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萬里雲萬里天散文

本文已影響 2.07W人 

天色向晚,路燈依稀。我們踏着月色前行,雙腳越走越沉,身體越走越累,我摸了摸後背,已經被汗水浸溼,體力也因一點一點的透支而不如從前。我不斷地問學峯:“快到南天門了吧?”

萬里雲萬里天散文

“還早,過了中天門纔是南天門呢。”

一聽到“還早”,我才意識到路還很長,這只是登泰山的一小段而已。人不僅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還要有後天的憂患意識,就像出發前做的準備工作一樣,準備充分就不會因體力下降而缺乏信心。當我們約好這次出行要攀爬“五嶽”時,我便每天堅持跑步,並加強鍛鍊的強度,目的就是讓自己能堅持下來,別退縮。泰山只是“五嶽”的開始,這一段路,顯然很短很短。

中天門對於登山的人來說的確是個好場所,不想再耗費體力的人可以在這裏乘索道上山,也可以到這裏的賓館休息,大多數人都選擇在此補充體力,泡碗方便麪,喝杯豆奶粉,吃根活腿腸,當人被飢餓和勞累困擾的時候,吃什麼都覺得香,喝什麼都覺得爽。

狼吞虎嚥的時候,人們也就不太在乎形象了,一切都由於身體的透支而接近原始,有些遊客則跑到黑虎廟的茶樓裏喝起了茶。據說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祭祀黑虎神,現廟內塑有財神趙公明執鞭跨虎,東爲仿古茶樓,西南爲中溪賓館,西北爲中天門索道站。

中天門始建於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天門造型爲兩柱單門式石坊,額題:中天門。人們說這裏嶺峻谷幽景色壯美,遊人至此已有升“中天”的感覺。可是在月高之夜,我們只能看見黑黢黢的山巒,遠處是忽明忽暗的燈光,牽引着每一位登山愛好者繼續前行。

中天門的不遠處有一“增福寺”,寺旁有一棵山楂樹,山楂樹頂已經結出了許多紅紅的果實,樹下的枝幹上也密密麻麻的掛滿了紅配件,六公分見方的木牌上寫着:福、福到了、增福到家等內容,人們把帶紅繩的另一頭系在枝幹上,談不上是琳琅滿目但對於樹的確成了一種負擔。

所謂的增福寺和山下的萬仙樓相似,人們到這裏參拜祈福,希望能得到神仙的恩惠和護佑,當人們虔誠地敬香之後,臉上的表情是莊重的'、愉悅的,似乎經過這一儀式便會像此寺的名稱一樣:增福。福也會增至自己的身上,不同的人羣對此種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古人常說:諸惡莫做,衆善奉行。現代人也這樣講:不殺生便是在放生,不作惡便是在行善。時代變了,人們對善惡、福禍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總之,小道不會偏離大道,爲善總比作惡要強。

遠處,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很難想象他是憑着什麼樣的體力和毅力才攀爬到中天門,老人已是滿臉是汗,但他卻依然託着雙腿堅持到增福寺前的佛像前,“撲通”一聲跪在蒲團上,由於長時間的跋涉和體力的透支,汗水在身上結晶成了鹽白物,他木然望着眼前的“佛祖”,額頭上的滲出了汗珠兒,汗珠兒像小水晶一樣慢慢下滑,又遇到了另一滴小水晶,兩個小水晶立刻合二爲一,變成了一滴大水晶,水晶順着老人的皺紋下落,迅速地滴在地上,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看着老人如此虔誠的樣子,我的眼前浮現出年邁的父母拔苗時的情景:

驕陽如火,年邁的父母就像蝨子一樣叮在看起來還很貧瘠的土地上,這是一年中比較忙的季節,對於農忙的父母來說,禾苗是他們今年的希望,而地裏的禾苗纔剛剛長出五公分左右,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壟溝,從一頭望去,彎彎曲曲地像一條青色的長蛇。

爲了抓苗,只有把握住最佳時間拔苗,於是,老人和婦女們就這麼叮在地裏,從清晨天矇矇亮到太陽炙烤大地,再到天黑,他們要在這個時節把所有的青苗都拔出來,一顆一顆地遴選,株距保持在5公分——8公分,這可是個龐大而細緻的活計,既要保證苗壯又要保證株距適中,最主要的是體力過關,人們就這樣在土地上蠕動……

蠕動,跪拜。蠕動,跪拜。這種近乎爬行的動作沒有任何美感,更不會讓衣服保持乾乾淨淨,褲子在土地上蹭來蹭去,土穿進衣服接觸到了黃色的皮膚,汗又從皮膚裏滲出,結成了時間的風霜。

父母畢竟還是老了,他們都已過古稀,但仍在田裏堅持,汗已經不止一次地從滿身是土的衣服裏滲出,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白白的鹽嘎巴,他們蹲累了,坐下,坐累了,跪着,跪着跪着又爬了起來,這是很自然的動作,但這個動作讓人久久不能忘記,太偉大、太執着、太感人了。

看吧,年邁的雙腿慢慢地彎曲,直至雙膝貼地,整個身體的重量都集中在兩腿上,身體前傾,腦袋低下,正對着當頭的烈日。而禾苗呢?纔剛剛長出兩三片嫩綠的葉子,這是生命的開始,生命在一開始就得到如此大禮。這一刻,對於禾苗、土地和農民來說絕對是超凡入聖的時刻,已是古來稀之年的老人,在耕種一輩子的土地上續行如此大禮,每株每株地、每寸每寸地向前跪行參拜,這份虔誠不亞於任何宗教徒的禮拜,像他們這個年紀,完全可以享受生活,享受天倫之樂,可他們依舊跪行在養育自己一輩子的土地之上,這是對土地的深情,對禾苗的深情,對勞動的深情。

勞動,說到底勞動都是一件最崇高的事,誰如果不尊重勞動就是在否認人類的進步。

勞動是光榮的,勞動創造了幸福。當勞動脫離其本質後走向更高去處時,這便是:勞動的信仰。這種信仰會讓勞動者除了追求土地的回報外還能得到一種精神的慰藉和對未來的憧憬,這恰恰是人類與土地分也分不開的情節,這是人們拜天、拜地的敬畏之心,這便是最高尚的拜禾。

當我們帶着愛去責備父母:“都這麼大一把年紀了,快別幹了。”不幹倒可以,可他們到底還是眷戀這片土地,只要活着就得幹,他們在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勞動,詮釋着生命的存在和偉大,詮釋着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他們值得尊敬,哪個人不尊重勞動、不尊重老百姓就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土地!

看着崇高而偉大的父母們跪行在土地上,我不得不汗顏,是他們養育了我們的身和心,我們不僅向他們學習更應該以實際行動參與進來,這是對父母也是對土地最虔誠的禮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們昭示出了生命的偉大與生命的意義: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以農業爲主的人們始終堅持着他們的信仰,勤勞而智慧的中國人始終在天地之中遵循着生存之道、天人之道。

到了秋收季節,人們把金黃的米裝進袋子,用扇車把一些秕糠吹走,金黃的米粒在太陽的照射下更黃、更香,粒粒清晰可見,這是一年的收穫,也是天地的饋贈,每一粒都凝結着勞動、汗水、辛苦和信仰……

此刻,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爲什麼老百姓在豐收的時候要供奉五穀,帝王將相們要齋戒,目的都是爲了感謝皇天后土,也只有風調雨順之年纔會五穀豐登。

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記上天和土地的饋贈,這纔是生存之本。

也只有通過自己勞動,才能體驗到收穫,偉大的哲學家歌德說過,我們必須流下熱汗,才能重新擁有父親留下的遺產——

香噴噴的米飯只有吃到嘴裏,才覺得更加香甜,因爲,心知方能肚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