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遊禾山散文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在從隔步去禾山的路上

遊禾山散文

從小我也是喜歡遊山玩水的,禾山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我們村——永新臺嶺隔步村自古是外面人進禾山的重要入口,我們這次去禾山遊玩自然也是從我們村步行出發。我們村算得上是禾山山麓,離山腳下並不遠。在我村的四面除了田疇和村莊,更多的是起伏的丘陵。五八年前這連片的丘陵山坡長滿的全是松樹,有如茫茫林海,走在樹林間,晴天綠蔭蓋地,鳥兒歌唱,感覺十分舒暢,冬天仍然是鬱鬱蔥蔥,起風時松濤呼嘯,聲音甚是雄渾。而五八年後僅僅幾年時間,莽莽蒼蒼的情景沒有了,只能看見祼露的坡地,直伸到前方,偶存的幾棵幼鬆也只是在風來時以其本來不多的輕枝細葉在風中搖曳,沒了過去那種微風吹來都有的起伏和濤聲,反到有幾分蕭瑟和蒼涼。而只有西北面的不遠處的那座高山——這是在家門口四周唯一能看得見的山,還依然透着翠綠,這就是村子西北面的禾山。

我是和一個初中同學一同去禾山,經過村西兩裏左右路的山塘村,再到唐家裏。而從唐家裏往前,則開始在向上走,但一路感覺路顯得更窄了些,兩旁的雜草向路中間生長,有的地方還很厚實,而路旁時而有人樣高的雜草和灌木叢。一路都還有些農田,大小形狀十分不規則,雖然此時外面已是滿壠青綠,而這裏的每塊田都還是裝滿了水並無翻耕的痕跡,原來這裏的田因爲氣溫和日照的原因習慣只種一季。不知道我們向上轉了幾個彎,忽然一擡頭一眼看到的是一面平淨的水面往前延伸並沿山邊環繞,山上的碧綠與水的湛藍連接在一起,這就是縣內有名的禾山水庫,也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大的水庫了。只見水庫周圍到處是高聳的山巒和茂密的草木,腳下的大壩與山體已經連成一塊,顯得那麼厚重和穩固。這個水庫是一九五八年修的,到現在才四五年時間,這個水庫的受益不只是下面一帶村子,還惠及幾個鄉,特別是我們村從此告別了“三年兩不收”的歷史,是這種特別的情感,我在沿着水庫邊前行的過程中總是想多看看。

離開禾山水庫,這下進山的感覺更加明顯了,沿着山邊走,往前看都是山,峯峯相挨,藍天襯托其峯尖。一座高過一座的山峯,看過去是一座山,沒法分清那是禾山那是秋山,但是從這裏走過去,先到的是禾山,再往前纔是秋山,實際上是一個山脈,秋山比禾山高而已,也是禾山的最高峯。但前人給離這邊近並且矮一點叫做禾山,這似乎是屬於這一帶附近鄉村的;而秋山因其高,算得是縣境內之最高的山,好象這纔是全縣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右邊遠一點的上面繞着幾絲淡雲的山峯應該就是秋山了。從地理位置來看秋山北面翻過去是蓮花和萍鄉,山的稍偏東應該是安福境內。秋山再往西北方向的山其名字叫武功山,這離我們相對更遠些,其東面是安福,西面是萍鄉。

從禾山水庫再往裏大約再走了幾裏地後,上山的感覺又不一樣了,路面更加曲曲彎彎起來,並且腳也要一步步往上走。雖然是山裏也偶見小片的農田,路上也時見從山上下來的人,我們兩個還不時地會與路人說上幾句話。下山人總會帶點山上的東西,不外是山裏的山貨,如毛竹、木頭,或是它們的半成品,也還有帶幾斤幹筍下山的,這些人多數應該是山裏人,或者外面人從山裏出來,至少他們不會象我們一樣初來乍到,但是他們一樣那麼小心翼翼地看着腳下的路,主要是一方面負重,一方面也是希望腳跟走穩。而我們這些從山外來的人,有着一種出於新鮮的感覺,總是不時地往高處望望,走得不快也不會耽心摔到,但是越上行越覺得步履沉重,時而緩緩攀登,一邊觀山,一邊也算是休息。

在這個過程中,我時時會想起我們村裏人經常提到這幾座山的名字或與這幾座山有關的事。從村子出來一路可以看到的禾山幾乎是它的山腳到山頂,所以整座山看得比較清楚,遠處看過去一抹青綠,這在我們這個地方是一座有一定高度的山,所以人們很自然地都把那些山叫做高山,因爲這裏也的確看不到山外有山。而就是這麼個不是高山的高山,在古代也還是被一些文人墨客找到,徐霞客、歐陽修、梅堯臣、黃庭堅等人均上山遊覽過,並留下一些詩文,在一條長年不斷的清溪水下的石崖上原來刻有“龍溪”二字就是顏真卿所寫。這些山站在我村子看也並不模糊,而當天空睛朗或雨過天明時,上面的溝溝壑壑更是清晰可見,即便是山上偶有一大塊裸露的紅土,也能看提出是開山的痕跡。這一切從看上去的感覺似乎並不遠,但是真的走起來感覺就遠了,而還要往裏走,才能向最高處,這就更遠了。上了年紀的人對那些山還是接觸多的,走那裏去砍柴,我們那裏如果要砍用來支撐象長豆角、絲瓜之類攀緣蔬菜的長長硬柴,就要上這個高山來,至於一般燒的柴火是不會到那裏去砍,村子周圍丘陵都是松樹林,解決燒柴不成問題,每年秋冬閒時還會開禁,每戶到山上砍幾棵松樹和一些樹技,其他時間可以在樹林間收拾其松枝、松毛和松球等。而這種硬柴,雖然也是一些比灌木要粗的雜樹,但在我們村子附近的丘陵地上是找不到的,只有在這個十幾裏地外的禾山纔能有,而我們村裏人一般很少會去那個大山上砍這個柴來用。只有在要木頭建房子或做其他用的時候,那就要來禾山,因爲這裏是離我村子最近的出產木頭的地方。老人用的棺木也多是從那兒解決的,我母親在還很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上禾山就遇上一家人放着那些東西,相互在說着玩的過程中,主人便讓我母親用三塊錢買下了一副棺木,後來請人一起搬回來,就一直放着。

眼前的這個山,我們看得出除了大樹,幾乎都是莽蒼蒼的灌木叢,可以說是連人也無法進去。但卻是因爲山的這個特點,才吸引一些山下人到這裏來各取所需,來找尋另外一些東西,以彌補山下的不足。我想起我們村子人爲什麼每到進入秋天后就會到這裏來的情景。他們就是要從這個無路的狀態下進入山的深處,這就不象平時走路和上坡那樣簡單了。就說來山上打毛粟,摘苦珠子之類,他們要找的這些長着果實的樹就是在這些蓬蓬中間。他們要披荊斬棘,彎腰低頭艱難地行進。毛粟是一種很好吃的果實,而野生的毛粟看上去外面的毛球,很剌人,需要戴上一個皮的東西在手上才能到樹上去摘,摘回到家裏一塊去掉外面的毛球,而裏面的粟子卻並不大,但是經過炒或者煮了之後卻好吃,農村人家沒有什麼吃的,特別過年過節,這個用得上,算得上是佳品。苦珠子可以用來做豆腐,這種豆腐經水漂過後,沒有那種苦澀味,吃起來很嫩,很可口。山上還有楊梅,到初夏天偶有人會上山去摘,但這個保存不了幾天,也讓小孩嚐嚐。所以這座山是我們這一帶農村採摘野果的最好去處,看到面前的這座山想想我們兒時,不免產生一種感激。而這個山裏還可以燒木炭,但是我們這個村的人很少去,各家用的木炭少,多是過年時因爲有客人來,燒個火盆,讓客人可以坐在房裏取取暖,但是到了冷天,常常會有人從那方向挑點木炭來上門賣,所以我們這個村的人是不大會去燒木炭爲家庭用的.。我母親對這山可是有着格外的感情的,她自然去打過毛粟,摘過苦珠子和楊梅,而更多的是她從這裏再到武功山北面的滸坑鎢礦去做點小買賣,來來去去,不知走了多少路,從這邊去到位於安福西面的滸坑鎢礦區,要經過禾山、鐵鏡、延上、楊溪等地方,因爲生計,特別是我在學校還要費用的原因,她來回都要挑着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擔子,以路上人看來好象“飛”樣行進在這一帶的山道上,她的汗水就曾一遍一遍地灑在我現在走的腳下。所以我母親說,這一帶的路和村子以及村上的一些人家,是沒有那個比她更熟悉了。

我們邊走邊想邊聊,尤其是這座山的歷史是我們想得多也說得多的。禾山是座普通的山,但又是一一座不平常的山,這裏與中國革命也結下不解之緣。因爲這裏的海拔最高在一千三百多米,大部分地段草木生長茂盛,也適應種五穀雜糧,而且形成一個可守的天險,非常適合安營紮寨、屯兵防守。所以這一帶自古綠林遊勇不絕。由於地處湘贛邊界兩省六縣的交界地,則更適合遊擊作戰或避讓官府的剿滅,歷來爲兵家爭奪之地。

我們去禾山,不僅是對這座自然山的一種向望,同時是對其革命傳奇歷史的一種緬懷。

從山腳彎彎曲曲地行走了一個小時,我們到達了禾山上的第一個村子——禾山,這個叫禾山的村子與整個山不是一個意思,但卻意味着已經到了禾山的核心區域了。雖然一路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山上長滿了亂蓬蓬的雜草灌木,並無多少高大的樹,但是面前卻都是實實在在的山,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那路也是那樣進一步彎曲着,被一些雜草和灌木之類的東西所掩蓋,但其趨勢總是登高而已。不過時而經過的溝溝壑壑到是顯示山裏的特有的深邃,不經意間流水的聲音是從看不見的地方傳來,而當我們看見前面一塊大崖石的時候,常常有一股股急流迸出高高的水頭和浪花,接着可能是落下去了,從那看不見的地方發出那“崆峒”之聲。這使我感覺到一方面山裏是那樣地安靜卻又那樣有活力,另一方面山就是那樣高高聳起又低低落下的,向上堆起的是土和石,向下傾出的是水和沙。禾山可以說是一個很有原始風貌的山,因爲它沒有很明顯的被破壞的痕跡。

看到這個禾山的特有地理位置和形勢,使我想起革命戰爭時期,爲什麼禾山能成爲當時革命力量活動的一個重要區域!紅軍主力離開井崗山後的1931年成立的湘贛省,就設在永新,而湘贛特委曾設在禾山的鐵鏡,而且一段時間湘贛省游擊區的領導者譚餘保等就在禾山的鐵鏡山這一帶活動,因此這裏也是當時軍事活動的重要根據地。湘贛省有省委、省蘇維埃,這個機構當時管轄二十多個縣,爲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我也聽父親經常說到過他們當童子團的時代,裏田鎮上鬧元宵的情況,這一鬧就把街上那些有產者屯起來的鹽和布等日常用品搞了過來送到鐵鏡山根據地。他們就是在後方堅持游擊戰,配合紅軍主力長征,聽說湘贛特委直到40年才離開鐵鏡山。

邊看邊說,邊往上,不久也就到了鐵鏡山,那裏又是一番情景,首先看到的一大片農田,是上山以來最大的一塊麪積農田。不去看山時這裏也和山下的村莊一樣,但是隨便一放開視線,就看到這兒與禾山略顯不同的是這裏有潺潺的流水,並且有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有高大的樹木。鐵鏡山看上去隨處可見溪流,濺起白色的浪花,平靜時卻清徹見底。山石常在沒有樹木遮掩的地方冒出來,顯示出山的陽剛之氣。

這次我們在鐵鏡山住了一個晚上,是我們村裏一個本家人的一個小孩的家裏,他是村長。我在那兒聽他們講鐵鏡山的故事和風土人情,從中體會山裏人的情感和疾苦。我回來後寫了一首敘事詩,就是反映鐵鏡山的革命往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