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不如做朋友散文

本文已影響 1.44W人 

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如做朋友散文

根據關係遠近的不同,生活中的人們大體可分爲四類:外人,朋友,家人,自己。對於關係最遠的外人,我們總是禮貌相待,而情緒上則比較收斂,不動聲色,無動於中,甚至不願與其多交談,頗有“禮數必周而戒心必張”的味道。對於朋友,我們也講禮貌,但已開始不拘小節,情緒上也放得開,天南海北,暢所欲言,喜怒哀樂,一展爲快。對於關係更近的家人,似乎就不那麼禮貌了,情緒上更是無所顧忌,高興了便帶着妻兒老小遊山玩水,或者大魚大肉地改善下生活。看不順了則是張嘴就說,就罵,甚至拳腳相向。並且這看不順的時候總是遠多於高興的時候。而對自己,則連禮貌、語言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需要了,情緒也最直接、最強烈。容易自鳴得意,自我陶醉,但也更容易想不開,生悶氣。勸別人不要太過高興或節哀順變的話,到了自己這兒都不大起作用,總之是自己常和自己鬧彆扭、過不去。

上述現象可總結爲這麼一個規律:關係越遠,禮貌越周,情緒越弱;關係越近,禮貌越少,情緒越強。也就是說,禮貌與關係成反比,情緒與關係成正比,情緒與禮貌成反比(兩者似乎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由此不難得出如下結論,有二:

第一,我們把禮貌都給了和我們關係不大的.外人,而獨獨忘了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第二,做朋友最好!它和我們的關係不遠也不近,是個最佳的距離,是個容易產生好感、美感的距離,近之則流於隨意,遠之則產生生疏。在這個距離,禮貌的遵守上既會入乎其內,又能超乎其外。情緒的表達上輕重緩急也把握得最有分寸,急躁不至於無節制,高興不至於太忘形。這種情況下,思想感情才能夠進行着充分的溝通交流,心靈之間極易碰撞出火花,於是不禁發出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朋友。也難怪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既然如此,那就做朋友吧(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朋友)。外人可以是朋友,不斷地把外人變成朋友,時間長了,就會相識滿天下,四海皆朋友;家人可以是朋友,我們不妨適當地將他們放到朋友的位置上來,像朋友一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這樣家庭自然和和睦睦,其樂融融;我們也要把自己視作朋友,自己和自己對話,像朋友一樣自我警示,自我批判,自我教育,自我交流,這樣就能正確認識自己,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大。有這麼一個如影相隨的朋友在自己身邊,人生路上也就不至於太過孤獨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