛的綠色美食,牛隻要一看到這個寶貝就胃口大開,悅目爽口賞心,大嚼美味而大增其力,在春耕大忙季節雖然多日勞累而不怕辛苦。

芭茅春季儲綠,可謂拼命三郎;芭茅夏季開花,又是豔首綠妝。其頂部羽狀花序,硬挺挺高揚頭顱,紅嫣嫣笑迎驕陽。一株芭茅花彎下去低下去,好似倩女梳頭,羞答答暗藏情意,光生生順理成章。一棚芭茅花彎下去低下去,又像孔雀開屏,雖不豔麗多彩,也如人面桃花,至爲樸實,也不乏亮麗。

夏天,芭茅一開花,有的大人就順手剝出它的花稈(也即俗稱的“芭茅稈”)。此時的芭茅稈有了一定的韌度,一分爲二闢開,編成“馬馬”,芭茅花插在“馬馬”屁股後面,變成了一條好看的馬尾巴。這芭茅馬馬是兒童的愛物,兒童們一見這寶貝就迫不及待地從大人手上搶去,一玩就是整天。兒童大一點的,就自己動手,除了做弓箭、編馬馬,還編制水車和敞口船等等玩具。

山竹做的玩具小弓,配上芭茅稈“箭稈”,箭稈頂端嵌入山竹短節,便成了“箭頭”。“百步穿楊”的遊戲,常在草坪裏上演。水車編好,就安裝到支架上,讓泉水去衝,又涼爽又好玩,於是乎孩子們就怡然自得、樂此不疲。而“技術”高級的,則讓一連串的水車一起運作,那場面就更其壯觀,就可以引來更多欣羨的目光。

芭茅敞口船纔是遊戲的頂尖傑作。它的陣勢雖無赤壁之戰那火爆的歷史場景,倒也令大人小孩眼花繚亂。你看嘛!一大羣兒童把敞口船搭上芭茅花,權作“仙班”東遊,次第放到四川河水面,一時間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船上的芭茅花隨風飛揚、翻滾,呈現着瑰麗的流紅勝景,有着太多太多的童話創意,承載着孩子們乘船弄潮、人生奮進的美好夢想,多麼壯美,多麼別緻!連過路的大人也禁不住童心大發,不由得止步佇望,非看個夠看個飽不可。

芭茅稈玩具,成就了兒童的某些人生演練,功不可沒,值得垂青。

一次野炊,飯飽水足之後,同學們採來了映山紅,賞的賞,嚼的嚼;既飽眼福,又飽口福。帶隊的班主任女老師卻用芭茅稈編了一匹馬馬,同學們都愛上了,老師把馬馬送給最小的同學:“你騎上馬馬,可以一日千里。”她又教孩子們編制水車、敞口船。孩子們沉迷到編制工作中去了。忽然,一名同學發現了“新大陸”:“大家看哦,老師造出了一座四川河大橋!”那是一座連拱橋,夠壯夠美。孩子們先睹爲快,看了又忙着問老師:“你怎麼編得這麼好看?”“這是我的一個心願。”

善良而又美好的心願。

接着她笑着問大家:“芭茅稈好不好?”“好!”“我們要感謝芭茅稈,是它,給了你們太多太多的童趣和幻想!”

芭茅成棚,千棚萬棚,任你開發,包你管用。

女教師向芭茅棚走來了,這次是她一個人。她叫石元英,重慶秀山人。她那麼普通,那麼樸素,不認識她的人,誰也不會知道她是重慶市農村學校優秀教師、道德模範、重慶直轄十週年建設功臣、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

而眼前這些芭茅,就在她任教的壩木小學附近。一個重慶秀山人爲何跨省執教,把書教到了湖南?爲了孩子,爲了重慶市最偏遠的四川河組的孩子,因爲他們與湖南省的壩木小學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而距本市的學校則山重水複,道阻且長。同時,也爲了兩個“百分之百”:適齡兒童百分之百入學,百分之百鞏固。山區窮,山村苦,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誤孩子。他們要上學,他們要讀書,他們要成才。爲了孩子,爲了“百分之百”的神聖目標,她以柔弱的身軀、鋼鐵的意志,把脊背作爲學生的橋和船,背生過河,跨省求學,寒來暑往,從不懈怠。

她多年來都是教一、二年級小學生。“泥鰍服捧,娃娃服哄。”她的“哄”,平凡而高超,是賞識教育、愛心教育。她給學生更多的東西是師愛,是母愛,是母親般的師愛。

這天,她“開發”了不少芭茅稈,不是編馬馬編橋,而是撅成一根根一卡(拇指和中指向兩邊展開的長度)長的“小棒”,每100根“小棒”用一根膠圈捆好。兩個班一百多名學生,她公正公平,每人一捆,一捆不少!芭茅稈“小棒”格外輕便,孩子們都愛不釋手。

孩子們有了“小棒”,學懂了方法,就認真做起作業來。可是有兩個學生舉手報告,一個筆芯用完,一個本子用完。石元英按老規矩辦事,從口袋裏掏出錢給學生。他們很快就從學校附近的代銷店裏買來本子買來筆,剎時融入鴉雀無聲的演算行列中。孩子們完成作業,也是“百分之百”。

石元英素來講究“百分之百”。一名學生的座位空了,她經過家訪調查,得知該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父死母癲癇且外嫁,於是,她不顧自己才100元月工資、家庭經濟拮据的境況,毅然伸出援手資助該生,而且從小學一直資助到初中畢業。

石元英給學生慷慨解囊,買了多少本子多少筆和其它東西,“一免一補”政策實施前,爲多少學生墊支學雜費,誰也無法統計。但是,大家有目共睹,石元英把愛心全部獻給了學生。渝湘邊區人可以作證,四川河可以作證。

漲水季節,石元英背生過河,幾次涉險,但她確保了沒有一個學生髮生意外這令人欣慰、歎服的結果。她丈夫發現了“撻鬥船”,把打稻穀用的撻鬥作爲渡船使用,更能確保學生過河安然無恙。而寒冬、初春,石元英背生過河,來來去去,一天早幾趟,晚幾趟,腿腳在冰冷的河水中十多年浸泡,因而患了風溼麻木和坐骨神經痛。

病情最嚴重的時候,石元英癱倒在牀,但她每天在家裏的病牀上仍堅持輔導學生。一天下午,她看看時鐘,學生該放學了,該找她輔導來了。她靜聽外面,聽到一個童稚的聲音,在唱一首武陵民歌:

長在樹上的青柿子喲,苦呀苦盈盈;

落到地下的黃柿子喲,澀呀澀咧咧;

只有那石灰水浸泡過的紅柿子喲,甜呀甜蜜蜜。

……

當地人都知道,石元英也知道,這首歌是對常在山鄉默默教書的老師們的歌頌;學生家長愛唱,學生也愛唱。

歌聲在門外戛然而止。一個學生進來了,他是覃小川,他揹着一個背篼。他把背篼放下地,從背篼裏取出書包,又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小罈子,放到老師病牀邊的小桌子上。他輕輕地慢慢地從小罈子裏取出一個紅柿子遞給石元英:“媽媽老師——”這一聲熱切的呼喚,使石元英的眼角溼潤了。

過了好久,覃小川才說:“媽媽老師,這是石灰水浸泡過的柿子。我家拿不出更好的東西了,你就多嘗一個吧……”

學生和家長已有多人來看望過石元英,他們帶來了山花,雞蛋,白糖……

她愛學生,學生也愛她啊!

在方方面面的關心下,石元英的疾病有了轉機,她能下牀了。第二天,她又頑強地站到了三尺講臺上。

石元英想修橋的願望變成了現實。渝湘邊區的人民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湘渝友誼橋,平安和吉祥一起來到。石元英的背不要再做橋和船了,但又變成了殘疾兒童的車和路。風裏來,雨裏去,她愛心不變,長背不厭,直背到殘疾學生能用雙柺走路爲止。下雨天,石元英又手執雨傘,爲殘疾兒童遮雨。她的舉手投足,都流露了對學生的愛意;她的一顰一笑,都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

從一棚棚的芭茅旁邊經過,她看到秋天的芭茅,褪去了紅顏,羽狀花序上有的是種子,愛心的種子。這些種子可以播撒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可以播撒到雪域高原、海角天涯。

寒假裏,石元英和鄉親們一起上山割芭茅。冬天的芭茅葉焦稈枯,人們連花序帶稈葉一起割下。到這時,芭茅對人類的奉獻,達到“百分之百”了。

芭茅除了做柴火,還可以燒成炭。芭茅炭是水稻的天然鉀肥,壯稈盈實,非常地道。

冬天的芭茅花不懼凜冽的朔風,像白雲,像白髮。石元英看着白白的芭茅花,想到自己也快老了。她多麼願意自己也像芭茅一樣,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人民。即使頭髮成了冬天的芭茅花,她還要繼續爲孩子們獻愛心,爲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餘熱。

芭茅一身奉獻盡,只待來年又發青。

其實,石元英不正是一棵芭茅嗎?她有芭茅的形象、氣質、品格和精神。她把愛心的種子播撒到了學生的心中,她的事蹟從國內傳到了海外。

許許多多像石元英一樣的老師,把愛心的種子播撒到大地處處,播撒到山坡原野。年年歲歲,周而復始。你看那新一年千棚萬棚的芭茅,不是已在裝點着蔥綠的春天,裝點着蔥綠的世界嗎?

後記

本作品在採寫過程中,得到渝湘邊區各級領導和有關人員特別是石元英跨省執教所在的壩木小學歷屆領導、同事、石元英教過的學生以及一些知情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得到保靖縣教育局的支持和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在縣內,縣人大、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等單位領導的關心和指導,縣教委及督導室、人事科、關工委、德育中心和縣教師進修學校的支持和幫助,秀山電視臺、《今日秀山》報社的支持和幫助,保安鄉中心校領導、教師的支持和幫助,都感人至深,久久難忘。

最後,在此向所有關心本作品採寫、修改的領導和相關人員致謝,也向石元英本人致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