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我所經歷的讀書散文

本文已影響 1.11W人 

這兩年來,閱讀、讀書等詞成了網絡熱詞,呼聲越來越大,從幾年前耳聞的樊登讀書會到現在每個公衆號幾乎都開了讀書的欄目,可見讀書在人們的心中越來越火熱。

我所經歷的讀書散文

最早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說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意思是批評中國人不愛讀書,這則消息豈不說他怎麼計算的,把一個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和幾十萬人的小國怎麼去比,有沒有對等統一標準,僅僅就他宣揚正能量來說,還是值得首肯的。

不過,網絡和輿論的力量還是很值得稱道的,起碼把我沉睡多年的習慣和愛好扯起來了。畢竟,我也是一箇中庸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不免要受到俗世的影響嘛。畢竟,小時候我的理想境界就是一書一桌一燈一紙筆,那時候還沒體會到喝茶的妙趣,等到愛上喝茶後,我的夢裏就又添一“茶”。

我的小確幸

有時候想想,小時候的理想是不是因爲懶惰或許是爲了逃避媽媽支使幹活的心裏?然後假裝在學習而已呢?其實看的都是閒書。但是當我在多年來幾次拾夢,不論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我的腦海裏仍舊還是嚮往那副“一盞燈一本書一杯茶”的畫面,我明白了,這,是真愛。

七、八十年代,我的童年和少年。

沒讀過幼兒園,沒有如今多姿的彩色繪本。上學伊始方認字,之前沒有印象。記得一年級第一天領到的書,嶄新的冒着油墨的清香,那時真的是如獲至寶。小心翼翼的翻書免得折了;央求大人找到在單位上有工作的人給幾張硬紙用來包書皮。對,我就是在一年級時學會了自己包書皮的,根本不像現在的娃娃們隨便在商店裏就能買到花花綠綠的各式紙質或者塑料的封皮。每次開學第一天的下午放學後,是哪裏也不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包書皮,吃完飯在衣服上抹抹手找個寂靜的地方一口氣讀完語文書上所有的課文,這以後纔是上課時隨着老師的講解,神遊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段落,每一箇中心意思,每一個修辭的分析。那時老師講的課就像三月的雨水滲透進一片乾涸的土地,能聽見滋滋的響聲。

能認得幾個字之後,讀閒書就從小人書開始了。

小鎮上大約六天趕一次集,集市上熙熙攘攘,人羣摩肩接踵,各種買賣都在那一天涌向集鎮中心供銷社廣場。在這個鬧市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一個擺小人書的攤位,攤主用一個架子斜着擺上“海量”的書角被翻的毛刺刺的小人書,架子前的幾條長凳子上全部是大的小的孩子低頭正聚精會神翻看小人書,擠過去問問,有1分錢看一本的,有2分錢一本的,於是趁着手裏僅有的幾枚大人給的1分硬幣,可以去看上二、三本。《雞毛信》、《小兵張嘎》、《小二黑結婚》、《劉三姐》等等,都是那時候看完了,甚至看過不止一次。等到大人們在集市上買完該買的東西回頭來找的時候,還不想離開,可是,手裏沒錢了。只好戀戀不捨的離開。後來,人們越來越會做生意了,還把小人書攤位擺在學校的門口去了。本來放學就可以看上一兩本再回去,無奈我離家比較遠,害怕回去晚了捱打,也擔心家庭作業做不完晚上還要點煤油燈奶奶嫌太浪費。

過了幾年父母開始在鎮子的街上租房開商店了。上學也近了,自然看書也方便了,問題是手上依舊沒有多餘的錢。隨着字認的多起來,早已不滿足於語文課本上那點內容,而對故事書的渴望更強烈了。有一次趁媽媽不注意,從家裏賣貨收錢的抽屜裏取走了兩毛錢,一次性看了好多本,過足了看書癮!而且居然沒被媽媽發現。以後便常常通過這個渠道陸續去看了不少書,當然也不敢金額大了,僅限於小小的毛毛錢。也許那時候生意好吧,也許家長有意識沒盤問?總之不記得小時候因爲“‘拿錢’”這個原因被一向嚴厲的媽媽打罵過。很多年之後的一次搬家,居然從滿是灰塵的樓上看到一紙箱子的小人書,父母追問之下,弟弟才承認是他偷偷買的。自然也是少不了媽媽的一頓臭罵,不過畢竟弟弟是家裏唯一的男孩,沒怎麼懲罰他。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家裏面還有人和我一樣!

小人書的年代過去之後,我開始有機會看“大”書了。和一個媽媽是學校老師的同學玩的好,她家書香味很濃,多年來一直訂的《少年文藝》,我每次看完一本再借第二本,所以那幾年也不缺書看,後來還向在單位上上班的人借那種16開的文學雜誌刊物看中篇小說,還向學校的語文老師借大部頭小說,還不知從哪裏借閱過《七劍下天山》和《慈禧後宮祕史》(印象書名),從一個愛好剪報的人那裏看過了《射鵰英雄傳》。那時,我知道了寫《哦、香雪》的鐵凝、寫《我與地壇》的史鐵生、寫《本次列車終點》的王安憶,認識了寫《煩惱人生》和《來來往往》的池莉。高中時候還曾被三毛的《雨季不再來》、《撒哈拉沙漠》所迷倒。

在那些青澀的時光裏,書籍一直是陪伴我度過一個又一個枯燥苦悶的日子的最好的朋友。

看的多了,也寫,學生時代作文不錯。

然而除了應試作文外,我其他的“作品”都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女孩子的小心情只能在日記裏偷偷記載。嚴重的偏科自然沒能考上大學。父母的結論是都怪看“閒書”看的了。然而閒書也沒看出個名堂。依然是愛看,生活中就顯得有點呆,不合羣。也說不來和別人有何不同。明明性格也外向,也開朗,但就是......不同。後來也反思,這個不同就是不會來事兒。書讀的把我讀成書呆子了。

剛工作的那幾年還每個月必去街上購買新出的《小說月報》,《現代詩歌》。有一段時期,喜歡上了現代朦朧詩,於是舒婷的《致橡樹》“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北島......,我的青春在他們那些詩意的文字中激盪,靈魂在他們曼妙的意境裏飛揚,於是我也模仿着寫寫只有自己看的懂的詩句,順帶也寫寫小文字。也在公司的內部報紙上寫過幾塊豆腐乾文字,對公司裏的編輯部和“文人”以及發表的文章瞭若指掌。其中有一個在《陝西日報》上的首頁發表過一篇評論文章的李劍民,那筆風讓我敬仰尤深。還有一個小女子王小桔,嬌小玲瓏,外表溫柔可愛,但寫起文章來乾淨利索,文字一點也不冗餘。她在單位報紙的副刊文藝版上發表的《俄羅斯方塊》,寫當她全身心投入玩俄羅斯方塊那款遊戲時,能感覺到“蝴蝶在飛舞”。縱然我從不玩遊戲,都想拍案叫好,實在是妙筆生花,令人難忘。

婚後,爲孩子的到來讀過《嬰兒養育指南》,心心念念規劃着孩子出生後一定要嚴格按照此方式去餵養,不過,與實際操作也頗有差池,甚至大相徑庭。還買了《嬰幼兒啓蒙教育》,給躺在陽光下的牀上的咿咿呀呀的兒子讀那些詩歌時,他搖胳膊蹬藕腿嗚嗚哇哇的作答,我們眼神凝視時讓我驚訝於寶寶與我之間的靈犀是那麼的想通!在孩子小學期間,我還人云亦云的買了《哈佛女孩劉亦婷》,又因爲自己養的是男孩兒,專門還買了《哈佛男孩張肇牧》,意念中貌似我的孩子延此方定會步其後塵,看,美國哈佛在向他遙遙招手!後來雖然孩子沒考上哈佛(要是看個書孩子就能考上相應的學校,那書也太神了。嘿嘿,自我解嘲一下),也上了國內差不多的大學,想必多少還是受了這些書裏教育觀念的影響吧。

曾經奉爲聖經

有了孩兒,閒書是看的少了,除了孩子教育的書籍外,也開始看財務專業書,這是一個需要用一輩子去學習的專業。8小時之外的時間除了備考還是備考,閒書看的更少了。和我的“讀書”漸行漸遠。當然在工作和學習上是越來越得心應手,俗話說,你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哪裏,你的收穫就在哪裏。我也感覺到我越來越多的融於生活,而且......流於庸俗。

出差較多,自然住過的酒店較多。翻看那些在酒店燈光鋪設下的時尚雜誌,喜歡過唯美小資的旅行刊物,然而這些終不能走入我的內心。浮華過後盡是煙雲。他們是大餐,是饕餮盛宴,是高大上,是遙遠的詩和遠方。而我一介布衣小民,更多的還是喜歡小怡情微生活,家常飯菜。也許雞毛瑣碎的解決方案,更能帶給你對人生諸多選擇的啓示。

從遙遠歸來,被這個世界的信息濤聲所打動,夢醒時分。

曾幾何時,好多公衆號的文寫,“某人一年計劃看多少本書”,“俞敏洪一年的書單“”曝光......,越來越多的讀書概念轟炸,我的讀書才被列上日程,開始過很多次,終究沒能形成規律和習慣,更沒有想把它作爲一項硬性任務,畢竟現在公衆號的文章多如牛毛,遇見文章的機會也多如繁星。這是一個全民寫作的年代,有大咖這樣寫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選擇權完全在你的手裏,選擇可以決定你是否能夠浪裏淘金。

2017年初一個偶然的機會,關注了一個公衆號:“京東共讀”,可以免費聽書,看了書單發現大部分都是想看的經典書籍,那就正好唄。對於聽書這種方式也不陌生,小時候和爸爸一起聽過收音機裏單田芳說的《岳飛傳》,現在還歷歷在耳。不過幾十年過去了,這還是一個令人新鮮的新奇事物兒。返老還童了啊。

京東共讀每天推送二次音頻,每次15分鐘左右,推送時間段在早上7點和晚上6點。這個時間倒是正好,早上7點一邊洗漱一邊打開手機,晚上6點一邊做飯一邊聽。也實行打卡制,但是有時候生活不規律或者一忙碌就忘記打卡了的事也常用發生。忘記就忘記了,也不當回事。

17年5月底的一天京東共讀推出了“賞金共讀”。規則就是交押金報名,如果堅持滿勤打卡的話會分得其他不堅持的人所交押金。哈哈,畢竟好賭是人的本性不是。我試過幾個月的聽書,每天堅持聽書應該沒太大難度,還能督促自己每天必須完成,至少也是養成好習慣的一種有效方法。加上交的押金才30元,那就走一波!迅速交了押金,開始了每天有期待的日子。有時候做飯炒菜時聽不見手機讀書聲,乾脆買了副一百多的藍牙耳機;有時候在做家務時這個屋子進那個屋子出的不方便帶手機,藍牙耳機的效果說是穿牆十米,其實哪有那麼神!於是又專門找出我的運動腰包,不論拖地也好做飯也好都戴在腰上,於是就什麼都不耽誤。就這樣,6月結束時,我聽完了4本書,堅持每天聽完打卡簽到,不僅拿回了30元押金,還分得了獎金17.3元。小竊喜!沒想到我讀書還有人給錢!這種日子簡直不要太美好。

京東共讀打卡記錄

首站告捷,我趁勝追擊。每月月底我都繼續報名參與下月的賞金共讀。而每個月我都獲得了多少不等的獎金,這樣一直到2017年12月底,京東共讀推送消息宣佈該讀書活動暫停。微微有點遺憾,但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這種模式應該盈利不大,每個人30元就是獲取現金流也不會太有利益可圖吧?但是我已經從中養成了每天“讀”書的習慣,一看閱覽目錄,嗬,我居然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聽過了44本書!記憶深刻的要數《擺渡人》、《解憂雜貨店》、《自控力》、《瓦爾登湖》、《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華爲工作法》、《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當時聽《擺渡人》,聽到男女主人公分別時我滿眼淚水,無語凝咽。聽《瓦爾登湖》,我貌似隨着作者去到了那美妙的湖邊,和野獸爲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解憂雜貨店》讓我恐怖、糾結、好奇,得失於每個人物故事之間......

現在,我又找到了免費聽書的新平臺,“有書共讀”和“十點視頻”推出的讀書書單我都在聽,但是,這麼多的書聽過了,我仍舊還是認爲我並沒有讀過他們,我和他們依舊感到陌生,我和他們的意會載體到底在哪裏?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十點視頻推出的有聲圖書館

也許,最終我還會回到紙質書中去,我是那個時代的人。已經有了那個時代太深的烙印。

一書一桌一燈一紙筆一杯茶,不是戀舊的人卻在看書讀書這件事上,我心依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